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提出造船门式起重机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的解决办法,指出确保造船门式起重机安全可靠运行所必须要监控的参数.充分利用造船门式起重机本身已具有的传感装置及仪器仪表,对其运行状态及故障信息进行监控,并对采集的各类信息进行集成处理及存储、传输,从而确保造船门式起重机的运行状况得到有效监控,安全状况得到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2.
《江苏船舶》2017,(5):12-14
基于极限状态法对某造船门式起重机结构强度、刚度进行校核,依据GB/T 3811—2008《起重机设计规范》对造船门式起重机的各种工作状况进行分析,计算不同工况的载荷并将载荷进行组合。利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建立该造船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有限元计算模型,根据载荷组合进行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其强度、刚度满足要求,为造船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300 t造船门式起重机金属结构建模并进行静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FE-SAFE软件对其典型工况进行疲劳仿真分析,再利用ANSYS后处理模块获得金属结构的疲劳寿命云图,从而确定起重机结构各局部的疲劳寿命,为改进造船门式起重机结构、提高疲劳寿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对造船门式起重机暴风工况的计算中,发现刚腿侧锚定插销载荷不相等的问题。通过对几种机型的造船门式起重机进行计算对比,分析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并据此对锚定支架进行改进。结果表明,锚定载荷的不平均性得到了改善,提升了锚定的安全性,可为其他类型港口起重机的锚定支架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造船门式起重机由各类金属结构件焊接而成,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因疲劳出现开焊、开裂甚至断裂等现象。为了准确的对起重机疲劳寿命进行预测,验证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可行度,并为后续疲劳分析提供合理的计算模型,以440 t级的造船门式起重机为研究对象,对起重机钢结构进行载荷试验,通过现场应力测试获取主梁、刚腿处的应力,并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验证,证明该有限元模型的合理性,可为进一步的疲劳计算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江苏船舶》2000,17(3):23-26
介绍我公司自行设计制造的 30 0t× 112m× 70m大型造船门式起重机的主要特点 ,材料选用、主结构形式、起升机构及大车运行机构的控制方式。概述了有限元法在 30 0t大型门式起重机结构计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1项目背景大型门式起重机已经成为船体分段制造中的平台翻身、总组、船坞内定位与资源配置的大型关键设备。依据造船行业的特点,针对船舶分段作业的大小来配置吊车型号与规格,目前较大的吨位有300t、400t、600t、900t、1000t、1200t等。为了适应工程机械行业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门式起重机正在向大跨度、大吨位、高速度方向发展。图1为大连船舶重工集团600t门式起重机。  相似文献   

8.
基于某工程项目对门式起重机整体远洋运输进行研究,模拟建立门式起重机及运输辅助塔架有限元模型,对船舶分别在迎浪、横浪以及斜浪状态下的门式起重机以及运输船结构强进行有限元分析,并参照相关规范规定的应力衡准对门式起重机及运输船甲板强度进行校核,验证了门式起重机整体远洋运输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平台供应船(PSV)上加装门式起重机的工程需求,分析门式起重机在PSV船上的应用前景、PSV甲板布置特点、门式起重机的特点、PSV船加装门式起重机的布置和设计要点,使门式起重机在PSV船上的应用取得船级社认可,经过实船试验和验证,完全符合船检各项要求.  相似文献   

10.
归纳常见重大件陆-水中转装卸工艺方案,在已有桥墩式工艺方案基础上,提出固定式门式起重机工艺方案,并详细介绍配置的固定式门式起重机关键技术。将固定式门式起重机工艺方案应用于某重大件码头工程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郑渊 《港口科技》2014,(8):18-20
通过开发设计集装箱岸桥实训平台,在整体结构和工况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将实际的集装箱岸桥按比例缩小模型化,电气控制系统采用西门子S7-315 PLC、MM440变频器以及西门子PROFIBUS-DP现场总线,联动台上的操作装置与实际集装箱岸桥基本一致.该实训平台能够较好地提高港口机电类专业学生操作维修以及安装调试集装箱岸桥的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12.
常瑞增 《港工技术》2012,49(2):49-52
随着变频技术的发展,在桅杆式起重机和固定式全回转起重机的异步电动机上越来越多地采用矢量控制的闭环调频技术,采用该技术的电动机可保证起重机装卸大件时的平稳运行,减少对大件设备和起重机的冲击。根据工程实例,重点介绍起重机的电气拖动方案、电动机计算电流和尖峰电流的确定方法,以及如何合理配置箱式变电站等主要技术问题,可供相关码头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雷  李含苹 《船舶》2010,21(1):34-38
介绍了超大型起重船的发展需求及压载调载系统的作用,对2×8 000 t大型起重船的压载舱布置及调载方案进行了简要介绍,对压载泵进行了选型,对压载管系、遥控阀门、液位测量等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校核。结果表明该方案满足船舶各种作业需求。  相似文献   

14.
以2500t单臂架起重船的建造为例,分析了大型起重船的建造技术、难点及解决措施,为今后类似起重船的建造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保障海洋平台基座吊机的作业安全,文章通过3D区域限制防碰撞技术实现了吊机防碰撞系统的方案设计,并成功应用于渤海油田.经现场应用验证,该系统能够有效提高海洋平台基座吊机的操作安全性,降低因操作人员误判操作带来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港口装卸机械趋向大型化发展。大型起重机械选用低压660V供电,可有效节省配电电缆的投资,与10kV高压供电相比也可降低安全防护和维护管理的难度,是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随着航运业发展,追求效率的今天,船舶起重机越来越广泛的用于船与船、船与岸之间的货物装卸,成为深远海工程作业不可或缺的装备之一。由于船舶受到风、浪、流、涌等海洋环境载荷的影响,起重机的吊重会出现较大的摇晃,进而影响起重机的作业效率和安全性,严重时还将会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造成生命财产损失。因此,针对起重机吊重摇摆的抑制问题,设计一种船舶起重机减摇系统,减小起重机作业过程中吊重产生的摆动,对提升起重机的作业效率及安全性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带折叠减摇臂式船用减摇起重机装置提出了三种控制方案,并通过实验验证其综合减摇效果达到60%以上,充分验证了控制方案的正确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铰点是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卸船机等大型岸边起重机的关键结构,铰点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起重机运行的平稳性.本文着重分析和说明ZPMC岸边集装箱起重机上所采用的几种铰点的特点和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19.
Dual cycling is an operation technique whereby quay cranes perform loading and unloading operations simultaneously in the same ship bay. In this article, a mixed-integer programming model for quay crane dual-cycling scheduling is developed. The model considers the stowage plan of outbound containers and the operation sequence of quay cranes. To solve the model, a heuristic method, called bi-level genetic algorithm, is designed. Meanwhile, a simulation optimization method integrating the intelligent decision mechanism of th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and evaluation function of simulation model is proposed. Numerical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dual cycling can reduce the operation time of quay cranes compared to the method of scheduling loading and unloading separately. Moreover, the model and algorithms developed in this article can tackle quay crane dual-cycling problem efficiently.  相似文献   

20.
岸桥创新设计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既有型式岸桥存在的技术瓶颈,分析了应对集装箱船舶大型化和更高生产率要求的技术创新方向,提出了“岸边集装箱联合装卸船机”的概念及推进岸桥实质创新组织形式的框架构想。认为现存技术难题可以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方案加以解决,有实质性创新的集装箱装卸设备研制会取得成功,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创新的紧迫性与创新人才的发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