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0篇
综合类   8篇
水路运输   5篇
铁路运输   21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ZPW-2000A无绝缘轨道电路的调整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运用轨道电路最低道床电阻与长度、轨入电压与道床电阻的关系,指导现场正确实施维护。  相似文献   
2.
工程建设实施阶段材料价差调整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受国家政策和建筑市场物价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为有效控制工程项目投资,工程施工阶段需对材料价差进行动态调整。材料价差调整政策性强、工作量大、要求精细。此文在阐述材料价差调整依据及程序的基础上,对甲供材料和施工企业自购材料价差调整的原则及计算方法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可采用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材料价差调整的计算,验证其计算方法的可行性与可用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广西贵港西江航运建设二期工程船闸安全监测项目为例,介绍了三边长后方交会法的基本原理,推导出三边长后方交会法的坐标计算、平差公式等,分析了其误差来源和控制措施,论证了三边长后方交会在精密测量工程中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船用自动天线匹配调节器的功能要求,提出了国产化自动天线匹配调节器硬件设计方案。采用了测载波半周期计数值、求4次平均值计算误差累加和、快速的匹配算法、合理设定分频系数和存储容量等方法,解决了提高测频精确性、Π型电容电感匹配网络的自动调整算法、提高自动调整速度、网络参数存储等关键技术。该技术已被运用到国产自动天线匹配调节器产品中,其实际匹配效果、调整时间等性能指标均不低于同类进口机型。  相似文献   
5.
由于传统机车配重调整方法用的配重铁重量只能估算、生产周期长、重量比较大,不仅不精确、灵活性差,而且调整过程非常繁琐.针对这种现状,提出一种铁路机车配重精准调整方法.详细介绍配重精准调整流程、配重理论重量计算方法、配重装置结构、单元砝码数量确定方法.采用配重精准调整方法可以灵活、快速、准确地调整机车配重.  相似文献   
6.
新丰镇车站自完成纵列式双向三级七场模式改造后,为进一步提高其生产能力,进行了扩能调研,分析了车站现状,从加强密集时段生产组织,压缩等检、技检、待发时间,发挥站机一体化作用等方面出发,对"7.1"调图过渡期间的运输组织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根据实际生产完成情况,论证了针对"7.1"调图所采取的运输组织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桥壳后盖焊专机现状及其各部位机械结构存在的问题,通过技术改造,恢复并改进各项机械性能,实现加工产品类型转换;改进焊接方式及焊接工艺,提高产品焊接质量;实现自动化焊接功能,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CK3263A数控卧式车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深入分析,结合所加工出的差速器壳球体部分尺寸超差具体情况,经过现场分析和判断过后,制定出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即通过在该机床回转刀架定位鼠齿盘的背面增加调整垫,从而调整刀尖的相对位置的方案,彻底的解决了此难题。  相似文献   
9.
周云  祁鹤 《北方交通》2007,(1):77-79
通过对青山沟互通式立交三个方案的比选,说明现今互通立交设计,在考虑地形、地质的基础上,保障安全、降低造价、行车舒适,同时也要重视环保,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要顺势而为,与自然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The 2008 credit crunch and the subsequent economic crisis ended a period that lasted over two decades wherein international seaports around the globe experienced double-digit volume increases. This chapter provides an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effects that the crisis has on seaports, focusing mostly on developments in Europe. It does so via an examination of (a) the crisis implication for each of the four major types of transport flows that account for the vast majority of port throughput worldwide; (b) the prospects for future capacity organisation and development, given the realignment of the involvement strategies that the various stakeholders (i.e., governments, port authorities, service providers, users, investors) endorse in reaction to the financial tsunami; and (c) the adjustment opportunities, that the trade downturn unintentionally provides, allowing for correction of existing misallocations in the sector via the deployment of relevant adjustment strategies by the related actors. Recapping the identified structural consequences, the final section concludes on the changing rol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port authorities and the ‘new issues’ that will require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 the post-financial tsunami e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