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通过对高速公路弃渣场水滩沟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山体稳定现状、水土保持现状和自然灾害等方面全面细致的调查,提出了高速公路弃渣场选址和综合治理的有效措施,对建设环境友好型高速公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隧道工程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解决隧道弃渣的安置问题,同时为了节省投资和保护环境,将隧道弃渣进行改性用做高等级公路基层和底基层。在隧道弃渣的基本物理特性试验基础上对集料进行水泥改良,分析了内掺不同水泥含量弃渣的击实性能、无侧限抗压强度、劈裂以及弯拉强度。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弃渣内掺3%,4%,5%,6%水泥改良后,强度随水泥含量的增加而增高,水泥掺量为4%时隧道弃渣能够满足高等级公路基层和底基层的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3.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发展,弃渣场作为废弃土壤、垃圾等的处理场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弃渣场的不断增多,其边坡稳定性问题也逐渐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某弃渣场为案例,利用极限平衡法对该弃土场在不同工况下的边坡稳定性进行深入研究,指出该弃土场边坡处于稳定状态,能够满足规定要求,整体稳定性较好,发生失稳破坏概率低。但其局部区域在地震或集中降雨等不利工况下仍然存在小型滑塌风险,建议对评估区内有威胁对象的地质灾害点开展系统的长期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隧道、路基弃渣减量化合理综合利用与弃渣场环境保护的研究,将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有机协调、有机统一,从废弃资源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了可行有效的对策研究和实践应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高速公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的快速建设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其中路堑开挖、桥梁施工、隧道建设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弃土(渣)。本文将以云南某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防治重点区域弃渣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对水土保持进行了典型设计,以期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及其弃渣安全防护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某山区高速公路为例,对隧道弃渣在路基填筑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针对该试验路段特点及工程地质情况,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对试验路段碎石路基进行分层填筑施工,并通过相关试验得出隧道弃渣填筑路基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
山区高速公路弃渣体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弃土场是一种特殊的人工堆积体,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与评价需要掌握弃渣体的物理力学指标。文章以厦蓉高速公路水都段典型弃土场弃渣体为研究对象,介绍采用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方法,对弃渣体的最大干密度和抗剪强度等参数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得到:不同颗粒成分弃渣体的最大干密度不同,但在通常推填方式下,弃渣体的强度指标基本不受压实度控制。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遵秦高速公路隧道花岗岩弃渣的资源化利用以及其在基层应用的可行性等问题,分析了隧道花岗岩弃渣碎石的级配组成、压碎值、针片状含量等物理性能,并通过重型击实试验确定隧道花岗岩弃渣水泥稳定基层(以下简称“水泥稳定弃渣”)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通过测试强度、回弹模量、抗冻性能以及干、温缩特性等路用性能,并与水泥稳定片麻岩、石灰岩进行对比,优化水泥稳定弃渣的各项配合比。结果表明:隧道花岗岩弃渣碎石的级配良好,水泥稳定弃渣的劈裂强度和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为0.45 MPa和5.13 Ma,集料种类对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28 d试件冻融循环后抗压强度损失为97%~98%,具有良好的抗冻性:隧道花岗岩弃渣的温缩性能优于水泥稳定片麻岩、石灰岩;当水泥稳定弃渣最佳水泥用量为4%、最大干密度为2.334 g/cm3、最佳含水量为4.8%时,满足基层材料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公路隧道在开挖时产生大量的弃渣,任意弃置将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等危害。文章介绍了隧道弃渣的几种危害;总结了隧道弃渣的处置对策,隧道弃渣可以在道路建设中被合理的利用,在弃渣弃置时应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减少弃渣的危害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监测体系,需要建立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为公路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公路建设运营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1公路建设项目监测目的公路建设内容涉及主线填挖边坡、互通立交、跨河桥梁、隧道等主体工程,取土场、弃渣场、施工便道、预制场、拌和场等辅助工程。区域自然条件和工程建设引发水土流失的因素多,适时地监测有利于摸清项目区原生水土流失状况,了解项  相似文献   

11.
高速发展的公路建设,在给当地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容忽视。本文在对青海荒漠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水土防治措施,以国道109线茶卡至诺木洪公路为例,以分区的形式将青海荒漠地区公路建设分为:主体工程区、取土场、弃渣场、施工生产生活区及施工便道五个区域,分区进行水土保持措施说明,以期为青海荒漠地区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2.
岳武高速公路安徽段桥隧比占57.6%,隧道单幅里程达到38.276 1 km,其隧道酸性洞渣矿料数量巨大。大量酸性洞渣如果不能够利用,填埋堆弃则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而岳西山区地形狭窄,土地资源稀缺,不符合当前绿色循环发展理念。为此,紧密结合岳武高速公路隧道密集的工程实际,开展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洞渣分类和加工工艺研究,为岳武高速公路因地制宜,就地选材,进行酸性隧道洞渣片麻岩粗细集料在高速公路工程中规模化综合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也是安徽省坚持创新绿色高速公路的建设理念,改变传统的高资源消耗、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建设模式的重要工程示范和重大展示。  相似文献   

13.
白沙快速出口路从立项至工程开工建设,强调要树立建设绿色公路的理念。为了减少公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在工程选线阶段,依据《海南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规定》中标明的生态红线,尽最大可能避开生态保护Ⅰ类和Ⅱ类红线,对于工艺不能避开的路段采用隧道和桥梁的方式减轻影响程度。在施工期间为了减少新增占地,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最大可能实施永临结合,与工可阶段提出的临时占地面积相比,仅为其占地面积的29.6%;采用机制砂、碎石加工等措施,对隧道弃渣进行综合利用,工程所用碎石和砂子,80%以上来自本项目隧道弃渣;将施工便道和地方道路的衔接,减少占地,同时完善地方交通;本着“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尽可能维护沿线既有植被类型,依据群落诱导的植被恢复思想,完善和修复受损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介绍了贵州省崇遵高速公路第八合同段凉风垭隧道进口弃碴场的改移方案,重点为排水明槽、吊沟、地拱、桩板挡碴墙的优化设计,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吴仲邦 《西部交通科技》2024,(1):174-176+189
文章以巴平高速公路工程高液限土路基为研究对象,提出采用换填法,以隧道洞渣为原材料对高液限土进行换填,并通过试验探究隧道洞渣改良高液极限土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掺量隧道洞渣可显著提高土体的强度,且15%为隧道洞渣掺量的最佳值,可以显著提高路基土体性能。同时,对隧道洞渣改良土在15%掺量下路基边坡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了利用隧道洞渣改善路基土性能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川西藏区的环境脆弱而敏感,通过对拟建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的分析和研究,从选线阶段就注意从环境角度进行路线论证,设计中重视弃渣处理,景观恢复中融合民族文化特色及高原独特的秀丽自然风光,总结出该区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原则和理念。  相似文献   

17.
公路作为线性工程建设类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主要发生在施工期,如何有效控制施工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显得尤为重要。为确保甘肃省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保护质量,实现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根据公路建设项目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技术要求,总结出甘肃省公路建设项目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房建场站、施工营地、施工便道、取土(料)场、弃土(渣)场等工程施工期的环境保护技术要求,提出了在公路建设项目涉及自然保护区时的生态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地形、物质组成、地质构造、水、外荷、地震等是填(弃)土滑坡破坏的主要因素,但其致灾机制仍未研究清楚。文章通过对膨胀土区沿河段填(弃)土滑坡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各种滑坡特征,研究了滑坡群成因机制,提出两大力学效应,并提出了滑坡治理措施,以期为类似滑坡处治提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修建普遍面临征地拆迁困难,很多高速取土场因无法征地而不能提供土源,从而使填石路堤所占比例逐渐从一些偏远山区转移到部分平原区(傍山地区),而填石路堤施工不仅可以减少平原区土源流失,减少对耕地的影响,同时还能避免开山、开隧道等大量弃方对土地的侵占。鉴于此,简要阐述了填石路堤的特点,并以密涿高速公路廊坊至北三县段工程为例,探讨了填石路堤施工关键点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车辆段(场)是轨道交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全线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设施。合理的车辆段(场)选址需综合考虑工艺使用要求、占地拆迁、工程实施难易程度、环境和谐等多方面因素。对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车辆段选址方案进行了分析、比选及选择,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