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旅客列车大提速时代的到来,旅客车站的运营对于车站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新的需求;客运车站信息化的发展将大大提高车站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客运车站的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管理车站旅客列车信息,并以这些信息为中心,综合控制车站内各类子系统的运行,实现车站运行的自动化、高效率,同时也节约车站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2.
旅客车站的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综合管理车站旅客列车信息,并以这些信息为中心,综合控制车站内各类子系统的运行,实现车站运行的自动化、高效率,同时节约车站能源消耗,实现节能减排。以克拉玛依站为例,介绍客站信息系统的构成、功能及特点。  相似文献   

3.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管理经验,在实现全线路行车自动化的基础上,试点智慧车站建设方案。以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新江湾城站为工程背景,通过导入车站运营场景,开发车站智能化管理平台,实现了车站设备管理、客运管理和人员管理智能化,提高了车站运营效率及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4.
据四川在线报道,全国最大的地下高铁车站——双流机场车站即将建成完工。成绵乐客专双流机场车站将与双流机场T2航站楼以及成都地铁10号线实现换乘,成都将实现高铁、地铁和航班无缝对接。车站总长943m,标准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掌握城轨车站内部客流动态变化趋势,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双优化流线的城轨车站客流仿真系统.系统通过改进传统社会力模型中自驱动力的期望方向和期望速度,计算乘客的碰撞行为对局部流线的影响,实现了局部流线的动态优化;通过设计全局流线可扩展分层结构,判别多源节点属性,实现了全局流线的优化;通过搭建车站二维场景,实现车站仿真动画...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地铁车站排班效率和排班质量,广州地铁公司研发了车务信息管理平台(TNS),实现地铁车站通过计算机自动排班。文章介绍广州地铁车站自动排班系统架构、自动排班原则和系统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围绕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安全应急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的核心目标,设计和研发面向车站管理人员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安全检测系统;深入研究建设和实现系统的相关集成技术及关键保障技术,有效实现客流安全问题的实时自动发现、人工确认,以及应急预案启动、预案实施效果实时跟踪及过程控制,以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安全事件处理的实时高效性,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8.
从地铁车站建筑的特性出发,结合目前国内地铁车站建筑现状,分析车站建筑形态的自明性表现,总结分析营造车站建筑的差异性的三种典型处理手法,探讨以可持续设计观念来实现车站建筑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相似文献   

9.
对比于独立数据库模式车站系统,提出了车站管理系统数据库集中的设计思路,将车站与路局调度联系起来,实现车站与路局的数据共享,基本满足了车务段、铁路局对中间站管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简要介绍了智慧车站建设中客运管理在组织、联动指挥方面存在的不足,研究和探讨了智慧车站运营指挥系统设计及其实现方案;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实现功能、关键技术和难点;总结了该系统研究对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车站提升客运管理、联动指挥,以及提升车站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提出格库铁路南山口站至格尔木站间ITCS系统和CTCS-0系统覆盖范围不同的3种方案,并从ITCS系统和CTCS-0系统工程实施内容、车载系统配置、行车列控模式切换、司乘人员操作控制、工程投资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适合格库铁路南山口至格尔木间的列控系统方案,从而解决格库铁路引入格尔木枢纽,与既有青藏铁路格拉段南山口站至格尔木站间的格尔木河线路所交汇,引起上述两种列控系统在格尔木枢纽地区交叉重叠引起的列控系统兼容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利用GSM-R实现调车业务,有利于克服传统400MHz无线通信的诸多缺点,实现话音、调车指令同时传输,调车作业单无纸化传送,满足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需要,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安全生产。针对新丰镇编组站地区特殊的线路情况,提出采用光纤直放站+时延模块技术对编组站进行场强覆盖。通过无线网络规划、模拟测试等手段,有效解决新丰镇编组站和郑西客运专线间的频率干扰、多径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13.
铁路站场设计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应用BIM技术可集成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形成工程数据模型,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动态的工程信息创建、沟通和管理。然而,当前国内外铁路站场BIM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建模工作量巨大,效率较低的问题。基于此,对铁路站场BIM模型快速构建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基于铁路站场数字化设计系统,可将设计参数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依据参数信息高效驱动铁路站场BIM模型的构建,并对铁路站场数字化设计系统总体架构与BIM模型设计插件的程序模块与流程进行了介绍。通过开发的软件原型系统初步验证,该方法能实现铁路站场BIM模型构建在效率与质量上的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14.
利用现代物流理念优化铁路货运站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随着运输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原有的布局规划原则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需要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对铁路货运站布局进行优化,以此来提高铁路货运的市场竞争能力。研究方法:通过调查研究,结合货运站实际作业流程,运用现代物流理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研究得到了货运站在路网上、枢纽内以及货运站场区内的布局原则和方法。研究结论:货运站场区内的三大区(储运作业区、生产加工区、办公生活区)要分隔配置,各区的布局基本分为I型、L型、U型3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了精确掌握高速磁浮铁路车站列车作业过程及相应的设备使用状况,为车站设备能力分析、车站作业组织优化等提供依据,针对具备列车始发终到能力的高速磁浮铁路车站,基于离散事件仿真框架,结合高速磁浮铁路车站作业过程和要求,定义17类车站作业事件及其关联关系、车站状态属性,设计高速磁浮铁路车站作业仿真算法,对高速磁浮铁路尽端式车站的车站作业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车站空线系数增大,相应的股道能力利用率普遍增大;始发终到列车占比和立折列车占比对车站股道及道岔利用率影响较高;所提出的仿真算法能够分析车站作业对车站相关设备利用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铁路中间站平面辅助设计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铁路中间站平面设计中地形复杂、约束条件丰富,计算统计多而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占用了设计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的现状,设计了一种基于ARX的AutoCAD二次开发,采用MS Access 2003数据库系统,用VS.Net 2005、Object ARX 2007作为开发平台的铁路中间站辅助设计系统,用于铁路中间站的初步设计。系统地减少了站场平面设计的工作量,为人工细化设计奠定了基础,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由于缺乏准确的实时客流数据,铁路客运车站的客运组织一直主要依靠经验来调配设备、人员等所需资源。为此,开发了铁路客运车站客流监测与预警系统,通过有效利用铁路客票预售数据、车站历史客流数据、旅客进出站实时数据、列车正晚点数据等相关数据,建立基于K均值聚类的支持向量回归机客流预测模型,实现车站每日进站客流、分时段进站客流、候车室客流的监测、预测及超限预警,方便车站工作人员随时掌握客流动态,及时根据客流变化进行设备和人员动态调配,更加精准、高效、安全、有序地开展车站客运组织作业,有助于改善车站客运服务水平,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相似文献   

18.
张鲲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4):100-102,112
研究目的:探讨既有线改造达到速度目标值200km/h时,客货共线车站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研究方法:结合胶济线车站调整情况以及车站设计情况开展研究。 研究结果:根据站间距、货运量、客流吸引等因素来确定车站的分布和车站作业性质;通过车站设计的总结提出了200km/h客货共线车站设计中有关道岔、站台、安全线等设计可借鉴的标准。 研究结论:目前200km/h及以上铁路干线的设计均以《暂规》作为设计指南,可以借鉴胶济线实际运行结果进一步完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速铁路事业快速发展,高速铁路客运站的导视系统基本实现了统一化和标准化,形成了铁路系统整体性的视觉体系。这种整体性带来了视觉同质化问题,千篇一律的视觉体验不利于高速铁路整体性与多样化之间审美张力的形成,尤其体现在北京—张家口高速铁路(简称:京张高铁)这种品牌化线路上。文章从地域文化出发,用符号提取转译的方式,设计面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京张高铁车站导视系统。基于地域文化的导视系统能够增强城市文脉与高铁车站之间的联结,将铁路文化融入城市文化景观和文化记忆之中。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速铁路枢纽车站内旅客换乘时缺乏准确的综合交通信息的问题,设计高速铁路综合枢纽车站换乘引导信息服务平台,描述其技术架构、结构与功能。通过采集与融合与高速铁路枢纽车站接驳的各种交通工具的多源交通数据,该平台可为旅客提供准确、便捷、较为全面的换乘引导信息服务,有助于提高旅客在高速铁路枢纽车站的换乘效率,缓解车站旅客疏散压力;同时,平台可对高速铁路与城市交通接驳服务需求进行预测,帮助客运部门优化运力资源的配置,实现交通资源高效组织与利用。并对高速铁路枢纽车站内5G技术应用场景进行展望,以进一步改善旅客出行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