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上海市CBD停车设施规划须遵从"低供给"的发展战略,然而上海市停车场(库)配建标准却有可能导致停车供给的多余。为解决这一问题,对实行CBD共享停车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实行共享停车的条件及步骤,并进行实例分析,以达到降低停车用地使用量、减少工程建设总成本、提高整个停车系统使用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推进,沈阳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张,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和停车难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难题之一。针对沈阳市的停车问题,从停车供给结构、区域差别化停车政策、停车市场化和公交优先等方面提出未来停车发展对策,进行了近期公共停车场选址分析,提出了多元化、易操作的选址方案。为保障方案落实,制定了近期停车改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为了有针对性地实施交通需求管理、调控小汽车通勤出行,对深圳市停车收费调整方案及其立法保障进行研究和探索。首先对深圳市交通拥堵状况和停车收费状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分区、分类、分时"差别化的停车收费调整总体思路。重点针对小汽车通勤出行停车时间长、进出停车场时间集中两个特征,提出两种停车收费调整方案——交通方式转移和鼓励错峰出行,同时创新性地提出征收行政性收费——路外停车场停车调节费,并将提高停车收费后停车场经营者新增的收益纳入市财政。最后,从制度层面探讨落实停车收费方案的相关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4.
晏勇 《城市交通》2014,(1):28-33
针对老城区停车问题突出且增加停车设施供给空间有限的现状,研究老城区停车系统改善策略。首先分析黄石市老城区的交通概况及停车现状,探讨其停车难问题的原因。在提出老城区停车系统总体改善框架的基础上,分别探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停车系统改善策略。宏观层面,提出建立交通分析与用地开发的反馈机制、实行停车"差异化"供给。中观层面,提出商业密集区停车改善策略、强化交通影响评价制度和推行停车配建建设补偿制度。微观层面,提出优化停车设施布局、实行停车收费管理以及建设停车诱导系统。  相似文献   

5.
通过模型计算、现场调查等方法分析大型活动中心区域停车需求、路网疏散能力、停车供给能力;根据不同的停车供需结果对大型活动中心区域的停车交通组织进行优化和设计,制定最科学有效的停车交通组织方案,并以西安市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作为研究对象,对大型活动中心区域停车交通组织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6.
朱勋  刘晖 《城市交通》2010,8(6):44-48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现有停车设施利用率、增加停车泊位以缓解停车难的现状,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问题。在对宁波市镇海老城停车设施使用情况调查和现状停车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停车设施"免费、分享、共享"的措施:取消城区内部分公共停车场收费并加强占道停车管理,以控制违法停车和增加现有公共停车场的利用率;中心城区内以公共建筑为主的新建地块在满足停车配建指标要求的基础上,应对外"分享"一定数量的停车位,并在项目设计方案审查、竣工验收中予以确认;居住区与公共建筑共享停车泊位。实践表明,实施停车建设管理新措施后,有效提高了停车泊位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镇海老城停车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大连中心城区停车位缺口较大,老城区停车供需矛盾集中。借鉴国内外城市经验,提出停车分区分类差别化供给思路,明确保障基本车位供给,调控出行车位供给;提出不拘于停车场建设形式,突出实际使用功能,积极补建、插建公共停车场弥补建筑物配建停车位不足;提出动态调整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实施"退路入库(位)",清理不规范停车位,严控路内停车位,协调动静态交通。  相似文献   

8.
正三、停车发展思路停车系统作为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一部分,要符合综合交通发展总思路,旨在促进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小汽车交通的协调发展。园区停车系统发展的基本思路为:一是坚持结构引导,注重供需统筹。结合园区公交优先发展政策,重视交通结构导向,构建与交通发展相协调的停车供应系统;推进需求管理政策实施,统筹考虑泊位供给与需求管理,有效控制停车设施总量。二是坚持分区规划,注重差别调控。实施差别化停车政策,在核心区降低停车供给、提高停车收费价格、提供优质公交服务,体现区域差别;推进公共停车场建设,区域动静态交通协调平衡发展,实现停车有度。三是坚持互联共享,注重以静制动。借助"互联网+",促进智慧停车的发展,着力提升停车信息化管理水平;开放共享,盘活既有停车资源,加强泊位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合理预测停车需求及制定泊位供给策略是进行停车规划的关键环节。现缺乏需求预测方法与停车目的关联,需求与供给指标混淆。结合铜仁市停车规划项目,提出基于停车目的单车停车泊位需求系数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分别预测居住地、工作地、访问地三大类停车泊位需求总量及分布,并结合停车分区的划分建立差异化供给指标体系,最后提出适宜各分区的公共停车布局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缓解旅游景区高峰期停车难的问题,平衡停车需求与供给,在分析旅游交通特征、旅游景区停车特征与城市内部停车特征差异的基础上,提出基于供需平衡限制的景区停车规模分析方法,明确分析流程。在考虑景区限制客流措施条件下进行景区客流预测,依据景区最大游客容量和停车特征预测景区的停车需求总量,结合景区停车供给缺口分析新增停车供给规模。实例应用表明:基于供需平衡限制的景区停车规模分析方法能够确定景区新增停车供给的合理规模,该方法可为进一步定量规划景区停车规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 51149—2016)(以下简称《规范》)已于2017年2月1日起实施,对其编制的技术要点及主要条文内容进行解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规范》。首先对《规范》编制的主要目的、意义和背景进行介绍。在统一对城市停车规划认识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停车规划应包含的内容。对城市停车位供给规模及比例构成等关键技术指标进行解释和说明,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停车规划的制定。在提出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停车位供给以缓解当前停车矛盾的同时,也考虑到为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规划上预留空间。  相似文献   

12.
正重视停车规划编制工作,正视不同城市停车问题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城市停车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城市应在把握城市发展客观规律和停车需求特征的基础上,以整个城市系统最优为目标提出城市停车发展目标、停车设施供给规模及供给策  相似文献   

13.
在获取通勤驾车者个体活动出行轨迹及停车竞价数据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生存分析理论的驾车者竞价行为演化模型,解析不同因素对停车竞价行为的影响机理;应用灵敏度分析方法,研究激励方案及职住区位设施供给对竞价持续时长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弹性停车激励机制使原本为“耐用品”的停车泊位转变为“消耗品”,可以通过竞价激励方式降低驾车者的小汽车依赖性,提高城市停车泊位利用率;在弹性停车激励机制作用下,驾车者的泊位共享积极性不仅受自身社会经济属性影响,还受职住区位特征及竞价激励方案的影响;随着通勤驾车者停车泊位共享积极性的增强,参与停车竞价的次数越多,竞价行为的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4.
读书     
《城市交通》2014,(2):100-100
本书对中国城市的停车现状以及亟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停车政策发展目标、战略任务与基本策略;研究配建停车场、路外公共停车场、路内停车泊位三类停车设施供给存在的问题,探讨停车配建指标规划流程、路外公共停车场布局要求和方法,以及路内停车泊位设置和管理对策;详细回答不同经济属性停车设施如何进行产业化建设,提出停车经营的政策措施;讨论交通工程技术以及信息化在停车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路内停车执法管理对策及实践;提出城市老旧居民区、医院、学校,以及超市、商场区域的停车管理措施;对停车证制度及其实施的可行性、对策建议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媛  张秀媛 《城市交通》2010,8(5):57-64
针对北京市地铁5号线天通苑北站P+R停车场规模与实际停车换乘需求不匹配的问题,研究确定其停车换乘需求的预测方法,并提出解决停车设施供给不足的方案。在分析天通苑地区P+R停车场时间、车辆来源及设施供给情况的基础上,建立Logit随机均衡交通方式选择模型,得到该地区高峰小时停车换乘需求量为1476个泊位。同时,将预测结果与天通苑北站P+R停车场实际可扩展停车规模进行比较,提出在瓶颈路段设置新的P+R停车场的方案,并建立了系统优化平衡模型,对该地区的停车换乘需求进行分配。结果表明,新建P+R停车场规模分别为300,400,500和600个泊位的条件下,停车换乘需求基本按照两个停车场的规模比例分配停车数量。  相似文献   

16.
考虑可预约和不可预约公共停车设施共存情况,制定停车许可证动态最优供给策略.构建随机最优控制模型以实现系统总时间损失期望值最小化,利用动态规划原理推导出最优性条件,即哈密尔顿-雅克比-贝尔曼方程,采用一种预设最优值函数方法得到动态最优供给策略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动态最优供给策略为一个反馈控制,即车辆排队时间的函数;依据排队时间是否存在,动态最优供给策略分为两种情况.以北京市国贸地区为例进行蒙特卡洛实验可知:相较停车许可证完全供给策略,动态最优供给策略可节约时间0.45~1.94 min/veh;随着停车许可证用户行为不确定性增加,动态最优供给策略节约时间的平均值上升,变异系数下降.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动静态交通和谐统一,构建与停车需求相协调、停车资源时空均衡的路侧泊位动态供给方案,应用图论的方法建立了含有路侧停车网络的车辆运行模型,将路段分为通行路段与路侧停车路段,并根据用户通行性质与运行状态,基于改进的BPR(Bureau of Public Road)函数量化了通行用户与停车用户在常规通行路段和路侧停车路段的通行阻抗。为实现路网整体通行效率最高,以路网中用户总通行时间最短为目标函数,以路网中停车设施利用水平的高效性与空间均衡性为约束,构建了最佳泊位资源配置模型,并应用相继平均算法(Method of Successive Averages, MSA)设计了路网总效率最高的交通流路径分配方案。以典型的Nguyen-Dupuis网络为实例,设计了多模式、动态的停车资源配置方案,量化了用户出行时间与通行需求和停车比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已知路网中的出行起讫点和泊位规划目标时,通过应用该优化求解模型能有效配置路侧停车资源数目,合理规划出行路径,改善用户出行效率。  相似文献   

18.
考虑可预约和不可预约公共停车设施共存情况,制定停车许可证动态最优供给策略.构建随机最优控制模型以实现系统总时间损失期望值最小化,利用动态规划原理推导出最优性条件,即哈密尔顿-雅克比-贝尔曼方程,采用一种预设最优值函数方法得到动态最优供给策略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动态最优供给策略为一个反馈控制,即车辆排队时间的函数;依据排队时间是否存在,动态最优供给策略分为两种情况.以北京市国贸地区为例进行蒙特卡洛实验可知:相较停车许可证完全供给策略,动态最优供给策略可节约时间0.45~1.94 min/veh;随着停车许可证用户行为不确定性增加,动态最优供给策略节约时间的平均值上升,变异系数下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我国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现状,以及停车设施和路网容量供需分析,找出了城市中心区停车设施供给与路网容量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两者之间保持相对平衡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优化清远长隆国际森林度假区周边交通组织,保障游客到达和离开时的交通顺畅有序,基于客流需求和城市型旅游度假区交通特点,提出交通组织思路及停车设施配套方案.首先,对度假区的园区定位进行分析并预测全年游客接待量,参考上层次规划分析周边交通设施供给情况,推导出游客出行方式分布和高峰客流量;其次,基于需求预测和园区总平面布局,针对地面和地下分别提出机动车交通组织方案及人行组织方案,随后结合园区内功能分区提出停车场分布方案;最后,提出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议,有效提升停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