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提出一种全新的基于三维模式的配筋设计系统—HIDAS(Harbor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 Application System)三维配筋系统。介绍该配筋系统的系统架构,阐述系统的设计结构,包括钢筋对象的组织结构,系统提供的多种配筋模式和配筋流程管理,现有的钢筋碰撞检测处理,钢筋的更新管理机制以及配筋模型的出图技术。三维配筋设计更加符合设计人员的思维习惯,直观性强,籍以提高设计的效率和质量,代表配筋设计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深化建筑信息模型在水运工程设计与施工领域的应用范围,以信息化技术促进水运工程设计与施工的效率提升,依托某沉管预制厂深坞区全钢筋混凝土沉箱结构预制工程,引入了HIDAS构件配筋软件,针对复杂异形沉箱浮坞门的钢筋模型创建、出图、计量及模型交付等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Revit软件及HIDAS构件配筋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实现结构的三维可视化配筋方案适用于水运工程复杂结构的三维配筋,图纸及计量成果符合规范要求;基于模型与计算交互的配筋方案优化技术可以有效的优化钢筋布置方案,从设计层面提高结构的承载力。本课题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船闸工程结构物体量庞大、结构复杂,钢筋图绘制、钢筋计量工作量大、难度高。针对传统二维配筋的技术手段存在配筋效率低下、成果质量差强人意、适应工程变更能力差的问题,对基于BIM的三维配筋技术进行研究,并结合小清河复航工程金家桥船闸工程,实现三维空间内对结构体的自动化配筋、钢筋编号计量、输出二维图纸。结果表明,基于BIM的三维配筋技术应用于船闸工程时具有有效提升配筋过程可视化程度、实现钢筋的信息管理和数据驱动的技术优势,其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时变可靠度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配筋砌块砌体这一新型结构体系在时变可靠度方面一直未有研究。本文在考虑砌块、灌孔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强度随时间劣化的情况下,提出了在轴压情况下既有配筋砌块砌体结构强度时变计算模型,并给出了时变抗力计算公式和时变可靠度指标。本文的时变可靠度计算方法为既有配筋砌体结构的可靠性鉴定提供一种计算依据,使得可靠性鉴定结果更加科学。  相似文献   

5.
基于ANSYS软件对高桩码头轨道梁进行建模,解决BEAM模型无法模拟钢筋配筋等问题,为轨道梁及钢筋混凝土结构实体模型计算提供了依据;对比分析实体模型的两种建模方法,找出高效、精确的建模手段,同时克服了实体单元弯矩提取困难、钢筋应力提取困难等问题,显著提高了轨道梁结构的计算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6.
环氧树脂涂层钢筋搭接长度及梁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氧树脂涂层钢筋(简称涂层钢筋)能有效地防止钢筋锈蚀,提高钢筋昆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文章通过搭接配筋梁受弯试验,研究了钢筋的搭接传力性能及梁的刚度和裂缝形态,并对现行规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勤振  刘海民  冯超 《水运工程》2021,(10):295-299
针对非杆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设计领域,以柳江红花水利枢纽复线船闸混合式闸室边墩墙为例,对传统手算法、有限元法关于内力及配筋计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有限元应力积分法求弯矩适用于传统杆件结构,闸室边墩墙作为非杆件体系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截面高度大,受压区范围占比大,中性轴偏向受拉区,按应力积分法求弯矩,弯矩值偏大;传统手算法与有限元应力积分法计算内力,按矩形截面偏心受压构件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进行配筋计算,所需受拉钢筋量多,不经济;有限元弹性应力图形法分析受拉区混凝土拉应力,产生的拉力完全由受拉钢筋承担,按非杆件体系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计算原则,实际配置受拉钢筋量合理、经济。  相似文献   

8.
耿杰 《中国水运》2010,(12):226-227
通过对箱梁钢筋分布的深入研究,以及大量工程图纸的归纳分析,提出了一种建立梁体三维模型和钢筋三维模型的方法,并通过几何约束将二者结合为有机整体,通过三维模型的操作(剖切、投影),最终生成平面工程图纸,大大提高绘图的效率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钢筋混凝土粮食立筒仓仓壁设计中水平配筋及裂缝控制的计算方法,及采用II级钢筋时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计算的配筋,采用HRB335级钢筋时在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下的配筋,得出配筋率变化规律,从而了解各种情况下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桩基钢筋设计构造分析,总结出按"m"法计算桩基时,桩身弯矩体现出的特点及桩基配筋布置的常用方式。结合专业设计技术规定,提出了临时桩基础钢筋构造的建议及其理论分析,通过对桩基配筋布置的常用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可根据桩基最大弯矩处进行配筋,并采用长短筋的构造设计,构造钢筋应按照抗震措施的要求和承台设置情况,对桩基箍筋顶部可不加密且加大间距。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混凝土梁在钢筋锈蚀膨胀作用下的开裂全过程进行模拟,得到混凝土梁在钢筋均匀锈蚀膨胀和非均匀锈蚀膨胀情况下的裂缝产生和发展的情况,分析了保护层胀裂时的钢筋膨胀率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钢筋直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通过比较试验数据与前人研究成果,结果都体现了相同的钢筋锈胀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结构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并指导结构耐久性设计。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现有主流的产品设计都已转向全三维设计模式为主,因而港口工程也逐步趋向全三维工程设计。文中提出实现港口工程全三维设计所需的三维CAD设计平台的设计思路,提出了港口工程三维CAD设计平台的构成与技术要点,同时还给出了实现该设计平台各个模块所需要的技术要点及实现这些技术点所需要的方法和思路。该设计平台以三维构件化设计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构件装配、结构分析、构件配筋、工程出图和协同设计等诸多功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化学阻抗技术研究有无破损的环氧涂层钢筋在混凝土中的阻抗谱特征。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周期内,无破损的环氧涂层钢筋的阻抗谱只有1个时间常数,该时间常数反映的是钢筋表面环氧涂层的信息,随着时间的延长,混凝土中的孔隙水不断向环氧涂层内部扩散,使得涂层的电阻减小、电容增大,涂层保护效果略变差;发生破损的环氧涂层钢筋有2个时间常数,分别反映的是钝化膜的信息和钢筋表面电化学反应的信息。采用电化学阻抗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判断出环氧涂层钢筋的涂层破损情况,为环氧涂层钢筋涂层破损情况的无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港口工程高桩梁板式码头钢筋建模困难、性价比低、难以满足出图要求,无法达到设计阶段基于钢筋模型的成果交付要求等问题,对设计阶段构件级钢筋模型创建、出图及计量、参数化设计、模型交付等进行研究。采用Revit软件及Revit API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提出参数化的钢筋模型创建、出图一体化技术,并将其应用至实际工程。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快速创建符合要求的钢筋模型及图纸,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王蕴华 《港工技术》2012,49(3):39-40,47
碳纤维加固技术具有节省空间、施工简便,基本不增加混凝土结构物的尺寸和自重,耐腐蚀和耐久性能好等优点。在混凝土结构物的加固施工中采用粘贴碳纤维布的方法,可以提高混凝土构件的抗拉强度和抗变形能力,在抗压构件和钢筋保护层的加固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航道工程疏浚设计的效率和工程量统计精度,在港口工程数字化智能化勘察设计集成系统(HIDAS)部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发了航道工程三维辅助疏浚设计系统。该系统结合三维地质模型和三维CAD技术,提供参数化智能建模、开挖工程量自动统计、批量生成开挖断面图等功能。将其应用到钦州港东航道扩建工程的疏浚设计过程中,实现了根据不同土质选择不同开挖边坡坡比、不同超深超宽参数自动生成设计断面,分航段、分土类统计开挖工程量、超深工程量、超宽工程量,分航段批量自动生成CAD格式的开挖断面图,大幅度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7.
船舶CAD/CFD集成优化接口开发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船舶CAD/CFD的船型自动优化,数据集成是其关键技术之一.文章重点研究船型与阻力性能计算程序(Shipflow)之间的接口技术,开发了读取IGES文件的接口模块程序,实现了船型与阻力计算程序之间的数据自动提取.最后以实例进行了验证,初步实现了基于CAD/CFD的船型自动优化.该研究不仅仅开发了阻力性能的接口程序,也为船型与其主要性能计算模块之间的接口开发提供了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钢筋混凝土的耐久性,需合理采取防腐技术措施。通过工程实例对码头结构耐久性设计进行方案比选。通过对环氧涂层钢筋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及经济比选,再根据我国目前施工水平的实际情况,对码头结构耐久性设计提出了可行、可靠的方案。经工程实践证明,使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是提高高桩码头使用寿命的有效措施,并因此降低了整个使用周期的成本。  相似文献   

19.
以门式起重机的标准化图库为依据,按照门式起重机的基本设计参数,采用CAD二次开发的可视化设计软件,自动生成部件图纸,从而节约设计时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3榀相同的钢筋混凝土框架进行模拟地震作用的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选取基于滞回特性和能量耗散的累积损伤模型,对复合加固、碳纤维加固框架的累积损伤程度加以计算,从而评价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加固对于降低框架的累积损伤程度是有效的,累积损伤模型能够综合地反映结构的累积损伤特征,从而为结构的修复加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