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封闭式收费道路的特点,着重分析入口发卡系统的组成,工作流程和管理需求,运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方法提出入口发卡MIS的硬件分布模式、功能需求和开发及运行平台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2.
非接触式IC卡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非接触式IC卡可作为车辆上路必须携带真实证件及可实现性。IC卡上记录有车辆车牌、车型、车种等信息,该卡作为高速公路的通行卡使用后,不需要在高速公路出入口收费车道上安装车牌识别设备,能够杜绝司机逃避交纳过路费、杜绝收费员贪污行为的发生,可以取消路段中心及收费站的收费监控,对入口收费车道上的设备作一些改进可取消入口发卡员。  相似文献   

3.
公路隧道入口黑洞效应是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文中从交通事故主动预防出发,分析隧道驾驶员的安全感需求,并以秦岭一号隧道为例对隧道进口方向感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驾驶员安全感需求,结合逆反射技术,针对隧道入口接近段、入口段的由反光环、反光条、猫眼道钉等组成的高速公路隧道入口视线诱导系统,以满足隧道入口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新能源汽车发卡电机绕组交流电阻的影响因素,引入交流电阻系数,建立发卡交流电阻、涡流电阻的计算公式,并以8极48槽电机为例,分析电机转速、电流、发卡温度、磁钢、硅钢片性能、发卡截面尺寸、定子槽尺寸及发卡槽内位置等因素对发卡交流电阻的影响,并对比不同因素下的发卡电流密度分布.结果表明:转速是影响发卡电机交流电阻的最主...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高速公路发展迅猛,联网收费正从区域联网向全省联网逐步实现。通行卡作为收费唯一的介质,作用十分突出。尽管各高速公路路段都有严格的通行卡管理制度,但由于部分路段的收费系统使用年限较长、个别路段所采用的半自动卡机模式、卡箱陈旧、部分入口发卡亭没有安装监控系统等问题,导致通行卡管理存在管理疏漏。探讨我省高速公路通行卡管理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范,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入口区是影响立交整体运行的关键点段,为了减轻入口合流区的拥挤、提高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的整体效率、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在交通需求增大到一定程度时,要采用一些交通管理控制措施。根据互通式立交匝道入口区域的特点,本文对高速公路网可靠性作用较大的互通立交匝道和主线的管理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入口合流区的几何和交通特性,对匝道和主线分别提出了不同管理控制策略,即:高速公路匝道入口控制策略和主线车道运行约束策略。  相似文献   

7.
取消省界收费站以来,使用ETC通行车辆占比逐渐提升,但仍有部分车辆采用取CPC卡的方式通行。为了减轻现场人员工作强度、提升服务质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收费站开始应用自动发卡机器人。通过综述现有自动发卡机器人应用现状,对比不同自动发卡机器人的优势与劣势,分析自动发卡机器人现存挑战,提出优化建议,为高速公路收费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公路与汽运》2005,(3):94-94
经过京珠高速河南郑州南收费站的小型汽车司机只需按一台自动发卡机上的按钮,发卡机就自动送出一张高速公路通行IC卡,通道内的栏杆即抬升放行。这是河南省高速公路收费站首次试用无人值守自动发卡系统。  相似文献   

9.
讨论一系列入口匝道交通量是能造成交通需求超过主干道的服务交通量。介绍了一个交通分布马尔可夫模型,该模型能够分析交通需求和出口匝道分流经率不确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可接受间隙和交通需求---通行能力控制模型,建立匝道交通量与匝道连接点上游路段交通量在和级服务水平上的对应关系,并讨论了匝道入口接近,对下游路段最大服务交通量的影响,得出了对高速道路实施匝道入口控制的必要性和时机。  相似文献   

11.
围绕新型多功能自动发卡机收费技术首次在浙江申嘉湖杭高速公路应用情况介绍,详细阐述了新型多功能自动发卡系统的结构和主要原理、功能和系统设备构成,并提出了新型多功能自动发卡机的技术要求。对提升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理念和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汽车起动机在使用中,经常出现断开起动机控制电源后,起动机驱动齿轮与发动机飞轮分离不彻底甚至不能分离,从而损坏起动机及蓄电池的故障.造成这一故障的原因很多,如起动机引铁行程调整失准、蓄电池电压过低、触盘粘连、引铁发卡、拨叉发卡、驱动齿轮与飞轮发卡等,这些故障看得见、摸得着,很容易排除.但是,有时把上面这些故障原因全部排除后,仍然不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主线同侧相邻入口路段的交通安全,满足当前越来越复杂的互通式立交相邻入口的行驶安全需求,在规范的规定不够全面的情况下,以主线同侧相邻的匝道入口间距为研究对象,分析驾驶人进入上游入口后的驾驶特性。考虑车辆由匝道驶入主线时加速行驶距离、等待可插入间隙行驶距离和变换车道所需距离,建立了最小间距计算模型。结合相关调查结果及国外规范的成熟研究成果,对匝道入口处关键参数取值进行了分析,确定了不同匝道设计车速对应的合流鼻初速度、不同主线设计速度的合流点末速度、不同车型在加速段的平均加速度及合流车辆等待可插入间隙的平均等待时间等参数。通过对匝道合流处的驾驶员视距研究,分析了合流前识别决策距离、合流前换道距离以及合流前减速距离。最后从行车安全角度,提出了基于主线和上游匝道设计速度的高速公路主线同侧相邻入口最小间距指标建议值。结果表明:主线同侧相邻匝道入口最小间距与主线和匝道的设计速度均存在较强的关联,两者的速差越大,所需要的间距越大。《路线规范》中未区分相邻出口和入口,相邻出口的间距和相邻入口的间距相同,且未考虑匝道设计速度,所规定的主线同侧相邻匝道入口最小间距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PC200液压挖掘机故障分析与排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例 1 故障现象 :工作过程中翻斗缸失控 ,有张无收 ,其它动作正常。故障分析 :产生此故障的原因主要是伺服阀、主控阀发卡所致 ,发卡的原因无非就是液压油滤损坏、工作油污染等。根据以上原因分析 ,第一步检查伺服阀 ,正常 ;第二步 ,检查斗缸主控阀芯 ,发现阀芯已卡死 ,后经过对阀芯发卡部位精研处理、阀体解体清洗、油滤及工作油全部更换 ,装配后工作正常 ,但工作不到 2 h此故障又出现。再次检查斗缸主控阀芯 ,依旧发卡。后又对阀芯作弯曲检查 ,结果无弯曲现象 ;然后又对阀套清洗观察发现在第三段 (由里向外 )有拉伤痕迹 ,说明阀座可能变形…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隧道智能调光技术的发展要求,提高隧道入口段驾驶员安全舒适性,利用眼动仪进行实车试验,研究公路隧道入口段驾驶员视觉特性.采用瞳孔面积变化率和反应时间表征驾驶员行车舒适性及安全性,建立与亮度折减系数、车速2项指标的回归模型,并以此基于确定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段照明动态阈值区间.以张承高速(张家口—承德)小三岔口隧道为例计算隧道入口段照明动态阈值,求解得到满足小三岔口隧道行车安全舒适性的亮度折减系数区间为[0.033,0.050],对调光方案进行节能计算,方案实施后预计隧道半幅在24 h内约节能20%.该模型可保证各时段隧道入口段照明环境满足驾驶员视觉需求.   相似文献   

16.
隧道光环境不良是低等级公路隧道路段事故多发的重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从低等级公路隧道光环境的特点出发,分析了隧道接近段与入口段的光环境特征,并结合低等级公路隧道的交通组成以及入口段的车速特性,基于出行者光环境视觉需求,提出了安全型视觉参照系下低等级公路隧道入口光环境优化新思路及优化方法。通过驾驶模拟试验对驾驶员在隧道入口区域光环境优化改善前后的视距与视区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无论白天与夜间,驾驶员的视距距离与视区范围提升显著;通过经济节能评价显示采用改善方案是传统2种方案在未来10年资金投入的1/7和1/5。此改善方法提升了驾驶员在路段行驶时对隧道内外视觉信息的认知水平,满足了驾驶员的视觉需求,解决了低等级公路隧道照明不足。  相似文献   

17.
《公路》2017,(6)
以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主线同侧连续合流形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小型车的加速特性进行分析,并基于可插入间隙理论,确定了不同匝道车道数车辆汇入主线的加速车道模型;然后通过分析驾驶员操作规律,考虑反应距离、决策距离、换道或减速距离3个方面的需求,建立了主线车辆与下游匝道汇入车辆间安全视距模型;最后确定以小型车为研究对象的加速车道长度值与换道模型确定的安全视距值之和,建立高速公路主线同侧连续入口最小间距计算模型,并提出了基于主线和匝道设计速度、入口匝道车道数的高速公路主线同侧连续入口最小间距指标值。研究成果是对我国有关规范和设计细则的完善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孙宝  程琳 《交通与计算机》2009,27(5):173-176
针对入口匝道控制中局部需求大于高速公路主线容量情况下Alinea控制算法不能有效反馈的问题,结合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的优点,通过神经网络来训练模糊控制规则,提出蚁群算法优化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并对控制器应用于入口匝道控制进行了详细设计。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蚁群优化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学习次数远小于Alinea控制算法,且收敛速度快,运算效率高,控制品质好,能够更好地稳定主线交通流密度。  相似文献   

19.
在隧道接近段采取自然光过渡措施,可形成光环境过渡区,缓解亮度差异造成的视觉冲击,提高行车安全。为实现隧道入口处光环境舒适过渡,本文从不同光过渡设施的效果及优缺点出发,基于驾驶人的视觉特性,建立隧道入口光过渡最优曲线,并提出一种综合性的减光构筑物应用方案。本文的减光构筑物方案充分考虑隧道入口驾驶人瞳孔变化特性,对减光构筑物的长度、光透射率等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可解决当前隧道入口光过渡工程存在的问题。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能较好地满足驾驶人光过渡视觉需求,可为隧道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入口匝道控制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针对Markos Papageoriou的高速公路交通流宏观,动态,确定性效能流模型,从入口匝道流量对高速公路主线交通流影响的实质出发,通过对入口匝道可汇入量影响因素的详细分析,提出了独立的入口匝道控制和入口匝道联合控制两种控制策略,并以高速公路的总行程时间,总服务流量及入口匝道平均等待时间作为入口匝道控制效果评价的目标函数,将目标函数、交通流模型和入口匝道控制模型化为求解二个最优问题,最后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