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舰船科学技术》2015,(8):57-61
船舶破损进水后,会产生横向倾斜。将对船舶不沉性及系统使用效能产生影响。在建立船体平衡方案使用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使用变权理论,有效解决了船体平衡方案的优劣排序问题,克服了以往权重分配主观性强的不足。利用该方法,对现有抗沉辅助决策软件的决策模块进行二次开发。案例测试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为辅助决策软件的升级提供了模型支持。  相似文献   

2.
船体破损后非正浮条件下波浪载荷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船舶不沉性理论的基础上,采用符拉索夫法分析了不同破舱组合下的船体浮态参数。然后采用线性切片理论,计及水线以下破损后船舶由于舱室进水产生的横倾角与纵倾角的影响,利用多极展开法求解非对称剖面的二维辐射和绕射流场。计算了破损船体非正浮状态条件下的波浪载荷。在一定假定条件下,将切片法计算的波浪载荷同静置法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船体破损后的载荷变化。  相似文献   

3.
探讨发展船舶在波浪中的破损稳性理论建模方法的观点。首先,探讨波浪中破损船舶在多种时间量程范围内的水压模型,这为计算作用在沉船船体上的水压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中包括积聚在船舱内水的压力。其次,在进水舱室模型试验的基础上,指出国际船模试验水池协会的破损船舶标准测试导致摇摆运动预测不充分的原因。最后,提出根据汽车运载船模型在静水中的进水试验得出,在已破损的隔断区域具有多层甲板的破损船舶的不沉性。试验研究显示,在静水中假设达到完全静止的情况下和根据船舶在水波中的初始状态和瞬间进水过程判断的动态情况下,船舶的不沉性会有所不同。因此,斯德哥尔摩协议中所用的模型测试方法不适用于这类船舶。  相似文献   

4.
不对称型双体船初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对称双体船初稳性进行初步研究.依据船舶静力学基本原理推导出不对称船体初稳性高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将其编制成FORTRAN程序用于计算不对称船体的初稳性高及判断不对称船体初稳性的好坏.传统的对称型船体作为不对称船型的特例,可以通过这个程序简便地计算出初稳性高.  相似文献   

5.
从舰船的水密分舱(主船体分舱)方面考虑来提高舰船的不沉性。提出了"平均初稳性高"和"平均最小干舷"的概念,并建立其数学模型。然后以两者为目标函数,以设置的水密舱壁位置为设计变量进行遗传算法优化。优化过程中,利用线性加权和法将多目标问题转化为单目标问题,并结合与舰船不沉性相关的实际问题对遗传算法进行改进。最后,以某一舰船为例进行优化试验,计算结果表明,文中方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可应用于主船体分舱等船舶工程领域。  相似文献   

6.
船舶重量重心计算与船的浮性、抗沉性、强度及航速等均有关。船体外壳板重量重心计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手工方法计算结果很粗略,一方面,计算时仅考虑肋骨方向的伸长,而忽略了船长方向的线型变化;另一方面,把单块外板的重心看  相似文献   

7.
对不对称双体船初稳性进行初步研究。依据船舶静力学基本原理推导出不对称船体初稳性高的理论计算公式,并将其编制成FORTRAN程序用于计算不对称船体的初稳性高及判断不对称船体初稳性的好坏。传统的对称型船体作为不对称船型的特例,可以通过这个程序简便地计算出初稳性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CATIA的船体参数化建模及稳性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CATIA的二次开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船舶AutoCAD型线图自动生成船舶三维实体模型和计算稳性的方法,该方法避免了大量的人工建模和计算时间。利用VB编程,基于型线图自动提取船体的三维点坐标,实现了船舶主船体线框模型、曲面模型和实体模型的快速自动生成,基于实体模型自动获取船体的BOM信息,并进行了船舶静水力和大倾角稳性的自动计算计算。最后,通过一个实船算例验证了该方法操作简单,计算迅速,较之传统计算方法结果更加精确可靠,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计入船体变形激励的大型船舶推进轴系振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哲  张聪  严新平  熊冶平 《船舶力学》2015,(11):1368-1376
大型船舶的船体变形与其推进系统之间的耦合影响成为船舶领域的研究热点,开展船体变形激励下的推进轴系振动性能的研究对保证船舶可靠运行十分必要。文章以船舶轴系动力学方程为研究基础,建立其计入船体变形激励的大型船舶推进轴系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解析解与数值解的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依据此模型,以某大型集装箱船舶为研究对象,分别探索了船体变形激励不确定方向下以及变尺寸参数下轴系振动的影响规律,为大型船舶船体变形激励下的轴系振动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基于NURBS方法研究了船舶随浪航行纯稳性损失问题。首先对NURBS曲线曲面算法和船体表面网格自动化分的原理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船体表面网格自动化分的算法。随后建立了船舶随浪航行的瞬时平衡方程,通过牛顿迭代法求解该非线性方程,最后编制计算程序,对船舶随浪稳性问题进行计算,分析了波长、波高、浪向角和波浪与船舶的相对位置,以及参数耦合作用对船舶随浪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维护主船体的航行稳定水平,实现对船舶安全营运环境的合理保护,提出基于CATIA的船舶主船体造型特征建模方法。针对关键性二次开发技术,进行船体主要造型结构的设计,实现CATIA船舶模块的研究及二次开发。在此基础上,确定船舶主船体的稳性能力,通过提取既定型值的方式,计算得到准确的大倾角数值,实现基于CATIA的船舶主船体造型特征模型的顺利应用。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三维建模手段相比,CATIA技术支持下船舶特征建模方法的CSA重构系数值更大,能够较好地维护主船体的航行稳定能力,满足合理保护船舶安全营运环境的实际应用初衷。  相似文献   

12.
船舶抗沉计算与决策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船舶抗沉计算和决策是及时、准确地进行损管行动的基础。依据不沉性理论、数值分析、专家系统和多目标决策理论,建立了船舶的抗沉计算模型和抗沉方案优选决策模型,并以某型船舶为实例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把握好船舶船体建造检验的重要节点,是提升检验质量及效率的关键,同时也是船舶建造质量的前提保障。本文将对船舶船体建造检验节点控制方法进行详细研究,首先分析船舶船体建造前的检验检查工作要点,进而探讨建造过程中的检验节点控制策略,包括CM节点精度检验、船体结构骨架检验、船舶外板刨缝检验、焊接质量检验、船体密性试验检测、下水前检验和航行检验等,以期为工程实践提供全面参考。  相似文献   

14.
船舶分舱及舱室数据的生成是船舶稳性计算的前提.文章在AutoCAD2002环境下,采用VBA工具和ActiveX技术,对船体的交互式智能化分舱方法进行研究,实现了船体的自动交互式分舱、舱室分舱概图自动绘制,同时得了到舱室定义文件.该方法可以快速得到多个分舱方案,同时生成相应的舱室数据,为后续的稳性计算及评价提供基础,也进一步提高分舱设计与稳性计算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公理化设计方法,并基于公理化设计方法提出适合船舶3D打印的设计方法.分析了船舶3D打印需要的设计约束以及3D打印的实现目标,基于NURBS曲线提出了船体的数学型线设计方法.总结了无压载水船体结构,设计了基于3D打印技术的无压载水船体型线设计系统.  相似文献   

16.
船体腐蚀对船舶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营运船的船体腐蚀状况,运用船体剖面模数概念,分析了船体腐蚀对船舶强度的影响,提出了一些保证船舶强度的措施,为船舶的保养工作提供参考,以减少船舶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为使驾驶员能够识别出航道存在的危险,确保船舶航行安全,研究虚拟环境下船舶安全航行路径智能规划仿真方法。在虚拟环境下,基于船舶航道高程信息,利用连续极小泛函序列方法获取船舶航行航道等距网格数据,利用对象图像渲染引擎处理航道网格数据,得到航道地形模型。利用Solid Works软件,通过创建基准面、生成船舶船体型线以及构建船体曲面模型等过程生成船舶三维模型。根据生成的航道地形模型与船体模型,提出适用于三维空间路径规划的空间分层路径规划方法,通过逆向逐步搜索路径过程得到船舶安全航行路径规划结果。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生成的航道地形与船体模型较为完善,路径规划过程中能够有效躲避固定障碍物与移动障碍物,既保障船舶航行安全性又确保航程最短。  相似文献   

18.
贲继南 《中国船检》2003,(12):80-81
船体是船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船舶的水密性、强度和稳性.在建造过程中应满足有关造船规范和检验规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保障船舶航运安全,研究船舶碰撞过程船体表面动力学数值仿真方法.考虑船舶的尺寸参数与材料性能参数,选取随动强化模型仿真船舶材料构建船舶有限元模型;设置碰撞速度、角度与位置,材料属性,接触力、摩擦力以及水流对船体的影响等参数,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内的显示动力学模块求解船舶碰撞过程船体表面动力学方程与能耗耗散方程.结果...  相似文献   

20.
船体是船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船舶的水密性、强度和稳性。船体建造中应满足有关造船规范和榆验规程的要求一本文就船体监造过程中应引起重视的监控点及其常见缺陷和危害性作一分析,并提出纠正措施,以期共同提高船舶建造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