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0篇
  免费   291篇
公路运输   1615篇
综合类   838篇
水路运输   227篇
铁路运输   989篇
综合运输   372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257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57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49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鹏  岛田英树  马保松  黄胜  周浩 《隧道建设》2022,42(10):1677-1692
首先,对矩形顶管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当前矩形顶管技术主要的应用场景,并结合顶推力预测、注浆减阻、背土效应演化机制和控制对策、顶进过程中的地层响应模式和沉降计算、工作面稳定性评估等关键技术问题,对矩形顶管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和讨论。其次,根据矩形断面掘进机的结构形式和切削方式,对国内外矩形顶管掘进机的开发现状及其分类进行介绍。最后,归纳当前矩形顶管在装备及工程应用领域面临的技术挑战,探讨矩形顶管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矩形顶管装备智能化,矩形曲线顶进,长距离、大断面及复合地层等复杂场景下的矩形顶管技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深埋引水隧洞突泥突水洞段注浆固结圈与初期支护结构作为协同承载结构,其荷载分担与变形控制对结构和施工安全有重要作用。为研究深埋引水隧洞突涌洞段围岩与支护体系稳定性,以滇中引水狮子山隧洞为工程依托,通过现场对围岩-支护监控量测与第二层型钢拱架受力监测,结合施工工况动态分析围岩-支护体系受力与变形,研究总结突涌段施工变形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结论:(1)深埋隧洞突涌洞段拱顶累计沉降17.4 mm,达预留值的17%左右;拱肩、拱腰累计收敛106.6 mm、98.1 mm,达预留值100%左右。(2)突涌洞段理论预测极限位移150 mm;现场监测评价设定阈值uo=100 mm,当达到2/3时,应采取加强措施。(3)最佳开挖方法为微台阶法。各级台阶长度控制在3 m左右,按“快挖、快支、快封闭”原则组织施工。(4)超前预支护管棚结构起到提高固结体刚度作用,较固结体提高约13倍。(5)双层支护结构强度、刚度增加,承载能力明显提高,施工安全性也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3.
4.
为研究深部高地应力岩层中修建TBM隧道时管片衬砌结构的力学行为,以某深埋TBM工法隧道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围岩蠕变和管片分块效应的衬砌-围岩复合模型,研究考虑时间效应下管片衬砌的受力特性。结果表明:考虑围岩蠕变效应下管片衬砌受力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效应。随着围岩蠕变时间的延长,管片衬砌的形变、内力和接缝张开量均呈现两阶段增长,具体表现为前期呈线性增长,后期增加趋缓。洞周围岩应力经历三阶段变化,即先减小后增大直至稳定。围岩蠕变时间为100年时,管片衬砌的内力和形变量均接近极限值。研究结果可为深部高地应力且考虑围岩蠕变效应下的TBM隧道衬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针对3洞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问题,基于普氏平衡拱理论,将围岩压力看作单洞隧道的基本压力与相邻隧道开挖引起的附加压力之和,提出适用于3洞小净距隧道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根据该计算方法研究不同岩柱厚度、开挖跨度和开挖高度对围岩压力的影响规律,并将该计算方法应用于确定八达岭长城站3洞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结果表明:随着岩柱厚度的增加,围岩压力不断减小,当岩柱厚度达到某一值时,围岩压力与单洞隧道相同;岩柱厚度、边洞跨度和中洞高度变化影响整体围岩压力,中洞跨度和边洞高度仅影响各自单洞围岩压力;3洞小净距隧道的最优开挖顺序为"先边洞、后中洞",中洞围岩压力大于边洞,应力值最大点为中洞顶部。施工中应注意中洞围岩稳定,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岩柱区域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大盘隧道施工围岩量测的运用,简单介绍了围岩量测技术的方法、量测数据的分析及其调整施工措施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老岭隧道围岩周边位移收敛量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是一种特殊的工程结构体系,是处于围岩相互作用体系中的结构物,一经开挖,原有受力状态就会改变,原有力学体系便被打破。为了确定锚喷支护与围岩之间的力是否最终达到平衡,确定初支参数及二衬时间,指导施工进行隧道围岩收敛量测是重要的手段。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把应力空间的力学准则映射到应空间,并用弹塑料软化模型来分析基坑开挖问题,算例表明这一方法更为符合实际基坑工程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9.
以广州国际商贸大厦的深基坑开挖为例,介绍在深达15m的基坑开挖中使用大吨 位锚索作坑璧防护施工情况,内容包括议定制定的依据和原则、锚索施工工艺流程、各工序的操作要点、对基坑周边及周围建筑的变形位移的观测项目和手段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