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动物模型 ,探讨加快正畸牙移动速度的新方法。方法 杂种犬 8只 ,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后 ,在移动牙、支抗牙上安装自制牵张装置 ,以 2次·d-1的频率、0 .5mm·d-1的速率加力 14d使移动牙向拔牙窝移动。停止加力、固定 31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每周定期测量移动牙、支抗牙移动距离。实验开始、结束时 ,拍摄对照侧、实验侧X线片 ,取材行光镜观察。结果 ①加力 14d ,移动牙平均向远中移动 4 .5 4mm ,支抗牙向近中平均移动 0 .4 5mm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②X线片显示未见牙根明显吸收 ,光镜下未见牙髓和压力侧组织坏死及牵张侧龈下骨质缺损等副作用。结论 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可大幅度提高牙齿移动速度 ,支抗牙支抗丧失少 ,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正畸牙快速移动时移动牙支抗牙的移动规律及移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方法 杂种犬 8只 ,随机分为 7、14、2 1、44d四组。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验侧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 ,加力 14d ,停止加力固定 30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于 1、7、14、2 1、44d时测量移动牙支抗牙移动距离 ,观察移动规律 ;7、14、2 1、44d时取材 ,常规石蜡包埋、切片 ,HE染色光镜观察移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结果 加力 14d ,移动牙移动呈直线上升趋势 ,支抗牙移动呈前 7d的直线上升和后 7d的平台趋势 ;加力期间 ,移动牙牙根牙骨质无明显吸收 ,根部牙槽骨稍有吸收 ,固定 30d后 ,牙根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过程中 ,移动牙移动规律与常规方法不同 ,支抗牙移动规律与之相同 ;移动牙的快速移动不会造成牙根的广泛吸收。  相似文献   

3.
牙周膜牵引成骨正畸牙快速移动研究中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牙周膜牵引成骨正畸牙快速移动的动物模型 ,为其后的系列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6只犬 ,每只犬下颌左右两侧分别为实验侧和对照侧 ,对照侧用传统方法以第三前磨牙为支抗牙移第一前磨牙向远中 ,实验侧用自制牙周膜牵引装置。结果 实验侧牙移动显著快于对照侧 ,X线观察实验侧受牵张的牙槽骨有连续的新骨形成 ,压力侧牙槽骨和牙周膜不出现不可逆性损伤。结论 用自制的装置 ,以犬为实验对象 ,以第三前磨牙为支抗牙移第一前磨牙向远中 ,可建立科学、简单、可靠的动物模型 ,牵引的速度、频率精确可控  相似文献   

4.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移动牙张力侧变化的X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移动牙快速移动时张力侧变化的X线表现 ,为牙周膜牵张成骨理论提供依据。方法 杂种犬 8只 ,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 ,实验侧实施减阻 牵张措施 ,加力 1 4d后 ,停止加力固定 3 0d ;对照侧仅行拔牙术。 1、7、1 4、2 1、44d拍摄实验侧、对照侧咬合侧位片 ,观察移动牙张力侧的X线变化。结果 移动牙张力侧牙周膜加力期间有新骨迅速生成 ;停止加力 3 0d时 ,新生骨放射学特征与对照侧牙槽骨无显著差别。结论 移动牙快速移动时 ,张力侧牙周膜可以快速牵张成骨而不会造成龈下骨质缺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记录单侧后牙反(牙合)者与正常牙合者下颌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三维方向上的运动轨迹,探讨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的特征,揭示其与正常(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对照组选取正常(牙合) 5人,实验组选取单侧后牙反(牙合)者7人,应用计算机化的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aided axiography, CADIAX)Ⅰ型以及分析软件(gamma dental software for Windows 2.3.2.22,GDSW)记录下颌做最大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水平面及矢状面上的运动轨迹.结果①单侧后牙反(牙合)者开闭口矢状向最大位移量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②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在矢状面上表现出小年龄患者双侧基本对称、大年龄患者双侧轨迹不对称;③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水平侧向移动量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与正常(牙合)者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大,反(牙合)侧与反(牙合)对侧轨迹由对称向不对称发展,表现出一定的代偿和失代偿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记录单侧后牙反(牙合)者与正常牙合者下颌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三维方向上的运动轨迹,探讨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的特征,揭示其与正常(牙合)之间的差异.方法对照组选取正常(牙合) 5人,实验组选取单侧后牙反(牙合)者7人,应用计算机化的髁突运动轨迹描记仪(computer-aided axiography, CADIAX)Ⅰ型以及分析软件(gamma dental software for Windows 2.3.2.22,GDSW)记录下颌做最大开闭口运动时髁突在水平面及矢状面上的运动轨迹.结果①单侧后牙反(牙合)者开闭口矢状向最大位移量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②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在矢状面上表现出小年龄患者双侧基本对称、大年龄患者双侧轨迹不对称;③实验组开闭口运动轨迹水平侧向移动量均大于正常对照组.结论单侧后牙反(牙合)者髁突开闭口运动轨迹与正常(牙合)者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增大,反(牙合)侧与反(牙合)对侧轨迹由对称向不对称发展,表现出一定的代偿和失代偿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面型颌骨骨骼结构特征及其与牙合型的关系。方法 运用X线定位头侧位片 ,图形数字化仪计算机测量分析系统 ,对具有双侧远中磨牙关系 ,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的凸面型 1 7~ 2 5岁男性 2 0名和具有双侧近中磨牙关系 ,前牙反牙合的凹面型 1 7~ 2 5岁男性 2 0名分别与双侧中性磨牙关系的浅覆牙合浅覆盖的直面型 1 7~ 2 5岁男性 2 0名的颌骨骨骼结构进行比较。结果 面型与牙合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和规律性。结论 在对患者进行颌位记录和牙合重建时 ,应结合其颌面部骨骼结构特征 ,恢复其原有牙合型及面型 ,以利于患者咀嚼功能的恢复和口颌系统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不同材料嵌体修复邻牙合(Ⅱ类)洞型后牙体组织的应力变化趋势。方法采用锥形束CT(CBCT)扫描的方法,应用Mimics、Geomagic逆向工程等软件建立含嵌体修复的邻牙合面(Ⅱ类)洞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求解分析各模型中垂直、侧向力(舌向45°)加载条件下牙体主应力峰值及不同嵌体修复邻牙合(Ⅱ类)洞后牙体的Von-mises应力分布状况。结果建立了包含牙釉质、本质、髓腔以及牙周膜、牙槽骨的精细下颌第一磨牙邻牙合面(Ⅱ类)近中-牙合(MO)洞型不同嵌体修复三维有限元模型。侧向加载(舌向45°)时牙体的应力峰值明显高于垂直加载,2种加载下4种材料应力值按照降序排列为:钴铬合金>金合金>瓷>树脂。4种不同材料对牙体组织的应力分布相似,牙体的应力峰值主要在洞底部牙本质所对应的髓腔处。结论在下颌第一磨牙邻牙合面(Ⅱ类)洞型的嵌体修复中,与其他3种材料相比,树脂嵌体因其与牙体组织更加相近的弹性模量而产生对牙体组织更小的应力,有利于减少牙折等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增加固定修复基牙强度、较少磨除基牙组织的洞型设计。方法 收集完整的离体上下颌第一、二磨牙 1 80颗 ,分为 9组 ,每组 2 0颗。Ⅰ组为对照组 (完整牙 ) ,Ⅱ~Ⅸ组分别制备具有临床代表意义的洞型。常规充填后 ,分别进行抗折负荷测试。结果 抗折负荷邻颈洞型较邻颈牙合浅洞型大 2 4 2 % ,邻颈、牙合洞型较邻颈牙合深洞型大 5 0 8% ,邻面洞型较邻牙合浅洞型大 9 8% ,邻、牙合洞型较邻牙合深洞型大 2 1 % ,邻牙合深洞型较邻颈牙合深洞型大 2 4 9%。结论 对基牙邻面龋坏 ,特别是邻面颈部龋坏 ,争取就自然洞型完成充填 ,能显著增加其抗折强度 ;必须经牙合面行根管治疗时 ,邻牙合面分开洞型 ,能明显增加抗折负荷。  相似文献   

10.
无牙颌患者与正常人颅颌结构头影测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X线头影测量方法 ,研究无牙颌患者与正常牙合人间面部高度、下颌位置等有关测量数据的差异。方法 对无牙颌患者在H及H-2 位置时分别拍摄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 ,并将其颅面结构测量值均数分别与正常牙合人正中牙合位时颅面结构各测量参考标准值比较。结果 正常牙合人及无牙颌患者在不同垂直距离下 ,SNA及N ANS测量数值高度一致。无牙颌患者在H及H-2 位与正常牙合人正中牙合位颅面结构相关测量角度及线距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但代表下颌位置变化的值MP FH、SGn FH、GoGn SN、PP GoGn、ANB及NPg FH、SND、SNB ,无牙颌患者在H、H-2 位与正常牙合人比较 ,后者恰位于前两者之间。结论 上颌骨结构不随牙列缺损、牙列缺失及垂直距离的改变发生变化。无牙颌患者在H、H-2 位较正常牙合人在息止颌位、正中牙合位的垂直距离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histological changes of rapid tooth movement in dogs treated by resistance reduction and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aiming to establish an animal model and further to reveal the remodeling mechanism of rapid tooth movement. Methods A total of 8 local hybrid dog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for this study. The second pre-molar was extracted on both sides. The experimental side underwent alvelor surgery for resistance reduction and a home-made tooth-borne intraoral distraction device was installed for rapid tooth movement, while for the other side (control side) only tooth-borne intraoral distraction device was used for rapid tooth movement. The longest active force-delivery span was 2 weeks, followed by 6-week retention.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oved tooth and anchor unit was recorded weekly, and radiography was performed for each side before and after distraction. The surrounding tissues including periodontal ligament and alveolar bone were sectioned for histolog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 average distance of tooth movement was 3.55mm on the experimental side and 1.11mm on the control side. The rate of tooth movement was notably higher (P<0.01) and no significant apical root resorption was detected by X-ray on the experimental side. The active alvelor bone remodeling was found on the tension and pressure sides.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side and the control side after the retention period. Conclusion The rate of 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 can be accelerated through resistance reduction and periodontal distraction without any unfavorable effects but at minimal anchorage los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下颌桩核基牙式全口覆盖义齿基托及其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状况 ,为临床工作提供实验依据和指导。方法 应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下颌桩核基牙式全口覆盖义齿基托及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特点 ,计算基托、黏膜、皮质骨的应力值并与自然基牙作对比分析。结果 基托在基牙周围有明显应力集中 ;双侧磨牙区牙槽嵴顶处的黏膜应力值相对较大 ;皮质骨主要承受压应力 ,在基牙周围有明显应力集中。结论 基托在基牙处易折裂 ;基牙周围皮质骨受力较大 ,易发生骨吸收 ;桩核对义齿基托及黏膜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影响 ,对皮质骨的应力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组织学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1 (TGF β1 )对豚鼠牙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将 1 8只实验豚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在两组动物 1 1 牙周制备高 3~ 5mm ,宽 2mm的骨缺损区 ,实验组骨缺损区填入浸有TGF β1 的明胶海绵块 ,对照组只填入明胶海绵块。术后 1周、2周、3周、1月、3月、6月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①实验组 :术后 1周 ,骨缺损区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可见牙槽骨变性坏死 ;术后 2周炎性渗出明显吸收 ,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生长活跃 ,可见骨样及少量骨组织 ;术后 1月见新生骨组织范围扩大 ,钙化程度加强 ;术后 3~ 6月 ,缺损区完全由新骨充填 ,并逐渐改建成骨小梁不断增多的正常骨组织。②对照组 :术后 1周骨缺损区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术后 2周见炎性渗出吸收 ,成纤维细胞、毛细胞血管生长活跃 ;术后 1~ 6月见骨缺损区周围新骨生成逐渐增多 ,但缺损主要以纤维结缔组织充填。同实验组形成鲜明对照。结论 TGF β1 可诱导牙槽骨再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大鼠实验性正畸前牙扭转移动后保持期的动物模型并分析保持时间与复发距离的关系.方法 采用36只雌性SD大鼠,在上颌两个中切牙间施加20 g的力量,建立牙根扭转的动物模型.10d后进行固定保持,分为1、4、7、14、21d保持组(实验组),并设不予保持的对照组.测量加力结束后、保持结束时和拆除保持器后7d两中切牙...  相似文献   

15.
牙周病骨缺损是临床牙齿松动脱落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采用与骨组织成份相似的HAC植入牙周骨缺损区。结果证明,羟磷灰石陶瓷(HAC)与牙槽骨、牙根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组织学观察发现,HAC植入后为新生骨组织包绕,结合为HAC-骨质复合体,可长期存留于新形成的骨组织内而不被吸收。研究结果表明HAC具有骨引导能力,是修复牙周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6.
非侵入电刺激对家兔牙槽骨缺损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研究非侵入电刺激对家兔牙槽骨缺损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制成双侧牙槽骨缺损模型后 ,将表面电极置于双侧骨缺损处 ,采用 2 0 μA脉冲直流电进行治疗 ,通过牙片及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处愈合情况。结果 X ray及病理切片显示实验侧骨缺损处骨痂钙化较早 ,对照侧骨缺损处骨痂则钙化较慢 ,双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非侵入电刺激对家兔牙槽骨缺损愈合有促进作用 ,其作用机理可能与提高细胞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The number of common neighbor between nodes is applied to the modeling of resting-state brain function network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anatomical distance on the modeling of resting-state brain function network. Three models based on anatomical distance, the number of common neighbor, or anatomical distance and the number of common neighbor are designed. Basing on residuals create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selecting the optimal brain function model network in each class model. The model is selected to simulate the human real brain function network by comparison with real dat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 MRI)network. Final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best model only is based on anatomical d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