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铁路行包运输网络构成的特殊性以及铁路行包运输组织的特定要求,使得当前市场环境下铁路行包运输方案的编制问题日益复杂.针对铁路行包运输的特点,从全局优化角度出发,提出铁路行包运输方案的混合优化编制方法,建立以利润最大为目标的铁路行包运输方案的线性规划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不同时效要求的行包运输需求,以及在列车运输能力和车站作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列车运输能力在各车站之间和各类需求之间的平衡分配.以中铁快运行包运输网络及实际运营数据进行实例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模型较为有效.  相似文献   

2.
根据铁路行包办理站行李车日装车计划编制流程,结合中国铁路行包运输实际情况,以车次准装区段限制、行包办理站办理限制、行包作业接续时间标准等为约束条件,给出基于行包发站和到站坐标位置网格图的行包运输径路快速算法,按照先行包直达、后1次中转和2次中转的行包装运方案编制思想,给出了多层据篮式分缀筛选的铁路行包办理站装运方案编制方法.运用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能够提高铁路行包运输组织的水平和运输管理质量,并且实现了铁路行包运输装运方案和日装车计划的计算机编制.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客票径路计算中径路信息与实际旅客出行径路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从分析径路生成的计算模型出发,结合铁路通票业务背景,提出一种车次约束机制下的径路生成计算方法。算法以选择性集中存储为径路存取方式,实现径路公共信息的全路共享与车站特殊径路的分布式存取,有效压缩径路信息存储空间,提高径路选择效率;以车站-车次邻接表为基本数据结构,将铁路路网图改进为列车约束下的列车可达图,保证车站生成个性化径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算法摒弃原有径路计算只计算本站至全路各个结算站间最短K路径的方法,分车站特殊径路计算和公共径路计算两步实现径路的计算,从根本上保证径路计算的有效性,解决通票径路与列车走行径路不符问题,实现了对现有径路生成算法的优化。  相似文献   

4.
铁路货运最短车流径路是发到站的最短里程,选取该径路可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最短车流径路算法虽然较为成熟,但将算法应用到复杂的铁路货运网络仍是研究热点.以现有"2020全国铁路货运营业站示意图"为基本路网结构,建立里程信息表,利用Dijkstra算法实现铁路货运节点站间最短车流径路、非节点站间最短车流径路、支线上尽...  相似文献   

5.
优化组织装车地直达运输是缓解我国铁路主要干线运能与运量间矛盾的有效手段,本文在综合考虑装车地直达运输系统费用消耗的基础上,针对运输网络中存在径路选择和重载运输通道端点换重的情况,建立装车地直达运输组织方案优化模型.为了有效解决模型规模随着车流数目的增加而急剧扩大、求解异常困难的问题,设计了基于蚁群算法的求解方法,并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紧急状态下铁路旅客运输的特点,以受灾地区等待疏散客流量和车站设备运输能力为约束条件,以总疏散时间最短为目标函数,建立紧急状态下铁路旅客运输径路优化模型。采用模糊多目标决策方法与多径路搜索算法对模型求解。求解步骤为:运用模糊多目标决策方法,考虑危险程度、疏散运量、车站设备运输能力3个影响因素确定车站径路选择的优先权;采用多径路搜索算法建立相异最短径路集;运用模糊多目标决策方法,综合考虑时间和危险性因素,确定各次列车最优径路。以某地区灾后只剩下3个车站可以正常使用,等待疏散人员580万人为例,运用建立的模型与算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确定的各车站列车最优径路,能够使受灾地区各车站相互协调,在70h内安全有效地疏散受灾人员。  相似文献   

7.
铁路行包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峰  艾春 《铁道学报》2001,23(6):1-5
为了实现铁路行包承运、到达、中转、发送、仓库货区管理等业务全过程的现代化管理,研制开发了“铁路行包运输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包括行包发达、到达、中转、装车、数据维护、径路管理5个子系统,本文着重研究行包系统中的优选运送径路、确定计价里程、优化装车方案、计算行包运价等关键技术问题。使用情况表明,该行包系统业务覆盖面广、具有强大的行包业务信息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历次提速调图过程中,虽然起主导作用的是旅客列车,但铁路以提速为契机,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如推出五定班列货物列车新品牌、增加大宗货物直达列车开行数量、开行行包及行邮快运专列、发展重载运输等,优化了货物列车运输组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方奕 《中国铁路》2018,(1):86-91
20世纪80年代,在发展铁路高速货运的基础设施条件已具备、铁路包裹和快件运输市场份额大幅下降以及政府让铁路承担更多运输任务的背景下,原德国联邦铁路开始致力于发展铁路高速货运。介绍铁路高速货运的界定、目标市场定位,分析高速货运产品经历了研发货运动车组、推出机车牵引的快运列车InterCargoExpress、与原德国邮政联合开行行包快运列车PIC以及与多家物流公司联合推出快捷联合运输产品XPress Net等发展历程。总结得出:德国铁路高速货物列车一般为连接货运中心的整列直达联合运输列车,目标市场主要为信件、快件和包裹运输,开展铁路高速货运需着重解决机车车辆改造、运营组织、前后端联合运输接驳和成本经济性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铁路集装箱运输时效性差等问题,建立铁路集装箱旅客化快捷运输系统,明确该系统"客运化组织、独立班列运输"的设计思想,分析系统的三级站点运输网络,并确定三级站点间集装箱集疏运基本架构,提出定期直达集装箱班列、专运直达集装箱班列、直通集装箱班列、沿途装卸集装箱班列和小运转集装箱列车等5种适合我国铁路集装箱旅客化快捷运输系统的班列运输组织方式,并分析各种集装箱班列的运输组织条件。  相似文献   

11.
以北京铁路局货运营业站布局及运量情况为基础,阐述铁路货运实施集约化运输的优点,分析集约化运输存在的问题,提出北京铁路局建立货运集约化运输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优化货运营业站布局调整,建立集约化装车基地等实施集约化运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依据铁路运输生产实际,充分考虑集装箱货物与集装箱班列在时间和数量方面的匹配关系,以集装箱货物在集装箱办理站的总停留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以集装箱货物装车唯一性、班列编成箱数、作业时间和发车间隔为约束条件,构建铁路集装箱班列始发时刻优化的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根据模型的特点,设计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方法。由随机产生和"先到先服务"方案结合的方法生成初始种群,并运用启发式策略修复进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可行解。以胶州-黄岛之间的铁路集装箱班列为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和算法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利用模型及算法得到的集装箱班列始发时刻与集装箱货物的数量、到达时间分布之间具有较好的匹配性,使集装箱在办理站停留时间最短,制定的班列开行计划响应了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13.
依据运输组织原则.提出一种自动识别装车地直达车流的算法.介绍实现该算法的决策支持软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铁路既有运能和路网布局导致的高峰期无票及小站间无直达车的问题,以计算推荐换乘站为目的,提出了铁路客票快速经由算法;通过对比分析既有经由算法,根据应用程序实现复杂程度,使用GemFire平台搭建了铁路旅程规划系统模型。经测试,算法准确高效,可实现旅客有效中转换乘,提高铁路客运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集装箱公铁联运的费用加权最短路计算机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公铁联运过程中承运、中转和交付的3个环节,借鉴Dijkstra标号算法思路,提出一种多阶段定向搜索的标号算法解决集装箱公铁联运费用最短路问题。该算法考虑路网中铁路线路和公路线路的区别,引入了集装箱办理站选择集的概念,并考虑集装箱办理站的中转费用。给出若干计算实例,编程计算的结果证明该算法具有实际意义和高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随着大批客运专线相继投入运营,既有线的运输能力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对既有铁路进行有计划、有选择的技术改造,开行重载列车,能够充分利用既有设备条件,节约资金投入,大幅度增加线路输送能力,提高铁路劳动生产率,降低货物运输成本.研究结论:本文阐述了我国重载路网的发展规划情况,提出了重载运输通道规划所应遵循的原则.以铁路部门收益最大为目标函数,以线路通过能力和投资金额上限为约束条件,建立基于径路的重载线路投资决策与货流分配模型,并介绍求解方法.本模型的建立使重载化改造的决策依据由定性化转为定量化,从而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7.
采用信息、人员、设备协同联动技术,基于4G专网(站车交互网)和铁路综合信息网,研究了移动互联条件下的站车无线交互技术。基于该技术,铁路行包信息系统具备与铁路客运信息系统进行网络互联、数据合理对接和基础设施共享的条件。依托国铁集团安全平台,与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共享站车交互网络,提出铁路行包信息系统无线交互的网络架构,明确了数据的交互内容及频次,可为数据接口规范、交互标准及安全交互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通过对京沪线部分车次和行包办理点进行行包系统业务数据交互实验,验证基于4G专网进行站车无线交互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铁路行包传统软件分发和维护的分析,指出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软件版本分发与远程维护的设计目标,介绍行包系统版本分发和远程维护的框架结构以及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9.
从经营方式、价格机制、管理方法3个方面阐述了铁路行包快运专列形成和发展背景,介绍了行包快运专列的开行现状、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并针对行包快运专列的发展特点分析了现存的主要矛盾,最后从产品、管理、经营角度探讨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及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