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4篇
综合类   8篇
水路运输   6篇
铁路运输   4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分析最优流量记忆时间差对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本文基于考虑驾驶员估计得到的最优流量信息,同时考虑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受到记忆时间的影响,给出了一类新的格子流体动力学模型.首先,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获得了新模型的稳定性条件;随后,通过非线性分析方法,给出该模型的mKdV方程;然后,基于求解上述方程所得到的扭结-反扭结孤立波可用于描述交通拥挤的转化和传播过程.最后,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的结论,即驾驶员的记忆时间和最优流量记忆时间差能够显著影响交通流的稳定性,同时增大记忆时间步长和强度系数可以有效地增强交通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行业统计数据来源及处理说明数据来源:产量数据来源为中国机动车合格证统计数据,销量数据来源为保险上牌数据。因为两者统计上存在时间差,所以合格证产量数据和保险上牌销量数据之间存在出入。  相似文献   
3.
陈国虞 《广东造船》2012,(1):59-62,58
驳船队比较宽、比较长,再加上操纵不灵便,在桥梁设计开始阶段,对桥型、通航宽度和撞上概率等三方面对它及早考虑是应该的。但是,由于驳船的使用日渐减少,驳船队一撞就散,撞击力比较小,因此驳船队的撞击力不成为撞塌桥墩的控制因素。本文从驳船队连接特点出发,求出两边驳船对被撞驳船的附加力;并从冲击动力学的理论出发,计算出后面驳船对被撞驳船压力峰值与第一撞击力峰值的时间差,说明叠加之后远小于该航道上相当载重量的单船的撞击力。所以,计算航行船舶对桥墩的撞击力时,主要应该考虑单体船。因此也对我国公路桥梁设计规范源出于驳船队的规定和美国各州公路和运输工作者协会(AASHTO)的指南中关于驳船队的研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Taylor级数展开法定位及其性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讨论适合于TDOA定位的信道模型,分析1种典型TDOA定位算法-Taylor级数展开法,并针对其收敛问题提出改进方法。结合不同信道环境和蜂窝基站位置分布,对Taylor级数展开法的性能进行仿真,并就各种环境参数对算法性能的影响,与其它算法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5.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两站到达时间差和一个到达角的无源定位方法。以到达角消除时差定位的多值模糊,用最小二乘估计和卡尔曼滤波算法,实现对海上机动目标的无源定位和跟踪。经计算机仿真后得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现有工程建设大多面临着直接、机械式的制约后续工程建设用地、后续工程建设持续发展困难的问题。文中从虚工作既不占用时间、也不占用社会生活环节的资源,但它具有时间指标、时间属性虚资源这个角度.提出采用无机动时差的双代号网络进度计划图所实现的“虚工作”的虚特性,解决占地、后续工程持续发展困难等问题的方法。它从虚工作(具有时间属性)的维系客观背景所带来的新的工程客观条件和合乎社会的时代步伐、节拍基础上,解决了工程占地、资源重复利用方面的困扰。它能够满足地区或国家建设领域的稳定、安全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7.
考虑实际交通流中车辆驾驶员的主观能动性,改进交通冲突技术机械式假设的不足,提出交通流自适应临界状态概念.构建车速差、减速度差和行程时间差等3个模型,量化交通流运营状态的自适应能力.以安全车头时距和实际车头时距的差值,评价实时交通流运营安全性.通过实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临界状态的运营风险与历史事故数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列车虚拟编组技术能够实现车辆资源的高效灵活利用,是解决轨道交通客流时空分布不均衡问题的有效方法,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既有研究借鉴了汽车编队追踪的思路,主要关注于列车稳定追踪的相关方法,未能完全适应轨道交通的实际需求。针对城市轨道交通(简称“城轨”)虚拟编组研究的需要,深入分析城轨列车运行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包括站台停车时间差等在内的城轨列车虚拟编组应符合的技术性能指标;其次,针对虚拟编组的技术特征,提出包括大小交路和Y型线路等适合列车虚拟编组的潜在应用场景,并对实现虚拟编组的关键技术及其原理进行介绍,可为城轨列车虚拟编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列车和人员的定位精度,针对智能铁路高速和低速场景下的定位需求,结合基于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全新空口设计的全球性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简称:5G新空口)(5G NR)定位技术,提出基于5G NR的上行和下行定位解决方案。基于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技术原理,通过选用下行到达时间差(DL-TDOA,Downlink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定位法和上行到达时间差(UL-TDOA,Uplink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定位法,设计了上下行定位参考信号、时间测量值反馈及定位流程,保证了智能铁路低速场景下满足第3代合作伙伴计划技术报告(3GPP TR)所定义的米级定位精度,并提出了高速场景及隧道场景下的潜在定位增强技术,为智能铁路多场景定位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RFID技术对信息采集的先进性,并结合物流托盘在流通中的特点,对货物入库、盘点、拣货/出库等库存管理作业流程进行了优化。利用探测器测出射频信号的相关参数,再结合基于TDOA(到达时延差)的圆周定位算法实现对托盘的实时定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