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16篇
综合类   5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家梁子大桥的主跨为100m箱形肋式拱,两岸的地形为使用转体法施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文介绍了该桥主跨采用转体法施工的具体情况,内容包括转动体系的施工、牵引驱动系统的布设、转体操作及合扰处理。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10):132-13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建设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我国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需求也是不断地加大的同时桥梁施工技术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改革。重点从我国的桥梁施工转体法系统在承重系统、转动系统以及平衡检测方面的革新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结合桥梁平面转体施工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提出整个课题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贵州水柏铁路北盘江大桥钢管拱转体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北盘江大桥是第一座单线铁路上承式钢管拱桥,跨度为236m。介绍钢管拱工厂单元制造、工地拼装焊接,钢管拱桥的转体结构、线形控制,以及半拱万吨单铰转体合龙的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4.
澜沧江特大桥为上承式劲性骨架钢管混凝土铁路提篮拱桥,主跨计算跨径342 m,桥址处于V形深沟峡谷地带,相对高差达1 204 m。设计要求该桥采用转体法施工,半拱竖转下放重量达2 500 t,根据该桥特点及地形条件,提出整体竖转和二次竖转2种施工方案,经研究比选,该桥采用拱肋二次竖转施工方案,依山就势设置拼装支架,半边拱肋分2段拼装,2次竖转到位。二次竖转施工方案的关键施工技术有半拱中部的中间铰设置、第1次竖转水平力传递拉压杆结构及计算机动态同步控制负角度竖转技术。  相似文献   
5.
近日,经过近10 h的连续奋战,沪昆客专湖沿特大桥T构连续梁1~#块混凝土成功浇筑,标志着全线最大单T构转体梁突破技术难关,展开全面施工。湖沿特大桥以T构梁转体法跨越既有沪昆铁路,是全国最大的单T构转体梁,也是铁道部的科研项目,被列为沪昆客专江西段难度最大的工程。大桥全长1 386.37 m,  相似文献   
6.
吊钟岩特大桥为一座转体法施工的大跨度铁路拱桥.介绍转体施工技术及应力位移监控方法,可为同类型桥梁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T型刚构桥转体法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雷正辉  陈皓 《铁道建筑》2002,(4):22-24,37
介绍桥梁转体施工原理、工艺流程、球铰与梁体制造、T构转体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9.
吊钟岩特大桥为一座转体法施工的大跨度铁路拱桥,重点介绍转体施工技术、施工控制模型的建立、应力位移监控方法,可为同类型桥梁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滑道是转体桥梁的关键部件,滑道不平顺将直接影响转体过程中桥梁的安全与稳定。为研究滑道不平顺对大跨度转体桥梁的动力性能影响规律及其合理取值问题,基于某大跨度跨线桥梁转体施工现场实时监测并结合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开展不同程度条件下滑道不平顺对转体桥梁关键部位受力、变形、振动等动力响应影响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测转体桥梁滑道不平顺差异性较大,其数值介于0~15 mm之间,滑道不平顺的存在会导致转体桥梁单侧发生较小程度的倾斜;转体过程中,滑道不平顺差异变化速率与转体箱梁梁端振动响应成正比关系,其变化速率越大,梁端振动越剧烈,且环形滑道不平顺的数值差异也引起转体桥梁端振动响应不一致;0,5,10,15,20 mm和22 mm六种滑道不平顺条件下,转体桥梁主梁线形、撑脚应力、梁端竖向加速度和梁端动挠度整体表现为随着滑道不平顺数值增加而逐渐增大的趋势;滑道不平顺数值超过15 mm后,撑脚应力和桥梁振动响应明显增大,桥梁安全与稳定性降低,建议将转体桥梁滑道不平顺安全控制值确定为≤15 mm,以供类似转体桥梁结构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