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21篇
综合类   17篇
水路运输   14篇
铁路运输   4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情况下梁板式高桩码头的基桩顶部需要与上部结构嵌固,传统的单桩完整性检测方法已不能适用于此类基桩完整性的无损检测,在总结国内、外桩基检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介绍对动测法和低应变反射波法的改进,主要包括双速度法、横波法、超震波法、纵阻抗剖面分析法等,分析论证在梁板式高桩码头基桩完整性检测中应用高应变法的可行性,以及综...  相似文献   
2.
根据桩基体系中桩顶、桩身、桩端等各部位反射波的特征,分析产生离析、夹泥、缩径、断裂、扩径差异等缺陷的原因,探讨各类型缺陷的处理措施,建立同相反射波和反相反射波的判别标准。通过对大量现场检测资料的分析,验证判别标准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该方法对提高桩身完整性判别检测的精度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设计部门感兴趣的双层壳体结构中外壳对水下爆炸作用的影响问题,用简单平面波理论对双层壳体结构的外板对冲击波的透射特性进行分析,给出透射冲击波的计算公式,与试验比较吻合良好.并详细介绍相关的双层平板的水下爆炸试验结果,表明双层壳体结构的外壳对水下爆炸作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频部分,冲击波压力约减小20%,结构冲击加速度和应变响应减小约50%以上,内部流体的作用使对整体冲击响应速度略有增大.  相似文献   
4.
反射波初至时刻判断中的信号对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表波动测试中,若不考虑上部岩层不均匀性,与发射点距离相等的测点上测得的振动信号理应吻合,而当某测点最先有节理面反射纵波传播至时,其振动信号就与其它测点振动信号发生偏离,故可通过信号对比判断出该测点处节理反射波初至时刻,该方法应用于实测信号,判断出的节理反射波初至时刻误差<1%.  相似文献   
5.
桩基的质量具有高度的隐蔽性,低应变反射波法作为基桩完整性无损检测方法之一,具有数据采集快速、方便,结果分析简单及费用较低等优点,被检测单位所采纳。简要介绍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原理、桩身缺陷位置的确定、桩身完整性的判定以及一些典型波形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在地铁车站环境内的移动通信系统信号的场强分布及由反射波引出的多径效应,通过理论计算给出了场强分布曲线,这对地铁车站内移动通信的天线布置和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旧水泥路面沥青加铺面层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结合上海市漕宝路(嘉闵高架~外环段)旧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改造工程,介绍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的结构设计和施工方法,以及玻璃纤维土工格栅和防裂贴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该文简要介绍了一些钻孔灌注桩检测方法,并主要介绍了反射波法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基桩质量检测波形的因素,并指出运用应力波反射法检测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检测速度快、费用低,便于全面普查桩的质量、判别桩的完整性和质量缺陷,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着重探讨现代玻璃幕墙建筑构成光污染的成因,通过对玻璃幕墙建筑的光照分析,探讨解决光污染的有效方法和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0.
良好的汽车驾驶舱视觉舒适性能够保障驾乘人员的行车安全,提高道路交通的稳定性,因此汽车驾驶舱的人机工程布置和内饰设计需要考虑减少驾驶舱眩光的产生。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ATIA/SPEOS的汽车驾驶室眩光评估方法。利用光线追踪法分析产生光反射部件之间的几何位置关系,在考虑材质属性、外界环境、真实光学效果和阳光照射方向的前提下,利用视觉仿真精确映射汽车驾驶舱的眩光位置。以某型SUV驾驶舱为例,通过光线跟踪分析发现,组合仪表不会有光线的直接照射产生眩光,中控大屏幕会有通过天窗和右边侧窗玻璃的光线直接照射产生眩光;通过视觉仿真分析发现,组合仪表由于光线折反射导致轻微眩光,中控大屏幕眩光面积较大;前挡风玻璃区域在中午和下午眩光较为严重,左边外后视镜区域在下午有空调镀铬装饰和风口造型的成像;中控大屏幕贴合AR防眩光膜优化后,分析结果表明,整块屏幕视觉效果趋于一致,视觉功效有显著提高。通过制定驾驶舱炫目主观评价流程并进行主观评价分析,得出驾驶舱眩光主观评价分析结果与仿真方法评估结果一致,表明该评估方法在新车研发和车型改款试制前期对驾驶室眩光分析和优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