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篇
  免费   61篇
公路运输   308篇
综合类   359篇
水路运输   176篇
铁路运输   119篇
综合运输   7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96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autonomous vehicle (AV) will affect not only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but also future patterns of land development. Integrated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models will be critical tools in assessing the path forward with this technology. Key questions with respect to land use impacts of AVs arise from potential changes in sensitivity to travel and reduced demand for parking. It is an open question whether AVs will induce urban sprawl, or whether spatial 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 will mitigate any reductions in travel time sensitivity. The deployment of shared fleets of AVs would likely reduce parking demand, producing yet to be explored impacts on property development within existing urban footprints. We perform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currently operational models and their ability to represent the adoption of AVs. We identify the representation of time in such models as a vital component requiring additional development to model this new technology. Existing model applications have focused on the discrete addit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or policy at a fixed point in time, whereas AV adoption will occur incrementally through time. Stated adaptation surveys are recommended as tools to quantify preferences and develop relevant model inputs. It is argued that existing models that assume comparatively static equilibrium have been convenient in the past, but are insufficient to model technology adoption. In contrast, dynamic model frameworks lack sufficient structure to maintain reasonability under large perturbations from base conditions. The ongoing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has allowed models to move away from being mechanistic aggregate tools, towards behaviourally rich depictions of individual persons and firms. However, much work remains to move from projections of existing conditions into the futur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economy as it evolves through time in response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exogenous stresses. Principles from complex and evolutionary systems theory will be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ls with the capacity to consider such dynamics.  相似文献   
2.
林正珍  邓昭林 《水运工程》2005,(8):67-69,74
根据厦门岛西岸线整治工程B标段173m长岸线采用水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处理软土地基的工程实例.介绍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在潮间带软基处理工程中的设计、施工、监测及加固效果。通过成功地应用水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并与同等的堆载预压加固方法进行比较.认为该方法具有施工工期短、软基强度增长快、地基沉降量小且造价低的优点.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马尔可夫链的极值波高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由日最大波高系列估算设计极值波高时,相邻日最大波高间的相关性对极值预测的影响,从日最大波高系列遵从马尔可夫链的假定出发,考虑到国内外经常采用对数一正态分布的韦布尔分布拟合波高长期分布的现实,本文用解析法求解了对数一正态分布情况下的极值预测。同时,对解析法难以求解的非正态随机变量情况(如韦布尔分布),用计算机随机模拟方法求解其极值预测,用上述两种方法对北大西洋和北海有关日最大波高系列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捆绑式”开发的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炫 《都市快轨交通》2006,19(2):8--11,16
在分析地铁项目亏损的原因后,认为“捆绑式”开发已成为解决地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分析香港“地铁+地产”的开发模式,提出香港模式有其成功所必须依赖的政策、法规、规划、地域等条件,这些条件是内地暂时无法具备也不能克隆的。根据广佛地铁的特点,尝试探索一条符合国情特征的捆绑式开发的新模式:“地铁+地产+产业园”。  相似文献   
5.
群桩和沉井作为跨江海桥梁的基础支撑体系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近年来实际工程的水深不断增加,现有技术已难以适用于50 m以上的超深水环境条件。为研究垫层隔震基础这一新型深水桥梁基础的冲刷演化机理,针对周期为1.2 s,波高分别为4、6、8 cm的3种波浪条件,以及海流流速为25 cm·s-1,波浪波高为6 cm,周期为1.2 s的波流共同作用条件,开展砂土中垫层隔震基础冲刷演化机理的波流水槽模型试验研究,结合仅单向流作用下的基础体系冲刷演化机制,重点考察并梳理了隔震垫层的5种典型破坏形式及其特点。结果表明:仅存在单向流作用时,垫层的破坏形式主要为边缘破坏、剪切破坏和完全破坏,且严重程度随流速增大而增大;存在波浪作用时,海床泥沙及垫层材料起动后将发生振荡,导致隔震垫层还会发生掩埋破坏和掏底破坏;波流共同作用时,产生的影响比二者单独作用时更严重,对基础体系的正常工作产生严重影响。此外,通过分析交界面位置附近材料在冲刷过程中的滑动与滚动过程,认为颗粒材料的滑动和滚动是造成隔震垫层材料流失的主要原因。最后,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抛石设计规范中的粒径计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对垫层材料的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唐蕾  张黎  李伟 《铁道机车车辆》2010,30(4):22-25,68
结合正在建设的组合式多机组交流传动互馈试验台,首先对试验台的基本原理、系统组成及试验功能进行介绍,接着对互馈试验台控制系统和测试系统进行分析和总结。该试验台具有组合方便、控制灵活、通用性强、高效节能等优点,能为高速动车组和机车交流传动系统及其部件的研发和试验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7.
路基沉降预测是指导正确施工及运营期路基养护的一个重要因素.GM(1,1)模型及Logistic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路基最终沉降量的预测.基于组合预测的基本理论,结合GM(1,1)模型及Logistic模型的特点,提出了GM(1,1)-Logistic组合路基沉降预测模型,采用线性组合预测方法,以过去一段时间内组合预测误差平方和最小为原则来求2个预测模型的加权系数.结合工程实际监测数据的计算结果和分析表明,GM(1,1)-Logistic组合预测模型在预测精度上比单个模型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结合厦深铁路(广东段)4标潮汕站场超大面积深厚软土桩网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施工及沉降变形观测施工实践,详细介绍了沉降变形观测技术,包括观测断面的选取及布置原则、测试内容、测试元器件的布设、沉降预测方法及预测计算、地基固结度的计算及分析,通过预测数据和实测数据的对比,证明了潮汕站场超大面积深厚软土桩网复合地基沉降控制施工方案的正确性,对指导同类型施工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节点递归算法优化合流管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合流制管网系统的图论和矩阵算法 ,提出节点递归优化算法 ,以节点为研究对象 ,优化合流制管网系统。本算法能解决管网在交汇点处上下游管段衔接计算问题、溢流井设置问题 ,克服控制点不易确定的困难 ,达到了费用最低的优化目标 ;并可直接以节点标高为约束条件 ,充分考虑利用原有管道或解决地下管线交叉问题。并通过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0.
高速公路浓雾监测预警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浓雾对高速公路运营的影响,通过建设高速公路环境气象监测站以获取与浓雾发生密切相关的气象要素和能见度实测值,并结合高速公路沿线历史浓雾个例研究形成浓雾的环流形势特征和局地监测站气象要素演变与能见度值变化规律和特征,由此建成了高速公路浓雾监测预警系统。系统通过多种通讯传输和显示手段,将自动监测站的实况和预报中心制作的浓雾预警、预报结论传送至公路运营指挥中心,供采取决策措施时应用。该系统目前已由无锡段扩展到常州至苏州段,在试验应用期,沪宁高速公路在试验路段未发生因浓雾而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