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6篇
铁路运输   13篇
综合运输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详细分析铁路春运客流情况及其特点,总结国内外客票销售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春运客票销售方案。实施该方案,可有效的解决我国春运期间出现的购票难,临客虚糜开行等问题,这对旅客及铁路运输部门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春运既像是每年一度的高考,若说今年春运与往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自然是实名制购票。客观地说,推行实名制购票对于笔者这一类“北漂族”来说确实是方便多了,不用请假旷工,不用再去车站彻夜排队等候,更不用从黄牛党手中花高价倒票。  相似文献   
3.
1853年,英国在它的远东殖民地——印度,建造了铁路,印度成为亚洲最早拥有火车和铁路的国家,而中国则在23年后才出现第一条铁路。虽然,印度铁路的科技水平远远不及日本等国家,但印度铁路总营运里程一直雄居亚洲第一。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多元化售票渠道下旅客购票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交互特征,解析了多渠道情境下旅客购票过程的 3个阶段,辨识了旅客购票的 3类典型模式;运用协同进化分析思想,建立了购票模式与渠道关联选择的协同进化 Logit模型;基于道路客运联网售票信息系统数据,进行了模型的实证应用,分析了特征变量对旅客购票选择行为的影响,揭示了渠道与模式间关联选择行为特征.研究表明:性别,年龄,提前购票时间,出行时间,出行里程,发车频率等因素对旅客购票行为有显著影响;旅客购票模式和渠道选择间存在相关性,某一决策选择受另一决策结果的影响;考虑两者的交互作用有助于提高分析预测精度,2类决策模型的精度分别提高了5.98%和5.72%.  相似文献   
5.
6.
实施火车票实名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0年春运期间广铁集团衡阳火车站火车票实名制为调查对象,对火车票实名制的意义、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增加购票渠道、优化检票程序、加强车票二维码的慎密和推进信息化建设等策略。  相似文献   
7.
针对如何高效地利用铁路资源,并实现出行效率的优化,本文在现有列车运行时刻表的基础上,以图论中的最短路径求解方法,充分考虑换乘时间、车票价格、旅途总用时等因素,整合现有铁路系统列车运行数据,提出一种可行的优化思路,分析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编写计算机程序,初步实现了铁路购票的智能推荐,能够为用户提供票价最少与总用时最少两种方案,并给出具体购票组合策略.  相似文献   
8.
德国人管理城市犹如操作一架精密机器,从每一个细节中都可以看出德国人的严谨和对人性的关怀。 以公共交通购票系统为例,在德国,绝对看不到排长队买票的现象。各种各样的购票途径设计得十分精细,买一张票可以乘坐市内任何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政府机关、公司和单位都给员工办理了公共交通的年票,高等学校在学生交学费时也把公共交通年票的事情办妥了。  相似文献   
9.
铁路运输中旅客购票行为是铁路客运运营策略制定的重要基础.旅客购票行为直接影响着列车能力的占用过程,是铁路客运票额组织的重要依据.根据贵阳—广州高速铁路的旅客购票统计数据,以高铁购票旅客为样本,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购票行为的特征属性进行综合分析,获得购票行为中重要特征变量.结合单次购票强度提出基于模糊C均值的双重聚类算法,对购票旅客进行聚类,并利用模糊聚类有效性指标Xie-beni和分离系数法确定最佳聚类数.结果表明,高铁旅客购票行为的关键特性为单次出行旅客人数、购票提前天数、出行OD城市人均GDP和购票渠道;不同旅客类型的购票行为有明显特性.  相似文献   
10.
火车站票务系统终端设备配置不仅影响对乘客的服务水平和车站的客运管理效率,还影响到建设投资及运营成本。因此有必要对车站票务系统终端设备数量计算的方法进行研究。结合最新的网络购票、电话订票和既有的售票方式,分析了计算车站票务系统终端设备所需参数,并基于这些参数提出了计算车站票务系统终端设备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