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隧道建设》2011,31(5):638-638
9月21日,中铁隧道施工的武汉地铁2号线越江隧道左线工程顺利贯通。至此,该隧道左、右线工程均已贯通,成为穿越万里长江的首条地铁隧道。作为武汉地铁2号线的过江通道,该隧道全长约3100m,起于地铁2号线武昌积玉桥站,止于汉口江汉路站。  相似文献   

2.
深圳地铁3号线与1号线换乘右线隧道贯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深圳地铁3号线公司透露,深圳地铁3号线老(街)晒(布)翠(竹)区间右线盾构机已于2009年4月18日从老街站出洞,使该区间右线隧道成功贯通。这意味着深圳地铁3号线从龙岗到特区内与1号线换乘的通道形成。目前施工单位正在进行老(街)晒(布)翠(竹)区间左线重叠隧道段的施工,计划2009年8月底贯通。  相似文献   

3.
深圳地铁三号线红岭中路站—老街站—晒布路站区间盾构隧道上下完全重叠1 045 m。为了研究重叠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影响规律,采用ANSYS三维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围岩、支护结构及开挖过程进行了计算模拟分析,论证了盾构重叠隧道"先下后上"的施工顺序的可行性,其结果可供设计及施工参考。  相似文献   

4.
《隧道建设》2011,(2):234-234
近日,中国中铁隧道集团将武汉地铁2号线过江隧道左线工程掘进到汉口江滩,这标志着这一工程成功横穿长江。这是我国第1条穿越长江的地铁隧道。这条地铁隧道位于武汉长江大桥和武汉长江公路隧道之间,是连接武昌、汉口两镇中心区域地铁2  相似文献   

5.
《隧道建设》2014,(7):678-678
<正>武汉地铁4号线越江隧道工程近日顺利贯通,这是继"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公路隧道、武汉地铁2号线越江隧道之后,武汉开通的第3条穿越长江江底的隧道。武汉地铁4号线二期越江隧道工程从武昌首义路站至汉阳黄金口站,是联系"武汉三镇"中汉阳区和武昌区最为重要的轨道交通线路。其中,右线全长3 003.39 m,左线全长2 993.86 m,在长江一桥上游1 500 m处穿越长江,盾构越江段1 470 m。武汉越江隧道工程均采用盾构施工技术。长江底地质条件复杂,在盾构施工中泥浆配合比非常关键。在此次施工中,中铁隧  相似文献   

6.
《隧道建设》2014,(4):338-338
<正>天津地铁5号线第15合同段——程林庄道站至津塘路站区间1 337 m将建成重叠隧道,盾构预计2014年10月底始发,2016年初贯通,这将成为目前国内地铁最长重叠隧道。2016年底,地铁5号线全线试运行。据介绍,地铁5号线工程土建施工第15合同段包括津塘路站、程林庄道站至津塘路站区间、津塘路站至大直沽西路站区间,共  相似文献   

7.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7):163-163
<正>近日,湖南省首条穿越湘江的地铁隧道——长沙地铁2号线盾构穿越湘江隧道双线成功贯通。长沙地铁2号线左线"湘江一号"盾构机于2011年10月8日正式启动穿越,2012年4月顺利穿越湘江;右线"湘江二号"盾构机于2011年11月8日启动,近日胜利贯通湘江,实现了千里湘江第一条过江地铁隧道的双线贯通。  相似文献   

8.
杭州市庆春路过江隧道与杭州地铁2号线过江区间隧道均为盾构法隧道,规划净距15~70m,基本平行过江,从工程建设条件、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投资等方面,对两个隧道分建与合建方式从技术可行性进行了综合分析,推荐采用城市道路过江隧道与地铁过江区间隧道分开建设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经过18个月的奋战,近日,深圳地铁5号线重点控制性工程长岭陂-深圳北站贯通,长达1458m的隧道相当于两个普通地铁站的长度,成为深圳地铁隧道之最。  相似文献   

10.
地铁隧道穿越南水北调干渠施工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喜  邹琦  王庆 《隧道建设》2013,33(7):562-566
以郑州轨道交通2号线向阳路站-南四环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工程为例,利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对地铁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在未通水及通水2种工况下进行对比模拟分析,通过现行沉降控制标准,得出以下结论: 1)左右线之间间距在2倍洞径以上,可有效减少左右线隧道对干渠的叠加影响; 2)在干渠未通水的情况下,隧道在渠底覆土8 m可满足沉降要求,在干渠通水之后,下穿隧道在渠底覆土厚度建议大于12 m。从地铁隧道施工方面考虑盾构施工对南水北调干渠可能产生的影响,以期为地铁隧道下穿南水北调干渠明渠设计及施工过程中线间距、覆土厚度选择、下穿时序及盾构掘进参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武汉地铁7号线首台盾构机已成功从东方马城站右线始发,并以日均15 m的武汉地铁最快开挖速度掘进,标志着7号线施工转入开挖隧道阶段。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上海地铁在长期运营中因不均匀沉降而导致的地铁运营安全问题,以上海地铁4号线隧道段监测数据为基础,从隧道变形曲线的曲率半径、相对变曲、绝对沉降3个方面对地铁隧道的变形进行评估,并对其长期变形特征进行探讨,分析地铁隧道变形与其下部土层变形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 1)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铁隧道变形由沉降转变为抬升,其开通后3年是沉降转变为抬升的分界点; 2)地铁隧道相对危险的区域(即隧道变形曲线曲率半径小于500 m和相对变曲大于1/250的区域)集中在车站附近,特别是车站和地铁隧道连接处; 3)地铁4号线隧道变形曲线曲率半径的变化主要在地铁运营1年内产生,相对变曲和绝对沉降安全区域的比例随时间逐渐减少; 4)地铁隧道抬升的原因除了隧道下部土层的膨胀,还可能是由于浮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海英 《隧道建设》2007,27(5):37-40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国贸站—老街站区间暗挖隧道设计为单洞双层重叠隧道,国内地铁工程首次采用该种特殊结构形式,隧道采用台阶法分四步开挖。根据施工地表沉降实测资料,对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进行了分析,如重叠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范围、沉降大小、沉降历时规律与特点等。对影响地表沉降规律的主要因素地质条件、台阶长度等进行较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控制地表沉降的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浅析地铁盾构隧道的施工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宏权 《隧道建设》2005,25(5):65-67,75
以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许府巷-玄武门区间隧道的盾构施工为例,介绍了地铁盾构隧道的施工测量的特点以及测量的内容及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5):158-158
武汉地铁7号线一期工程过江隧道已于近期进行了盾构机始发井施工,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条穿越长江的公铁两用隧道正式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5月27日,天津地铁5、6号线文化中心1标8条隧道全部贯通,这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麻花状地铁隧道群。这一隧道群由5、6号线同台换乘的肿瘤医院站及相邻的4个区间、8条盾构隧道组成,是天津地铁5、6号线交会并行段,由天津轨道交通集团组织建设,中铁隧道集团施工。据介绍,该隧道群盾构区间隧道全长8 018 m,8条隧道上下重叠、并排前行、交叉缠绕,最小隧道间距仅2.3 m;地面距离隧道最近处仅0.6 m。8条盾构隧道需要经过16次始发、接收,地质条件差,周边环境复杂;同一端头要历经4次始发与接收,同一建筑、  相似文献   

17.
深圳地铁三号线老晒区间隧道重叠段,房屋密集(多为6~8层筏板基础、扩大基础),两区间隧道最小净距仅1.6m,房屋基底与隧道最小净距仅4m.为保证地表房屋的使用安全性,建立了老晒区间盾构重叠隧道近接地表建筑物沉降控制标准,并根据计算结果优化了盾构隧道施工参数,制定了加固方案.通过应用,有效地控制了盾构重叠隧道施工对近接地...  相似文献   

18.
为合理确定长大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时人员可用安全疏散时间,根据长大地铁区间隧道火灾疏散特点,分析影响人员安全疏散的主要因素,提出长大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时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算法,即多因素联合限定法(multi factor combined method,MCM),并在国内在建地铁过海隧道工程中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 采用多因素联合限定法能够有效判定长大地铁区间隧道火灾时可用安全疏散时间(ASET),计算方便快捷,结果合理可行,可供相关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佘才高 《隧道建设》2016,36(1):58-65
以南京地铁3、10号线过长江隧道为背景,针对其距离长、风险高、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在国内地铁行业首次提出采用单洞双线大直径盾构隧道的断面形式。分别从设计与施工难点及采取的措施出发,通过工程类比、仿真计算、现场试验等研究手段,确立了11.2 m外径的单管双线三层内部结构的地铁过江大直径盾构隧道横断面,解决了地铁大直径盾构隧道衬砌环分块形式,提出了利用隧道顶部富裕空间的纵向通风模式。实践证明,在直径为10~12 m类大直径盾构隧道的常压换刀的应用中是可行的、安全的。研究成果可为城市大断面越江地铁盾构隧道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铁隧道集团的《软硬不均地层及复杂环境隧道复合的研制与掘进技术》科研成果是在广州地铁2号线越秀公园至三元里区间完成的。此处隧道单线长3926m,穿越地段地面建筑物密集,共有建筑物135栋,地下管线56条,还要穿越广州火车站运输枢纽站场14股轨道,3股为不减速运行线,列车运行时速为120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