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篇
  免费   15篇
公路运输   148篇
综合类   52篇
水路运输   19篇
铁路运输   192篇
综合运输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的基本控车原理,结合车辆牵引制动系统的特点,找出信号与车辆配合控车存在的难点,提出改善列车运行舒适度的可行性方案,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配合香港回归,铁道部在5月18日和5月19日相继开通了京九和沪九两组快速旅客列车。此两组快速列车一经开通,就以其较高的档次和较快的速度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京九、沪九这两组客车分别由  相似文献   
3.
降低车体的弯曲振动地改善铁道车辆乘坐舒适非常重要,弯曲振动与车体和转向架的摇枕纵向拉杆、牵引装置及抗蛇行减振器等联结要素的特性有关。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可以对 上联结要素的特性,以及其对乘坐舒适度的影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以实测数据采用狄克曼和斯佩林两种评判指标作判据,分析大连港湾桥由桥梁振动对桥上行人引起的不安全感的原因,从而判断行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改善高速列车乘坐舒适度,在山阳新干线500系电动车组上对新型半主动悬挂系统进行了走行试验。试验结果证实了其减振效果等于或高于现行半主动悬挂系统。  相似文献   
6.
客运专线速度高,平纵断面设计高舒适性要求是客运专线设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设计理念。引入舒适度的时间和频率效应概念,对影响舒适度的因素及平、纵面设计中对舒适度的考虑均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综合对比了国内外规范对于人行桥通行舒适度的规定,并以某城市云道工程人行桥为研究背景,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建立背景工程的有限元模型,计算了其在人群荷载激励下的加速度响应,最后参考德国人行桥设计规范中的舒适度评价方法对该人行桥进行舒适度评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某邮轮的影剧院为研究对象,对影剧院进行建模,进行负荷、风量计算和数值模拟,引入空气流速、CO2浓度、空气龄、pmv-ppd4个指标对影剧院进行热舒适性和室内空气品质评价,并对上送侧回和下送侧回的通风方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气流组织对室内热舒适性和空气品质影响较大,下送侧回的热舒适性和室内空气品质评价要好于上送侧回.  相似文献   
9.
为了分析研究高速铁路邻近车站曲线最小半径对列车运行安全性与舒适性的影响,运用Simpack软件建立列车-线路动力学仿真模型。从动力学角度分析不同曲线半径对通过列车和停站列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列车经过车站邻近曲线时的轮轴横向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列车平稳性指标大于停站车通过车站临近曲线时的相应指标;停站列车通过距离车站较远的圆缓点的轮轴横向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平稳性指标能够满足运行安全性与舒适性需求,考虑富余量,停站列车速度采用通过曲中时的车速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舒适度研究偏重于列车运行物理指标层面的现状,结合人机工程学、环境与行为心理学等相关理论,提出了综合满足旅客乘坐需求、生理感受与心理感受的高速列车广义舒适度的概念。在对北京至四方的铁路线运行的CRH2型动车组745位旅客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对指标进行降维,利用AHP构建乘坐舒适度评价模型,得出舒适度影响因素的权重,并提出改进建议:1.细化列车振动、噪声与照明舒适度评价指标;2.优化座椅休息、就餐、娱乐等功能设计;3.进一步调控车厢温度、湿度与空气质量。该模型的建立为我国高速列车乘坐舒适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