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礼文 《汽车情报》2005,(12):1-1
对于2005年一季度、尤其是3月份车市应该如何看,业内人士各抒己见。一种认为,开局不利、疲中有升、有喜有忧、大势向好,尤其是从3月下半月起有了回暖迹象,吹起了暖风;另一种则认为,看不出车市有什么暖风吹,车市苦涩,车市疲软。对2005年一季度的车市表现,实在是高兴不起来。不过笔者还是坚持原来观点,对“车市暖风吹”论投上赞成的一票。  相似文献   

2.
每年的第四季度,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都至关重要。各大汽车厂商为完成今年的销售任务,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在2005年的最后三个月更是打出各种促销旗号,希望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为此,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公司与新浪汽车频道联合推出“2005第四季度消费者购车意向”热点调查,分别针对有车族和无车族进行访问,共收回有车族97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773份;无车族4159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247份。  相似文献   

3.
2005年车市究竟会如何?大家所关心的200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上升势头?以笔者之见,2005年中国车市将呈现6大特点:  相似文献   

4.
新年伊始,广大“爱车族”面对2005年车市充满着太多的“猜想”:市场变量实在太大,明明“可能”会变成“不可能”,而横看竖看“不可能”又会变成“可能”。又有谁能说得清楚——2005年之中国车市,有多少“猜想”最终会演变成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大起大落、出现前所未有的“低迷”,令众多厂家大跌眼镜、手忙脚乱。由于先前对市场判断的不准确,所以令几乎所有厂家由于产能过剩而出现严重库存。而2005年刚刚跨入新年,还没有从猴年车市的失意中缓过神来,鸡年车市一股降价寒流扑面而来,来势之快、来势之猛,叫人始料不及。这就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2005年车市究竟会如何?大家所关心的200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6.
文龙 《汽车导购》2004,(11):58-59
“降价”是车市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是消费者购车时最关心的一个话题。车价什么时候还降?我该什么时候出手?谁也不能准确地回答消费者经常提出的这些问题。频繁的降价让中国车市的价格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也让老百姓的生活与汽车越来越近。有人预计2005年年初中高级轿车将率先与国际接轨;有人预计2005年进口车的车价会大跌,并给中国的高级轿车市场带来深刻影响;也有人预计10万元将成为家用轿车最集中的区间。2005年各大汽车生产厂仍然制定了较高的发展目标,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的车市究竟如何?各档次车型会降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们从2004年汽车市场的降价趋势上能找到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7.
中国汽车?肖费潜力普遍看好,世界各大汽车生长厂商纷纷抢摊中国汽车市场,德系车、美系车、日系车、法系车各种车系充斥着整个市场。各个国家的车型,具备不同的个性特点,也吸引着不同的中国消费者。从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形势出发,消费者最喜爱哪国车系呢?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公司与新浪汽车频道联合推出了“您最爱哪种车系”的热点调查,共收回2642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5258份。  相似文献   

8.
2004年,如果说我国车市有一道亮丽风景线的话,那就是“降价”。2005年第一天车市便猛刮“降价风”,丰田、马白达、东南、奇瑞等7个品牌、21款车型一起“高台跳水”,使2005年车市一开局就显得很不平静。然而临近春节,沉寂了大半年的车市似乎缓过神来,终于迎来了艳阳天。与此同时,“冰火两重天”是当前车市一个显著的特点,2005年元旦以来涨价消息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9.
《汽车导购》2006,(1):72-75
我们的“国产轿车消费者满意度调查”已经进行了两届,不但成为了我们的固定活动,而且树立了相应的品牌知名度,消费者和厂家也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按照惯例,我们在2005年12月启动了2006年的“国产轿车消费者满意度调查”,今年,我们的调查表已经变成了两份,一份是关于“满意度”的调查,另一份是关于“新车质量”的调查,这是我们的调查进一步深化和提升的结果,我们不仅要对一年以上的车型进行“满意度”调查,而且要对一年以下的新车进行“质量”调查。“新车质量”调查包括了2005年上市的所有新车型。我们针对车辆可能出现的质量故障进行调查,共计41项,调查结果将使消费者对于2005年上市新车型的质量有所了解,同时使我们的购车指导更加完善,从目前回收问卷的情况来看,消费者对于2006年的调查更加踊跃了,我们对于消费者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分两期列出“新车质量”调查的车型。本期将介绍15款车型。我们还从本期起对这两项调查的进展情况及时地通报给读者,同时请继续关注我们的“满意度”调查和“新车质量”调查。  相似文献   

10.
《汽车导购》2004,(8):46-48
从5月份开始,没有一个关心汽车市场的人不惊呼,“车市怎么了?为什么车突然卖不动了?”“五一”黄金周和北京国际车展都没能让车市火起来:经销商的库存压力不断增大,叫苦不迭:厂家也联合起来,大规模地调低全系列车型的价格.试图一起来拯救不断下滑的车市。但是,这些行动都没能改变什么,车市依然冷清,消费者仍然持币待购。从2002年的“井喷”到2004年的“持币待购”,刚刚红火了两年多的车市一下子就消沉起来,这似乎让正在不断扩大产量的各大厂家还没有准备好,也令正在加大投资中国这块最广阔市场的国外汽车巨头们感到突然。  相似文献   

11.
文龙 《汽车导购》2005,(10):74-75
2005年上半年宣布降价的厂家并不多,经销商对主力车型的降幅也都不大,因此消费者都把“希望”寄托在下半年,“工夫不负有心人”.消费者终于在8月8日迎来了上海大众的“飓风行动”,这次降价活动几乎囊括了上海大众的全系车型,消费者和媒体普遍认为此次降价将引爆下半年车市降价的导火线,其他品牌会纷纷跟进,更有媒体将某某车型的优惠幅度加大和上海大众的这次降价联系起来.加以报道。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通过市场调查来分析一下此次降价到底引起车市出现哪些变化?其他主力车型的市场情况如何?  相似文献   

12.
从权威的中汽协会统计数据看,笔者看不出车市有什么“暖风吹”;车市苦涩,车市疲软。2005年一季度的车市,实在是高兴不起来。  相似文献   

13.
汪卫东 《汽车情报》2004,(24):16-18
众所周知,近几个月中国轿车市场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大大出乎业内绝大多数企业家和专家的预料。然而,笔者始终认为,这只是暂时现象,中国轿车市场依然充满希望。如何恢复消费者信心?如何激活中国车市?我们要做的是端正销售心态,在经营困难的时期,正是转变经营战略、提  相似文献   

14.
5月份,乘用车继续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稳定的车价使汽车消费者信心指数增长;更重要的是,去年5月份车市是进入“低谷期”的起点,下降幅度很大。因此,5月份销量同比增长高达26.05%  相似文献   

15.
2004年中国汽车市场大起大落、出现前所未,有的“低迷”,令众多厂家大跌眼镜、手忙脚乱。由于先前对市场判断的不准确,所以令几乎所有厂家由于产能过剩而出现严重库存。而今年刚刚跨入新年,车市一股降价寒流扑面而来,来势之快、来势之猛,叫人始料不及。这就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年车市究竟会如何?大家所关心的2005年中国的汽车市场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16.
随着炎炎夏目的来临,6月份的车市走向惹人心烦,虽然尚未显山露水,不过从2005年3月份起,车市已经逐渐回暖,继3、4月后,5月车市继续向好,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最新出炉的报告显示,5月乘用车销量为24.9万辆,同比增长24%,其中轿车增长27.8%,  相似文献   

17.
三羊开泰,昭示吉祥。羊年中国车市的开局依然喜人。据统计快报,1—2月份全国汽车市场总生产量为60.83万辆,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幅为63.79%。总销售量为58.47万辆,同比增幅70.97%。整个汽车行业依然呈现高增长的态势。不过,从1、2月份环比看,整个行业2月份销量为26.15万辆,比1月份降低19.09%。业内三大集团上汽、一汽、东风2月份的总销售量与1月份相比分别下降30.95%、19.43%、20.15%,均呈现“高开低走”之势。尽管2月份正逢春节长假,属车市传统淡月,3月份车市有望回升,但分析整个一季度中国车市,在欢喜之中总让人感到丝丝忧虑。  相似文献   

18.
2005年,国内车市的汽车销售在平淡中结束,没有期望中的大降价,也没有太耀眼的“黑马”。虽然2005年的车市表面上是“按兵不动”,但实际上却是“暗藏汹涌”。经销商的优胜劣汰更为激烈,厂家的促销手段更为新鲜,市场上的销售模式也琳琅满目…  相似文献   

19.
刚刚过去的5月车市,汽车市场销售势头虽然较4月份有所回落,但总的销售情况不错,由于车价的稳中趋升,消费者持币待购现象已有缓解。消费行为逐渐趋于理性,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根据实际需要选购,基本确立了车市回暖的势头。  相似文献   

20.
颜树泉 《汽车情报》2004,(26):21-23
与过去两年的高增长相比,从2004年二季度开始我国汽车市场急转直下,4、5、6月产销量持续大幅减少,汽车厂家及流通领域的库存急剧增加,价格战全面爆发,几乎所有的企业和车型都名列其中,无一幸免。频繁、大幅度的价格战不但没有使销量有所上升反而助长了消费者的持币代购情绪,于是汽车厂商又联合媒体,共同制造车市回暖的假象,各大媒体到处充斥着车市回暖的报道,怎奈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在识破了车市回暖的假象之后,反而将钱揣得更紧了,使得7、8月份的车市仍然不见起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