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猛  朱亮  张宏伟  李为华 《水运工程》2012,(11):107-111
基于试验数据和实测地形,初步分析了航槽开挖对长江口北槽水流及河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12.5 m航槽开挖引起北槽主槽尤其航槽内流速显著增加;2)在计算北槽航槽开挖后槽内流速时,乐培九公式计算结果吻合较好;3)12.5 m航槽开挖对北槽河势变化产生显著影响,是引起2009年以后北槽河势显著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在分析评价长江口深水航道以及其它相关的航道整治工程治理效果时,应充分考虑航槽开挖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水道港口》2016,(1):61-66
西江界首至都城河段水沙条件复杂,浅滩相连,礁石密布。随着航道等级的提升,部分滩段因水深不足而出浅碍航,或由于航槽内或航槽两侧分布有礁石,对船舶航行造成安全隐患。根据碍航特点,提出了疏浚、炸礁为主,筑坝为辅的整治原则,并针对不同滩段具体情况,提出了不同的整治方法。通过定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不同方案工程前后沿程水位及航槽内流速变化。研究成果表明:推荐方案实施后,研究河段航槽稳定,航道水深满足设计水深要求。  相似文献   

3.
于广年 《水运工程》2021,(11):111-115
针对黄河上游河段堤防或护岸崩塌、后退导致河道放宽、航槽淤积问题,进行了崩岸碍航河段航道整治方案研究。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黄河黑峡滩河段崩岸前后航槽内水动力条件变化,并对不同航道整治方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优良河段因崩岸或采砂等因素导致河床形态突变前航槽内水流条件(流速、流态等)改变,可为航道整治方案实施后航槽内通航水流条件提供重要参考。2)根据工程实施后效果观测,利用整治工程适当调整中、枯水的河宽,使挖槽内流速大小接近崩岸前流速,对维持挖槽稳定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4.
刘毅 《珠江水运》2007,(2):44-46
山区河流急、险滩坡陡浪大,进行硬式扫床检测时,不能全部检测且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为保证检测的客观性和安全,研制出一套新硬式扫床设备,对新扫床设备与方式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口岸直水道是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二期工程重点整治河段之一,该水道上段为多分汊河型,下段为长顺直型,且上段又处于弯道和淮河入汇,河段内滩槽变化剧烈,航道条件影响因素复杂,其中,淮河大流量入汇是落成洲浅滩形成的重要原因。采用数学模型手段计算分析淮河入汇对口岸直水道深水航道整治效果的影响。计算表明:淮河大流量入汇,使淮河入江口以上三益桥边滩、左汊12.5 m设计航槽内淤积幅度和范围均有所增加,受其影响,落成洲左汊设计航槽内不满足12.5 m等深线的最小宽度较不考虑淮河入汇时有所增加,高港边滩设计航槽内浅区不满足12.5 m水深的航道宽度略有减小,鳗鱼沙右槽下段12.5 m设计航槽内不满足12.5 m水深的航道宽度较无淮河影响时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6.
芦家河水道位于长江中游砂卵石河段中下段,多年来碍航严重,目前主要通过维护性疏浚维持航道畅通。以2018年维护性疏浚为背景,分析河道特点和碍航原因,提出疏浚思路、方案及设计参数,并利用数学模型分析疏浚工程的效果。结果表明,结合芦家河水道复杂的碍航原因,近期宜采用兼顾控制上游水位和水浅问题、坡陡流急与航宽尺度改善相结合、提前疏浚以降低枯水位维护压力、兼顾施工与通航的分区分层作业的疏浚思路,清除三宁化工码头前沿浅包以及毛家花屋航槽右缘乱石堆。工程实施后,能保证枯水期的通航水深,对水位影响较小且降低了疏浚区附近流速,可为船舶上行提供较宽的缓流区。  相似文献   

7.
占碛子滩位于长江上游占碛子水道(上游航道里程720.0~713.0km),水道较为弯曲,河道宽窄相间,左岸岸线较为陡峭,右岸边滩碛坝较多,主要有中山坝、大中坝、小中坝等;占碛子滩长约2.0km,碛顶最小水深仅0.7m,系低水位期浅滩和中水期险滩。中洪水期右汊分流,主航道流速变小,泥沙淤积,潜碛逐渐增大,枯水期出浅碍航。通过滩段水流条件和河床演变分析,揭示滩险演变规律和碍航特性,经物理模型试验,提出占碛子滩设计航槽内采取基建性疏浚,上游头滩炸除左岸碍航礁石以开辟新航槽,并辅以适当的整治建筑物,解决槽弯、水浅、流急等碍航问题。试验结果表明,整治方案实施后,航槽顺直,航道条件得以改善,能够满足内河Ⅱ级航道尺度要求,达到整治目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圈围和护岸工程的实施,长江口北支河道边界逐渐固定,河床整体处于缓慢淤积状态,但局部滩槽变化仍较大,航道条件相对复杂。基于实测地形资料,分析1997年以来北支河段的河床演变特征及碍航特性,结合近期北支河段水深条件,提出北支航道采取上中下河段“联动治理,分级通航”的治理思路。崇启大桥上游河段水深多为3~5 m,3 m深槽仅在崇头附近中断,建议该段利用自然水深布置航道,局部浅区开展疏浚。崇启大桥下游河道展宽明显,河宽达5~10 km,加之江心滩冲刷萎缩,漫滩流增加,不利于航槽水深的维持,建议在主槽南侧采取必要的整治工程,同时开展江心滩守护工程,稳定航道边界,维持航槽水深。  相似文献   

9.
东流水道历来是长江下游重点浅险水道之一,水道内汊道众多,滩槽变化剧烈,主支汊转换较为频繁。经过前期不断治理,航道条件逐步改善,但仍难达到6 m水深的规划标准。为给东流水道6 m水深工程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分析东流水道河床演变特点及碍航特性,提出治理思路和方案;建立物理模型,对6 m水深工程方案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整治方案实施后,东流水道可实现6.0 m×110 m×1050 m设计航道尺度,在不利水文年份须进行少量维护性疏浚,同时随着工程效果的发挥及河道的自然演变,西港航道条件将进一步改善,为后续进一步提升航道尺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马当河段马阻水道航道形势出现新的变化,航道维护日趋困难。研究表明,马阻水道航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上段主流不稳、下段水深不足。在对马阻水道碍航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河工模型试验,在定床模型上研究了12个不同的方案,在动床模型上再研究了6个不同方案,确定了工程的推荐方案。该方案于2009—2010年实施后,工程河段航道条件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1.
李勇  洪剑  朱春春 《港工技术》2022,59(1):113-116
本文对山区航道整治工程中的多波束扫测和传统硬式扫床技术应用进行分析,提出基于多波束数据源,利用三维建模技术指导硬式扫床的综合检测方法.实现扫测技术优势互补,降低安全风险,提高作业效率,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拖缆安全是拖航安全的重要组成。为保障海上拖航的拖缆安全,根据水深和海况条件,通过分析拖航阻力与拖缆的长度、垂度的关系,提出选择拖缆的长度与垂度的确定方法,使拖缆更具弹性且不拖海底,采取措施尽可能避免拖航中拖缆损伤或拉断拖缆,以达到拖航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针对西江航运干线长洲水利枢纽至界首河段枯水期航道碍航问题,收集近年来实测的水文和地形图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对工程河段进行水文特性和河床演变分析,得知水位普遍下降与航道冲淤变化是引起枯水期航道水深不足的主要原因,弯道横流对船舶航行安全也有影响,为此针对性提出疏浚炸礁、回填深槽、调顺航线等工程措施。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航道整治以后,航道水深和流态得到改善。研究思路和成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叶志伟  刘玉娟  杜勇 《水运工程》2021,(11):116-122
戴家洲河段是长江干线武汉—安庆段6 m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最复杂的滩段之一,是实现6 m水深通达武汉的重难点河段。针对戴家洲河段6 m水深不足的问题,分析新水沙条件下戴家洲河段航道条件及变化趋势,提出治理思路、原则与工程方案。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整治工程实施后,戴家洲水道可以实现6.0 m×110 m×1 050 m的建设目标,在不利水文年需实施少量维护性疏浚,为后续达到200 m航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雷雪婷 《水运工程》2018,(4):110-114
针对牯牛沙水道航道问题,根据近50年河道实测地形资料,分析了牯牛沙水道河床演变特点、碍航特性及浅区成因。结果表明:牯牛沙水道碍航主要是由于过渡段河道宽浅。虽然近年来该河段已实施的一期工程抑制了牯牛沙边滩的冲刷后退,但一期工程高程较低,未改变过渡段宽浅的河道格局,过渡段水流分散,洪枯水流路不一致,一期工程还不能完全有效导引水流冲刷过渡段浅埂,造成过渡段航槽时而出浅;且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汛后退水期缩短,浅滩退水冲刷强度减弱,航道条件难以保持稳定的4.5 m水深。  相似文献   

16.
根据现场调研和多年实测资料,分析和总结了近10 a长江口不同河段河床演变特点及其变化趋势,并结合航道发展规划目标,从航道水深、宽度、走向及稳定性等指标,分析了长江口不同河段的碍航特性。结果表明,长江口多数河段尚未得到有效的人工控制,局部河段航槽稳定性较差,部分航段水深较浅,制约了航道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长江口航道资源,迫切需要根据近期河势变化特点和碍航特性,进一步明确航道治理基本原则与思路,提出科学合理的工程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17.
《水运工程》2004,(2):79-80
广州四航工程技术研究院(原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局科学研究所)创建于1965年,是中港四航局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的中心,也是我国华南地区交通与土木建筑行业重要的科研开发、工程质量检测、工程施工和工程监理机构。我院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各类高、中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52人,其中: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太仓至南通河段两个重点碍航河段——通州沙水道和白茆沙水道的碍航特点,实施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目标是使12.5 m深水航道从目前的太仓港上延至南通港.通过动床物理模型试验对该一期工程平面方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期工程能起到较明显的沙体守护效果,通州沙顺堤和齿坝能遏制通州沙及狼山沙沙体左缘的冲刷后退,并能遏制狼山沙窜沟的冲刷发展,且狼山沙东水道碍航浅段水深条件有所改善.一期工程亦能起到较明显的白茆沙沙体守护效果,能遏制沙头冲刷后退的趋势,该工程对白茆沙头部南侧的小沙包有较明显冲刷作用,白茆沙南水道进口段有一定程度冲刷,航行条件改善.因此预计一期工程可以达到工程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长江南京以下12.5 m深水航道工程一期疏浚工程施工中,因通州沙航道受裤子港沙尾部右缘淤涨南压影响,水深逐步变差,直接影响了B区的疏浚施工。研究通州沙水域水沙运动特点、床沙特性及潮汐特征;分析河势变化及回淤特点;通过在B区航槽外预设截沙槽,减缓航槽边缘泥沙进入航槽的速度;对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分析,对工程后续施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 西江下游航道整治工程是国家内河第二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是国家重点工程.航道按3000t级江海轮双向通航标准建设,航道尺度为100×6×650m(航宽×水深×弯曲半径),最低通航水位保证率9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