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一种简单可行的喷孔式变涡流控制系统──JVSCS(Jet-portVariableSwirlControlSystem)。使用本系统可使涡流比变化50%,且不降低充气效率。在汽油机直接喷射分层燃烧系统中使用本装置,解决了该系统高速不稳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18.涡流控制阀控制系统的检测 该系统在每个汽缸的进气道内装有一个涡流控制阀。涡流控制阀的开启和关闭受涡流控制电磁阀控制。而涡流控制电磁阀由ECM控制。 涡流控制电磁阀的位置如图34所示。当ECM发出一个ON搭铁信号时,电  相似文献   

3.
基于TMS320F240 DSP开发的进气涡流控制系统,通过对节气门开启角度的自动控制并与切向气道或螺旋气道配合使用来组织有效的进气涡流,同时对进气涡流的强度进行自动控制,有效地改善了发动机的燃烧,从而优化了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等性能指标。系统对节气门开启角度的控制精度较高,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4.
3.通过大幅度降低进气门升程控制涡流比 本田公司VTEC-E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可变进气门电子控制系统,用于4气门稀薄燃烧汽油机,有一个主进气门和一个副进气门,见图5。主进气门的升程为8mm,不可变。副进气门可有两种气门升程:发动机低工况时,副进气门升程只有0.65mm,通过气门和气门座之  相似文献   

5.
为1台2.0L的4气门柴油机设计了可变涡流进气系统,利用三维CFD软件AVL-Fire分别对柴油机的3种气道型式的气体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了不同型式进气道的流通特性和涡流特性。提出了两种涡流控制阀方案,在切向和螺旋进气道分别设置旋转阀片进行调节,可以改变涡流比,并经比较研究选出了较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螺旋进气道在大气门升程下的流通能力优于切向进气道,但小气门升程下切向进气道流通能力较好,且产生涡流能力较强;双进气道由于气流的干涉会导致进气能量的损失,但涡流扭矩有所增加;涡流控制阀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进气涡流比,且设置在螺旋气道侧的方案具有更好的变涡流效果,能够保证较好的流通性和较大的涡流比变化范围,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对流通性和涡流强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叙述客车上常用的几种电子控制系统,如巡航控制、电涡流缓速器、全球定位系统的性能特点及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基于PC/104总线系统开发设计电涡流测功机数字控制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硬件总体结构设计以及采用面向对象软件设计方法的实时多任务软件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8.
位移信号传感器作为磁悬浮轴承系统的一个反馈回路,用来检测转子的位移信号,并将该信号传送给控制器,作为控制器进行控制和调节的参考信号,位移传感器工作性能的好坏将决定着整个控制系统能否正常工作。当前应用于磁轴承位移测量的主要有电涡流传感器,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等几种非接触测量传感器。本文将对电涡流传感器的应用情况及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电涡流缓速器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电涡流缓速器对驱动桥的利弊,说明了电涡流缓速器在驱动桥上的安装方法,总结了安装电涡流缓速器对驱动桥的总体要求。  相似文献   

10.
英国泼金斯发动机公司(Firma Perkins Engines Ltd,Peterborough)与英国牛津原子能研究所(AERE Harwell)合作,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测量了发动机气缸内的涡流速度。测量结果表明,直到压缩行程终点,基本形成刚体性涡流(K(?)rperwirbel),涡流中心随曲轴转角而变。在压缩行程时,随着活塞向上死点运动,紊流度逐渐变小。文中还将测量值与相应的稳定流动计算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吴志军  黄震 《汽车工程》2000,22(5):358-360
本文在稳流模拟试验台上,利用三种涡流计测量了不同横截面高度的缸内涡流,分析了涡流计型式及测速位置对缸内涡流转速测量结果的影响,阐述了缸内速度分布对涡流测量影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根据直接测量气缸充量的角动量以确定内燃机中涡流的一种新方法。规定了相应的涡流参数,并且论述了它与常规涡流参数的关系。 发动机试验证明:涡流参数是控制直接喷射式柴油机燃烧的气流特性。用带有活动进气道的气缸盖和带有两个涡流进气道的气缸盖作为例证论述了对燃烧系统涡流的最佳调整。本文说明了这种新方法在理论上和实用上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车用电涡流缓速器性能要求的基础上,研究车用电涡流缓速器试验方法,进而研制车用电涡流缓速器性能试验台,介绍了车用电涡流缓速器试验台的结构、测试项目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谦  吴志新 《汽车工程》1998,20(6):367-373
本文介绍了采用二维氩离子LDA(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对柴油机涡流室内空气运动特性的最新测试结果。测量结果表明:涡流室内气体平均速度及紊流强度仅为发动机曲轴转角的函数,在上止点附近随发动机转速升高,最大值出现时刻相对曲轴转角位置基本保持不变。这一点区别于使用HWA(热线风速仪)对涡流室的测量。吊钟型涡流室内的空气涡流以刚体涡流为主。本文描述了吊钟型涡流运动中涡核的运动轨迹,提出了进一步改进涡流燃烧系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汽车辅助制动系统电涡流缓速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电涡流缓速器的几种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变压差试验方法,在稳流气道试验台上,测量涡流动量矩、气门升程、气道压差、温度及流量等参数,上述各参数可用相应的传感器及放大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A/D转换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得出流量系数、涡流比等参数,改变了以往的手工记录和传统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变充注量水涡流测功器的扭矩吸收和能量消散过程。提出了开环控制下测功器出现的扭矩─转速的负特性现象。为确保工作点的稳定,应采用闭环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18.
465汽油机进气道流动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稳流气道试验台上,研究了465汽油机的缸内气流运动。利用Ricardo评价方法评价了该汽油机的流动性能、涡流和滚流能力。改变进气压差的测量结果表明,在保证充分的湍流条件下,可以采用变压差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465汽油机的涡流较弱,滚流较强。较强的滚流有助于增大压缩末期的湍流强度,实现稀薄燃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电涡流缓速器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针对电涡流缓速器控制器遇到的普遍性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基于CAN的ABS(Anti-Lock Braking 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ASR(Anti-Slide Retractor,驱动防滑控制)和ECB(Eddy Current Brake,电涡流缓速器)集中控制系统CAN总线接口的基础上,实现了基于CAN的ABS、ASR和ECB集中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