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城市交通问题归根到底是城市与交通系统的适应性问题,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构建与交通协调的适应性城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首先,梳理了交通技术变革与城市形态演变之间的关系,阐明交通出行方式变革与城市形态演变的互动现象;其次,选取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香港以及新加坡等世界上成功的公交都市来进一步说明公共交通对城市形态塑造的作用;再次,引入物理学上的"布朗运动"和"电泳运动",形象对比并剖析了小汽车导向下的摊大饼与公交导向下的带型城市形态下的交通出行特征;最后,指出公交导向的交通模式是能够与城市相互适应的交通发展模式,公交优先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手段。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城市交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探讨城市形态对减少交通需求的影响是一个重要课题。论述单元城市的概念,并基于多智能体系统构建自下而上的城市微观模拟系统,结合竞租理论、经济地理学、交通规划理论等学科的成果,定量研究单中心城市与单元城市在交通效率、碳排放上的区别。结果表明,对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城市,单元城市在减少交通需求、节能减排上有更好的表现。模型除用于研究理想城市形态对交通、碳排放量的影响外,还可用于研究与评价实际城市规划中不同城市形态方案的交通需求。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荫  陆建 《城市交通》2006,4(2):16-20
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进行了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一个城市轨道交通适宜的发展规模,与这个城市的规模、城市形态、人口密度、经济水平,用地状况等因素有关。国内外关于一个城市轨道交通适宜的规模并没有一定的参考标准。在参考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规模,以及城市经济实力、人口规模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经济水平和人口规模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制约条件,提出了在不同经济水平(GDP)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的规模与人口密度之间的数学关系,为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4.
淄博城市形态正由“十字型”组群结构向“网络多核、带状+葡萄串型”城市演进的关键时期.在城市发展作出调整之前,对城市生长与交通系统发展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在对淄博市发展历程及城市特性进行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拓展方向;其次,对淄博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交通发展战略进行分析;最后,从交通系统与城市生长的互动关系、交通影响分析及交通安宁等方面对淄博城市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本文以北京市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情况为例,分析了北京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分析阐述了轨道交通与城市形态、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分析表明轨道交通可以促使中心城土地功能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引导新城的合理发展,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控制,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有力保障,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ɳ�����չ�ij������彻ͨ�ṹ�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外城市发展的历程与特点,在研究城市交通结构、城市形态、人口密度、城市规模的基础上,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出从土地利用角度考虑的不同城市交通结构建议值.进而在考虑交通环境、交通资源消耗与交通供求关系的基础上分析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的优化.提出我国正处于交通结构调整时期,大城市、特大城市积极发展公共交通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做出的合理决策.  相似文献   

7.
在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研究轨道交通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分析轨道交通对居民的服务能力时,常常缺少量化指标,面临数据不足或精度低、城市间横向比较能力弱等问题.从通勤视角出发,基于互联网通勤数据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选择轨道交通覆盖人口比例作为指标,通勤椭圆作为城市形态可视化方法,研究轨道交通与职住关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对轨道交通覆盖通勤人口比例的含义和实际应用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与轨道交通客运强度的关系,总结了所反映的轨道交通车站周边职住特征、轨道交通建设边际效应以及对通勤空间范围和公共交通通勤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朱伟刚  滕靖 《城市交通》2005,3(1):16-19
根据公交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提出利用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以厦门市为例,结合城市形态和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公共交通网络的发展模式;并特别提出发展农村公交,以推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利用合理规划的公共交通系统配合城市总体规划,引导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9.
城市形态对居民出行的影响——上海实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潘海啸  沈青  张明 《城市交通》2009,7(6):28-32,49
了解交通行为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是创造和引导绿色交通的必要前提。通过收集居民出行行为、社会经济特征和城市形态特征等方面的数据,对上海4个街区进行买证研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逻辑斯蒂克回归模型分析处理数据,探讨街区设计特征与居民出行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传统街区有利于短距离出行和选择非机动化出行方式。指出我国一些大规模社区的开发模式与目前鼓励的绿色交通发展模式相去甚远,因此规划人员应重视传统的有利于自行车和步行的街区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10.
发挥交通先导功能推进上海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是交通,交通是人和物的位移,有其独特主体性、持续过程性和潜在风险性的特征,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难题.交通与城市功能、城市形态、城市效率、投资环境、资源配置导向、经济增长动力、居住质量息息相关,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城市精神和城市形象的集中体现.进入新世纪,上海颁布了<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明确提出了交通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标志着上海正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功能性发展要求,进行城市交通独到的功能定位、功能提升、功能完善和功能空缺填补,已进入确立城市交通在上海发展中的先导地位和作用的新阶段.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贯彻科教振兴公交战略,充分重视和发挥城市交通的先导功能,有效增强交通的布局科学化、功能集成化、运营效能化、管理系统化,对于处理好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完善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推动公交行业的产业化进程,实现上海一体化交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