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以滴水岩滑坡为例,对其环境地质条件、类型、性质,滑坡形成机制,以及在汶川大地震作用下滴水岩滑坡复活变形的机理进行分析。地震对滑坡的影响主要是使滑坡体内部发生局部的不利重新组合。为整治滑坡提出了综合措施,保证了工程安全。基于地震与滑坡关系的复杂性,建议针对铁路等国家基础设施酌情提高抗震设防等级。  相似文献   

2.
某岸坡为典型河谷、塬梁地貌,在早期岸坡演化过程中,斜坡受卸荷作用和重力作用下错滑移,形成规模巨大的黄土古滑坡。某高速公路从该滑坡区通过,滑坡的稳定性制约线路的方案。通过钻探、物探、原位剪切试验、深部位移监测,查明滑坡区的环境地质条件,滑坡的物质结构特征,分析其成因机制,并定量计算滑坡安全系数,评价其稳定状态,从而为线路方案的确定、处治工程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赵华  陈俊  吴银亮 《路基工程》2020,(1):178-183
针对南鹤公路东乡村滑坡治理工程,运用北京理正软件对治理前后的天然、暴雨两种工况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为此,对滑坡体采用锚索框架梁治理,对不稳定斜坡体采用锚杆框架梁防护,在边坡裂缝外侧设置预制混凝土U型截水沟,治理后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其中地震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采用有限元法对某古滑坡进行在地震影响下的稳定性数值模拟,得出该古滑坡在地震作用下滑坡体的应力及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总结出了该古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规律。  相似文献   

5.
《公路》2020,(3)
香丽高速公路K38+955~K39+095段,主要以高陡路堑方式从斜坡坡脚通过,受雨季连续的强降雨影响,坡体出现不同程度变形滑动的现象。现场对该滑坡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进行了详细勘察,并对其滑坡性质、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运用不平衡推力法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边坡仍处在不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仍有可能继续变形破坏。因此,根据滑坡推力的计算结果,提出了有效的综合整治措施,可为当地同类滑坡防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滑坡的成因和滑坡体的稳定性,并对滑坡剩余下滑力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截排水、卸载和支挡(抗滑桩)相结合的方式对湖光山庄滑坡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桥址高陡岩质斜坡稳定性分析时,一方面,应考虑斜坡的卸荷变形影响;另一方面,作为桥梁建设场地,除应评价其整体稳定性外,还应考虑表层危岩体及岩体蠕变对桥梁安全的影响。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平硐所揭示的高陡岩质斜坡中的强烈卸荷变形特征,提出了桥址高陡岩质斜坡稳定性分析时应评价的内容及分析方法,对相似工程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尔瓜子古滑坡新活动区是由一个大型古滑坡堆积体局部复活而成,毛尔盖水电站水库二期蓄水位达到2085 m高程左右时,滑坡体前缘部分发生较大规模的垮塌,该滑坡若产生速滑,将威胁附近新建麻窝移民集镇和斜坡内省道贝尔隧道安全,甚至给毛尔盖水电站大坝造成影响。在查明该滑坡地质环境条件、斜坡地质结构、变形滑动现象与特征和变形滑动模式基础上,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FLAC3D,基于流固耦合分析原理,建立地质结构模型,研究了该滑坡在库水作用下的变形过程及机制,确定了该滑坡滑动的临界库水位,并利用极限平衡分析方法就稳定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价预测。结果表明,滑坡进一步滑动的临界库水位在2 105 m时,滑坡整体处于失稳状态。必须采取加固措施,确保工程和人民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芜铜高速公路上马村滑坡稳定性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滑坡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降雨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通过上马村滑坡变形监测结果的研究表明:降雨与滑坡变形破坏呈正相关性以及滑坡变形破坏与降雨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采用极限平衡法中的传递系数法对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滑坡在饱水状态、坡体前缘开挖两种工况下的应力应变进行了研究,得出滑坡体其相应的稳定状态和变形特征,为滑坡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汶川~马尔康高速公路顺深切峡谷两侧布线,河谷两侧边坡高陡,高位地质灾害发育。沿线高陡边坡地质灾害调查分析表明,汶川~朴头段是高位,岩土体失稳主要形式有岩体变形、剥蚀及溯源侵蚀、滑移、倾倒、坠落等,高陡斜坡地形条件、干旱河谷气候、陡倾似层状坡体结构、高烈度地震环境,是灾害发展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灾害防治主要采取绕避、明洞、桥上柔性棚洞、拦挡、主动加固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张亮  廖小平 《路基工程》2011,(1):172-174
在分析福宁高速公路八尺门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阐述了滑坡的变形特征、性质、变形机制,并探讨了滑坡的成因。认为在大型堆积层古滑坡场地,地质环境背景的脆弱是触发古滑坡复活变形和破坏的主要原因,而路堑开挖以及长时间的持续降雨是主要诱发因素。经滑坡稳定性分析和针对滑坡病害特征,确定了四个滑坡体的主要整治措施。滑坡监测和试验结果显示,整治后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2.
叶世斌 《路基工程》2007,(4):147-149
分析了水库坍岸发生机理,介绍了影响水库坍岸滑坡的主要因素与稳定性分析方法,提出了位于水库地段桥位滑坡的整治方案。  相似文献   

13.
依托保宜高速车峰坪大型碎石堆积层滑坡治理工程,根据现场情况及勘察结果分析斜坡的稳定性,研究开挖后边坡的失稳破坏机理。采用实际位移监测,同时对比Slide数值模拟计算加固后边坡的安全系数,了解斜坡的稳定状态,为后续斜坡治理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施工开挖是斜坡失稳的主要因素,集中降雨是斜坡失稳的诱导性因素,二者叠加作用使得斜坡失稳,采用抗滑桩加固措施有效地增加了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滑坡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害,工程施工通过古滑坡体路段时,受各种外界因素影响,极易导致古滑坡复活,造成极大安全隐患,影响工程进展。本文以一个工程处治实例,从古滑坡体复活形成过程、诱因分析、采取应急措施及全面治理方案等方面,介绍了对复活古滑坡体进行综合治理的技术,并总结了相关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5.
钱波  郭宁  袁前胜 《路基工程》2009,(2):202-203
根据向家坝水电站右岸马延坡滑坡体地质情况,采用合理的监测仪器及布置.分别对滑坡体外部、裂缝和深部变形进行监测,取得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滑坡的变形情况和规律,为滑坡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道路滑坡稳定性分析有限元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具体工程实例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COSMOS/M进行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详细介绍了滑坡稳定性分析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并通过二次开发程序实现有限元模型建立、边界条件处理以及滑坡稳定安全系数计算。计算中首次采用硬弹簧和软弹簧描述滑坡体滑动面接触摩擦模型,考虑滑动面上出现裂纹后应力释放与应力重分配进行迭代计算,得到滑坡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时应力、应变、位移分布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计算出滑坡体稳定安全系数并进行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滑坡稳定性分析更接近滑坡体实际受力状态,滑坡体稳定安全系数更符合实际情况,并可通过滑坡体内部拉应力区分布找出滑坡体的薄弱部位,判断滑坡趋势,从而有效指导滑坡治理。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滑坡勘察的方法和手段、滑坡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滑坡体特征及其成因机制。针对影响河道滑坡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滑坡的形成条件及河道滑坡的分类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工程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山区修建高速公路时,边坡开挖使其原始应力状态发生改变,有可能导致滑坡体复活和诱发新的滑坡。以谷竹高速公路某滑坡为研究背景,在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建立滑坡的工程地质模型,并通过二维数值模拟,再现滑坡体变形破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体的地形及物质组成是滑坡发生的地质基础,切脚开挖成为滑坡失稳触发因素;滑坡中后部位移量大,而前缘区位移量小,表现为滑坡中前部处于挤压变形状态,为推移式滑坡。  相似文献   

19.
罗敏 《路基工程》2019,(1):191-197
以青海省S101省道K359+881~+929段滑坡处治工程为例,分析高原堆积层斜坡的结构特征、稳定性因素对滑坡的控制效应和诱发模式。总结了目前各类滑坡防治措施对高寒地区滑坡的适宜性。结合地质综合分析和数值模拟,论述了斜坡的滑坡机理及时空演化过程。研究表明:青海省道K359+881~+929段堆积层斜坡受到岩土体性质、坡体结构及水热变化过程等因素的影响,在冻融作用下堆积体持续蠕动,暴雨入渗使堆积体沿基覆面整体滑动,形成浅、深两层滑坡。微型桩具有柔性变形卸载特性,是一类可以优先选择的寒区滑坡支挡措施。  相似文献   

20.
针对山区高陡横坡地段桥梁双桩基础的结构与荷载特征,建立了桩基与边坡及桩间土相互作用新模式:后桩承受推力以滑动面为界简化为滑坡推力与主动土压力;前桩与后桩所承受的侧土抗力则服从(mz+C)的线性增长规律;并假定桩间土对前桩的作用力q\-a是桩间距、桩宽(桩径)及滑坡体宽度的函数,由此可充分反映桩间土及滑坡体对土压力传递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导得不同特征桩段的微分方程,并基于有限差分解进行了求解,从而提出了高陡横坡段桥梁双桩结构内力位移计算方法。理论计算与室内模型试验实测数据的对比表明,该方法误差可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