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厘清某山区临河堆积体多级滑坡的影响因素,根据滑坡的破坏特征及各级滑坡体间下滑力的传递关系、潜在剪出口位置,采用传递系数法对各级滑坡的稳定状态及下滑力进行单独或叠加计算。计算结果表明:1)滑坡整体现状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或连续降雨条件下处于不稳定状态;2)前缘次级滑坡受江水冲蚀,在正常工况处于欠稳定状态,在暴雨或连续降雨工况处于不稳定状态;3)后部坡体受前缘滑坡牵引,现状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据此,采取自上而下分级防治的设计思路,在上下级滑坡体连接薄弱处将牵引段滑坡与后部坡体分割后分别治理,前缘滑坡稳定性差采取抗滑桩支挡,后部滑坡稳定性较好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治理后监测结果显示,桩顶位移在4个月后趋于稳定,最大位移约为35 mm,满足规范要求,经过2个雨季后位移没有明显增加,该治理方案可行,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2.
赵华  陈俊  吴银亮 《路基工程》2020,(1):178-183
针对南鹤公路东乡村滑坡治理工程,运用北京理正软件对治理前后的天然、暴雨两种工况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为此,对滑坡体采用锚索框架梁治理,对不稳定斜坡体采用锚杆框架梁防护,在边坡裂缝外侧设置预制混凝土U型截水沟,治理后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以临夏某高速公路互通段线路右侧山体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互通段坡体进行划分区域及监测,对地表变形和深孔位移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已形成滑坡区的变形和破坏机制,并依据监测结果对坡体进行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已发生滑坡的A区处于自稳状态,B区滑坡体存在变形且在发生蠕变滑动,滑坡区对邻近坡体的影响较小,两邻近的C区和D区坡体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对A区滑坡体不同位置采取削坡卸载、抗滑桩和支挡等措施,B滑坡区前缘采取填土反压与排水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以大永高速公路老南瓜塘边坡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方法分析该边坡的失稳破坏机制,并确定雨水入渗导致坡体强度软化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分析计算老南瓜塘边坡在降雨、地震、降雨+地震等工况下的工程稳定性,根据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和稳定状态选取了抗滑桩支护方式进行加固,并复核加固坡的工程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①边坡稳定性随降雨持续而降低存在一定滞后,边坡最不稳定状态在降雨结束后一段时间,并非对应降雨结束时。②地震荷载对边坡稳定性破坏显著,地震工况下老南瓜塘边坡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③前期降雨会加剧地震对边坡稳定性的破坏,降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久,影响越明显。  相似文献   

5.
刘海东 《路基工程》2017,(1):213-217
在极限平衡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一般条分法、毕肖普法和传递系数法对某铁路的宜昌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同一剖面采用不同计算方法得到的稳定系数差异性很小,从而采用传递系数法来评价滑坡的稳定性。根据稳定系数在天然工况下为1.225,地震工况下为0.985,暴雨工况下为0.947,得出天然工况下坡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地震和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在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和稳定性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查明云阳县某斜坡体出现多种变形特征的原因,对整个斜坡变形体进行全方位勘察,并进行稳定性评价。通过工程地质测试手段以及室内测试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选取三个关键剖面进行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该斜坡变形体在枯季工况下稳定,在暴雨工况下由西向东稳定性依次降低;库水位影响下的坡体稳定性明显降低;在斜坡体欠稳定处实施支挡工程后的剖面稳定性明显提高,且下滑力显著降低,表明支挡措施合理有效。因此,该斜坡变形体有必要进行工程治理。  相似文献   

7.
《公路》2020,(7)
复杂地质条件下,在确定大型滑坡体的治理措施过程中,滑体稳定性计算所需的滑动面、滑动面强度等参数是很难准确确定的。为确保滑坡体治理过程中、运营期的安全,可对滑坡体进行监测以动态调整设计。现就某高速公路大型滑坡处治过程中,通过对抗滑桩、坡体埋设测斜管进行深部位移监测,并对监测数据及时分析后动态调整处治方案,不但确保了施工期安全,而且目前监测数据显示运营期处治后的滑坡体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开阳县高云至金中公路(下称高金公路)K12+625-K13+736段发育有老堡关滑坡。该滑坡在前期施工削坡减载之后发生多次滑动,对工程的进行构成了很大影响。为确保该路段公路建设和使用安全,进行了勘察工作,根据勘察获得的该段滑坡的实际地质条件和滑坡体的物理力学参数,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表明目前的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做出了削坡、抗滑挡墙和排水的综合性治理措施。治理后滑坡处于稳定状态,达到了治理目的。  相似文献   

9.
顺层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常常影响到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通过对金沙江某拟建大桥的工程地质和岩体结构分析,采用基于地质强度指标(GSI)的等效Mohr-Coulomb强度参数法确定了桥基岩体力学参数,并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了四川侧岸坡拉裂-滑移破坏模式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四川侧岸坡在天然工况和暴雨工况下是稳定的,但在暴雨+地震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需要采取支挡措施。  相似文献   

10.
车晶  段百全 《路基工程》2022,(1):209-215
以国道G318线某段公路灾后恢复重建工程为依托,进行现场勘察及室内试验,深入研究坍塌岸坡区发育变形历史,分析其成因机制;对滑坡进行天然、暴雨及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分析;总结出临水区公路灾毁工程保通思路与措施:采取对内侧边坡进行开拓、设置抗滑桩+锚索肋板墙等综合支挡措施,坡体在各类工况下均处于稳定状态,经近一年监测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1.
王祥  张丹 《路基工程》2021,(2):193-197
针对某铁厂互通E匝道开挖路堑已形成的六级台阶及其支挡格构破损状态特点,依托黑林观音滑坡,结合邻近区域地灾态势,探索地质构造成因,确定岩层岩性特征,分析滑坡机制,摸清滑坡成因,并确认滑坡变形破坏机制的基本岩土力学模式。基于天然工况与饱和工况,运用FLAC3D建立该滑坡地质模型,分析黑林观音滑坡体位移变量和稳定程度,设计适宜的支挡方案。实施后,滑坡体已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以土固土路堑边坡柔性支护技术有限元极限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某路堑边坡为例,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方法,分别对无支挡、填土压坡支挡及条石挡墙支挡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及坡体变形情况进行模拟分析,从工作机理上验证了填土加固技术——以土固土的柔性支护技术对地质条件较差、坡高不大的路堑边坡的适应性,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实践表明,与传统刚性支护(条石抗滑挡墙)加固方案比较,采用以土固土柔性支护方案不仅能极大提高路堑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减少坡体的水平位移以及更好适应坡体变形,克服传统刚性支护容易造成的结构开裂、坡体变形过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芜铜高速公路上马村滑坡稳定性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滑坡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降雨是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通过上马村滑坡变形监测结果的研究表明:降雨与滑坡变形破坏呈正相关性以及滑坡变形破坏与降雨存在一定的滞后现象;采用极限平衡法中的传递系数法对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滑坡在饱水状态、坡体前缘开挖两种工况下的应力应变进行了研究,得出滑坡体其相应的稳定状态和变形特征,为滑坡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分析了某滑坡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认定目前状况下该滑坡处于稳定状态,但安全储备不高,在暴雨等状况下会向不稳定状态发展。提出了滑坡加固治理的方案,并对该方案进行了分析验证,证明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贵州省道真至新寨高速公路和溪至流河渡段(K159+850~K160+080)在建设过程中线路旁出现的不稳定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查明了该滑坡体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其变形情况,对滑坡的成因、变形特征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且对该滑坡进行了稳定性定量评价。经稳定性计算后,发现该滑坡在天然工况和降雨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分别为1.037,0.925,在降雨的情况下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为治理该滑坡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结合某滑坡实际工程背景,运用软件建立简化三维模型,分析其稳定性,定量的分析滑坡体总体位移云图和在主滑方向(即Y方向和Z方向)的位移云图。在剪应变增量云图中找出滑动面的位置,从而为抗滑支挡结构物的合理布设提供范围,模拟预应力锚索框架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整治滑坡,并分析、评价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7.
山区高速公路通常会通过滑坡地段,由于路基的开挖及填筑,往往会导致滑坡复活,增加了高速公路建设成本。文中在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基础上,对位于某高速公路通过地段的滑坡基本特征进行研究,并对其在路基填筑前后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路基填筑前滑坡处于稳定状态,而路基填筑后滑坡会发生复活,建议坡脚设置抗滑桩支挡,坡面采用浆砌片石防护,且需设置排水沟。  相似文献   

18.
对在建某高速公路边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分析,通过对已滑部分和潜在滑坡体的稳定性分析,表明该边坡的安全贮备不高,在没有外来因素的情况下大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但在降雨和坡脚开挖等因素影响下,有可能再次引发滑坡。综合分析后确定在坡脚处设立抗滑桩,坡面进行喷锚处理。在坡面喷浆施工结束后进行抗滑桩施工过程中,监测发现坡体仍以一定的速率向坡外位移,已有抗滑桩尚不受力。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议在坡体上部进行预应力锚索加固,以确保边坡稳定。  相似文献   

19.
郭林  陈亚洲 《交通科技》2021,(2):81-83,87
文中结合贵州省贵安新区某道路工程,对煤系地层陡坡路基失稳机理进行分析,认为滑带的形成及路基的加载是边坡失稳的主要原因。根据滑坡推力计算结果,采用以抗滑桩支挡为主体,辅以截排水系统、挡墙、浆砌片石护面墙的边坡处治方案。抗滑桩按抵挡住全部下滑力进行设计,通过Geo-Studio软件对抗滑桩的治理效果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坡体内部位移最大值由2.0 m降至5.5 cm,稳定性系数由0.97升至1.687。边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治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隧道斜向(20°~80°)穿越滑坡体时隧道与滑坡体在隧道开挖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机制,结合隧道施工的洞口段滑坡综合治理方案可行性,依托实际工程——郴州市某隧道洞口段滑坡抢险治理工程,提出针对斜交隧道洞口段滑坡的综合治理方案。采用稳定性分析法、数值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依托工程的工程概况及防治特点。选取滑坡主滑断面,计算分析滑坡在暴雨工况下的稳定性和下滑力。结合实际工程全过程监测数据,以及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云图,分析了滑坡段隧道施工中滑坡体和隧道围岩的变形监测数据。分析治理后的滑坡和隧道的稳定性,评价治理方案可行性,同时为此后类似工程提出合理建议。结果表明:(1)针对滑坡-隧道斜交时隧道洞口段滑坡治理,提出的以"工字型"抗滑桩为主体并加强隧道洞门超前管棚加固和初期支护的综合治理方案可行,监测数据显示,滑坡在隧道穿越滑体后处于稳定状态;(2)由隧道开挖前后的模拟结果可知,在隧道穿过滑体后,隧道洞身支护结构与"工字型"抗滑桩形成组合抗滑结构体,进一步提高隧道洞口段坡体稳定性;(3)通过分析隧道拱顶沉降监测数据,可知滑坡段隧道收敛明显,且愈趋近滑带,隧道沉降变形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