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区高速公路隧道进出洞口大部分位于地质条件复杂、地理位置险峻地带,施工过程中为确保安全,设计安全风险系数较高,设计一般为双向掘进,洞内出洞,施工过程一般比较谨慎保守。通过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分析,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依靠超前小导管对围岩进行超前支护,将施工方案由双向掘进洞内出洞优化为单向出洞。该文以文马高速公路土司城隧道出洞施工为依托,采用超前小导管代替大管棚超前支护,对独头掘进隧道"晚出洞"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在隧道进洞施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四川省广元至巴中高速公路孟家山隧道工程为例,探索了隧道浅埋洞口段的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进洞施工工艺、流程和施工方法;并通过与原设计大管棚超前支护进洞方案的比较,说明了该方法节约工程投资、简化洞口施工工艺和施工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广乐高速公路的龙归隧道左线位于凹形沟谷地段及断层破碎带上,开挖支护风险大。为保证隧道的施工安全,采用了超前地质预报、增设双排超前小导管、掌子面超前注浆、增加临时横撑等关键施工技术,保证了工程质量、安全和工期。  相似文献   

4.
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软弱围岩地层,为了避免出现开挖失稳的情况,一般会使用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技术进行注浆加固。以三阳隧道为例,从施工准备、小导管设计、注浆施工、注浆异常处理等几个方面对双层小导管超前支护施工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砂卵石地层超浅埋小净距暗挖群洞施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胜  陈浩 《隧道建设》2015,35(9):907-913
成都地铁4号线清江路口站北侧附属大部分位于新近建成的成温射线立体交通系统投影下,原设计明挖方案无法实施,采取通道及风道合建暗挖结构方案。暗挖小净距群洞方案存在浅埋、大断面、群洞效应、环境复杂、工期紧张等特点。为了减少群洞效应影响,采取管棚联合导管超前支护、超前加固+径向注浆改良周围地层、分块分部错进、二次衬砌保留部分临时支护钢架等措施,结合相应附属明挖基坑,实现多工序平行交叉作业。通过上述措施,实现了快速安全施工,并且对主道交通无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石峡隧道穿越F7断层及其次生断层影响带、实现快速施工满足通车工期要求的目的,通过数值计算、现场监测等手段,对超前支护、初期支护、锁脚锚杆措施进行了优化,优化措施在工程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 自进式管棚集钻进、注浆、支护于一体,增强了围岩的稳定性并大幅提高了超前支护施作效率;管棚保护下的两台阶快速开挖方法可实现初期支护的早封闭、少扰动,大幅提高了施工进度;不同角度、长度锁脚锚杆对拱顶沉降、周边收敛的影响规律,应结合围岩与衬砌变形规律选取合理的设计参数;管棚保护下的两台阶快速开挖方法及R51锁脚锚杆有效控制了围岩稳定和初期支护变形。  相似文献   

7.
陈冰峰 《隧道建设》2004,24(4):45-48
应用双层小导管对地质条件较差的围岩进行超前预支护,使围岩相互连接成整体而相对稳定,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及地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超前地质预报有助于提前了解掌子面前方围岩结构变化及可能的地质灾害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施工对策,修正施工方案以避免险情发生。鹰嘴岩隧道右线借鉴岩溶超前预报结果,采取小导管超前支护,I18工字钢架加强支护,清除岩溶洞穴内充填物,对溶腔进行回填处理,并预留排水通道的方法,以消除隐患。  相似文献   

9.
复杂地形条件下山岭隧道单口出洞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英伟 《中南公路工程》2011,(3):115-118,124
受复杂地形条件限制,隧道单口出洞采取传统超前小导洞法出洞方案时,常会出现施工空间不足、交通不便、工效低等问题。以吉怀高速公路羊和岩2号隧道工程为实例,通过对三台阶法和传统超前小导洞法出洞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三台阶法和传统超前小导洞法出洞时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和变形规律。工程实践表明采取三台阶法出洞技术保证了隧道围岩和出口边仰坡的稳定性,有效解决了复杂地形条件下出洞的技术难题。该工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类比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受复杂地形条件限制,隧道单口出洞采取传统超前小导洞法出洞方案时,常会出现施工空间不足、交通不便、工效低等问题.以吉怀高速公路羊和岩2号隧道工程为实例,通过对三台阶法和传统超前小导洞法出洞进行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三台阶法和传统超前小导洞法出洞时支护结构的受力特征和变形规律.工程实践表明采取三台阶法出洞技术保证了隧道围岩和出口边仰坡的稳定性,有效解决了复杂地形条件下出洞的技术难题.该工法可为类似工程提供类比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