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63篇
公路运输   186篇
综合类   137篇
水路运输   115篇
铁路运输   173篇
综合运输   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结合津秦客运专线CRTSⅡ无砟轨道先导段底座板的施工,介绍CRTSⅡ无砟轨道的结构组成,以及防水层的喷涂、剪力钉的安装、滑动层的铺设、混凝土垫块的设置、模板支护、钢筋工程、混凝土浇筑与养护、底座板的纵连等一系列施工工序。该施工技术确保了施工质量和工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结束阶段,末班车在路网换乘站内能否实现合理地衔接,最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客运服务以及科学高效的运营秩序。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特点,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末班车衔接编制的原则。从站间列车运行时间约束、线间列车换乘衔接、末班列车线间衔接目标等角度,研究了轨道交通网络末班车衔接优化量化方法,建立了网络末班列车衔接优化模型。以北京轨道交通城区1号线、2号线和5号线局部路网为实例,编制了网络末班列车的优化时刻表。算例结果表明,模型及其优化算法可行,对路网运输计划编制工作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和"一票制换乘"的背景下,制定合理的网络末班车衔接方案,满足末班车时段乘客出行需求,是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在网络换乘站成功搭乘末班车的乘客数量最大化为目标,建立了网络末班车衔接优化模型,并设计了线路分层递进衔接优化算法求解该模型。以广州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采用所提出的模型和算法进行了末班车衔接优化方案的计算。  相似文献   
5.
付德龙  马梦林  王倩  陆海英 《铁道车辆》2012,50(1):18-20,48
阐述了承受轴向载荷的螺栓联结的强度校核分析方法,并对相关步骤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可为工程结构整体设计和校核螺栓联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陈亮  康洪军  张立民 《铁道车辆》2012,50(8):4-6,29,47
建立了高速综合检测列车牵引变压器及其冷却单元与车体间的刚柔耦合力学模型,研究了利用模态叠加原理计算车体和附属设备耦合系统振动加速度的计算方法。利用数值仿真方法分析了牵引变压器和冷却单元与车体间的连接刚度对车体和设备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阐述牵引变电所三相V/v接线牵引变压器差动保护极性的影响因素及其校验方法(微机保护的极性、主变压器的极性和电流互感器的极性3方面),分析了包西线某牵引变电所主变压器设计和接线的缺陷,提出并验证了三相V/v接线牵引变压器差动保护接线方式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滑移应变微分方程的基础上 ,建立部分剪力连接钢 -混凝土简支组合梁由滑移引起的附加变形方程及组合梁变形计算的一般公式 ,得到了部分剪力连接简支组合梁的附加变形和变形与剪力连接程度系数之间的关系与规律 ,公式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9.
隋世俊  毕毅  刘孝军 《港口科技》2012,(8):17-18,30
为提高工作效率,将In Touch与Omron PLC连接。介绍了先进的人机界面软件In Touch的功能特点,In Touch与Omron PLC的几种通信方法、注意事项。该方法在散粮系统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可靠的通信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升铁路沿线城市空间物业开发的设计手法,结合宝鸡市南客站核心区站前广场工程的设计实践,从系统性设计观、工程性质解析、消防设计思路、空间建构方法、无缝接驳、技术要素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展示将铁路与城市系统进行一体化设计、利用自然资源解决消防和投资问题、平层空间中对多种交通体系的有机组织、不同坐标和高程系统背景下分区域构建柱网、各板块交接处的问题解决等技术成果,总结出同类型建筑的设计思路,力求为该领域的建筑设计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