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8篇
  免费   127篇
公路运输   322篇
综合类   513篇
水路运输   138篇
铁路运输   110篇
综合运输   18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7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BSTRACT

The advent of the autonomous vehicle (AV) will affect not only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but also future patterns of land development. Integrated land use and transportation models will be critical tools in assessing the path forward with this technology. Key questions with respect to land use impacts of AVs arise from potential changes in sensitivity to travel and reduced demand for parking. It is an open question whether AVs will induce urban sprawl, or whether spatial 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 will mitigate any reductions in travel time sensitivity. The deployment of shared fleets of AVs would likely reduce parking demand, producing yet to be explored impacts on property development within existing urban footprints. We perform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currently operational models and their ability to represent the adoption of AVs. We identify the representation of time in such models as a vital component requiring additional development to model this new technology. Existing model applications have focused on the discrete addit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or policy at a fixed point in time, whereas AV adoption will occur incrementally through time. Stated adaptation surveys are recommended as tools to quantify preferences and develop relevant model inputs. It is argued that existing models that assume comparatively static equilibrium have been convenient in the past, but are insufficient to model technology adoption. In contrast, dynamic model frameworks lack sufficient structure to maintain reasonability under large perturbations from base conditions. The ongoing advancement of computing has allowed models to move away from being mechanistic aggregate tools, towards behaviourally rich depictions of individual persons and firms. However, much work remains to move from projections of existing conditions into the future,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economy as it evolves through time in response to new technologies and exogenous stresses. Principles from complex and evolutionary systems theory will be importa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ls with the capacity to consider such dynamics.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化非线性问题为线性问题的线性化方法,对非线性隐式的船舶浮态方程组进行了数值解,并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形式浮态图谱,以便能迅速而准确地确定船舶各种不同装载情况下的浮态。本文给出了五万吨油轮“西湖”号算例。  相似文献   
3.
喷锚支护的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立新  周旭 《中南公路工程》2003,28(1):37-38,50
喷锚支护是新奥法构筑隧道的主要支护手段,为使喷锚支护与围岩形成共同承载结构,必须在适宜的时机及根据适当的围岩变位量来确定恰当的喷锚支护结构。  相似文献   
4.
填石路堤原位抗剪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路堤原位抗剪试验基础上,获取路堤原位抗剪强度指标内摩擦角φ和黏聚力C,以推滑平衡分析法为理论基础,提出4点基本假设,经过现场试验数据计算分析,论证了假设成立和推滑平衡分析法应用于填石路堤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了RGIS面临数据之间和系统之间不统一的问题,介绍了一种具有高效空间数据交换机制的铁路地理标记语言(RGML)来解决,重点论述铁路地理标记语言的对象模型,包括地物特征对象和几何对象,地物特征对象定义了空间对象的内容和结构,几何对象提供了详细的基本空间几何组件定义.最后给出RGML描述省界的实例,说明用RGML处理铁路空间数据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研究一类同时具有功能反应和密度制约的非线性种群模型:dxdt=xf(x)-ωyng(x),dydt=y[-d-kyn eg(x)],其中f(x)=a-bx12,g(x)=cx12(a>0,b>0,c>0).利用微分方程稳定性和定性理论讨论该系统的正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问题,并得到了极限环的存在唯一性及其全局稳定性,推广了已有的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通建设对北京市商业空间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北京市轨道交通和商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析轨道交通建设对北京商业空间布局的影响机理和演化过程,说明轨道交通的建设会带来新商业区的兴起、传统商业区或中心商务区的功能强化、枢纽站点附近的商业区地位提升、轨道交通辐射范围外的区域商业功能弱化等变化。提出轨道交通引导商业空间布局有序发展的策略体系,为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和商业空间布局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提出双向细胞联想神经网络CBAM的基础上,通过引入阈值概念,进而提出了广义双向细胞 联想神经网络GCBAM,研究了其平衡态,存在性质及其Lyapunov意义下的网络稳定性质。  相似文献   
9.
研究职住空间失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对职住分离的态度和偏好,并有助于在制定政策时考虑通勤者更真实的需求和期望.本次研究采用理想通勤时间和实际通勤时间的匹配程度来度量职住空间失调,并以昆明市为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通勤者认为他们的职住空间是失调的,有41.04%的通勤者遭受重度空间失调.进一步,基于序次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职住空间失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出行方式、居住区位、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有无小孩对职住空间失调有显著影响.同时,由于个体对通勤时间的态度和偏好的异质性,更长的通勤时间并不总是意味着职住空间更加失调.  相似文献   
10.
特殊的空间形态、稀缺的贯通性轴向道路资源以及高度混合的内外交通导致带型城市面临独特的交通问题。从城市空间形态角度出发,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中国657个设市城市,据此界定带型城市为建成区长宽比大于3的城市。并对带型城市(组团)的交通需求、路网布局、道路级配进行梳理,发现带型城市贯穿性长轴干线道路的数量、等级、分布对带型城市规模、形态以及交通组织具有重要作用,是带型城市路网规划的核心。最后,提出带型城市常用的三轴干线路网布局模式及相应的道路等级,可作为带型城市路网规划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