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旅游交通可达性分析能够为区域旅游交通规划提供理论依据,而高速铁路的开通将直接改变区域旅游交通可达性格局.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作为节点城市旅游交通可达性的评价指标,利用Arc GIS可视化平台分析旅游交通可达性空间格局,获取高铁开通前后云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公路、铁路、航空和高铁的权重进行灵敏度分析,辨识出旅游交通可达性对各种交通方式权重的敏感度.结果表明:高铁途经的各城市客源地到达云南的旅游交通可达性水平均有大幅提升,旅游交通可达性的时空收敛效应显著,省外城市到达昆明的旅游交通可达性对铁路权重的敏感度较大;高铁开通之后,云南省旅游交通可达性格局总体呈现以昆明为中心向外围区域递减的"核心—外围"模式;高铁开通前后,云南省内旅游交通可达性的变化幅度较小,地区间的总体差异也不断缩小,省内高铁途经城市的旅游交通可达性对高铁权重的敏感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效率和公平角度出发,探讨了高铁开通对成渝城市群的影响.首先以平均旅行时间、加权平均时间为投入指标,以日可达性、经济潜力为产出指标,从不同侧面分析成渝城市群的可达性水平;再者利用DEA模型构建综合可达性指标,分析高铁开通对成渝城市群可达性效率的影响;最后在综合可达性指标的基础上,测算了变异系数、斯皮尔曼系数,以反映高铁开通对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公平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后成渝城市群可达性水平大幅上升,重庆市境内城市的经济吸引能力明显提升,四川省境内城市拥有了更多发展机会及更大经济效益;重庆市境内城市的可达性效率明显优于四川省境内城市,成渝城市群可达性效率空间格局呈现出"核心-外围"分布趋势,重庆市主城区、成都市两大增长极腹地范围扩大,两大经济圈内部及之间的联系加强;高铁开通引起了"廊道效应"和"空间极化效应",加剧了站点与非站点城市间、两大经济圈内部及之间发展的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匹配2006—2019年浙江省除舟山市外10个地级市城市数据、铁路数据,探究高铁开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以及铁路列车频次的增多,大幅提升了浙江省各城市真实可达性;高铁开通整体上扩大了浙江省各地级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铁路列车频次变化引起的城市可达性变化在其中起中介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存在高铁服务区县数的异质性;高铁的影响存在提前效应,从高铁开始建设的时间算起,高铁将会缩小区域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4.
在高铁开通后虹吸效应的演变作用机理分析基础上,通过引力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运用"有无对比法"测算江西省11个地级市与邻省主要城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及虹吸效应强度,再将可达性与其进行空间计量分析。研究表明:高铁压缩了城市时空距离,加强了江西与邻省主要城市尤其是上海、长沙和武汉的空间相互作用;高铁使得虹吸效应作用强度的空间分布发生明显变化;高铁开通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城市产生正向虹吸效应从而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城市则会产生相反的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5.
区域的可达性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兰新高铁的开通为西北地区打开了快捷便利的客运通道,推进了西部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列举和对比几种可达性的测量方法和指标,将高速铁路沿线城市在时间优势下进行可达性影响评价。投入指标为平均旅行时间、加权平均时间,产出指标为日可达性和经济潜力,为了使产出最大化,需计算出兰新高铁对沿线站点城市可达性影响的效率值,故运用数据包络模型(DEA模型),对城市的可达性进行综合评价,比较高铁建设前后的城市可达性的变化,并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6.
空铁联运的优势之一在于提高客流起讫点(Origin-Destination,OD)的可达性,为机场所服务的地区提供更多出行机会.考虑"高铁接续航空""航空接续高铁"两类接续服务,引入两类0-1变量表达高铁与航空的接续关系及OD可达关系,提出空铁联运OD可达性约束,描述高铁在空铁换乘枢纽的到发时刻、接续变量和OD可达变量...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高铁开通运营对区域交通运输格局的影响,通过引入通道效用放大因子a,构建高铁运输通道多式分担率改进Logit模型,对旅客出行运输方式的选择进行研究,求解昆明—南宁、昆明—上海、昆明—玉溪3条高铁开通前后多式分担率并进行对比分析,为多式协调发展提供对策。研究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就云南省而言,高铁开通后宜形成"铁路串联,公路扩展,空水外联"运输格局,以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协调配合,向"省内公路为主,跨省铁、空为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能否准确分析卫星城高铁站的公交可达性,是评判公交系统对高铁客流的集散能力,进行线路和站点优化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基于卫星城高铁客流特性,提出了一种由"点"及"面"的公交可达性计算模型,分别从"点"和"面"两个角度对高铁站公交可达性进行计算分析,以求准确定位公交站点和线路不足。最后结合GIS仿真技术在实例中对上述方法进行验证,给出分析方法和结果。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准确定位公交系统局部与整体的不足,并提供系统的优化方向,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市群的城镇布局、发展阶段不同,建设的高速铁路技术标准也各异,因此其带来的可达性变化以及对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异。基于可达性模型和场强模型,分析高速铁路建设对中国不同城市群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群可达性,但其技术标准和设站模式会影响可达性改善的效果;只有高辐射能级的城市才能依托高速铁路提升对外辐射作用,低辐射能级城市在高铁开通前后对外辐射强度的提升并不明显。根据上述结果,在高速铁路网络布局、设站间距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为城市群高速铁路网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铁是区域快速综合交通网的主骨架,作为城市间高效快捷的出行方式,为提升通道客运能力和缓解既有铁路货运压力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高铁对城市可达性、要素市场及空间结构的影响等3方面,综述了国内外高铁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研究的主要成果,归纳总结了共性结论和存在的分歧。通过分析高铁对城市可达性变化的程度和可达性变化在不同区域之间是否平衡,揭示高铁(网络)对城市间出行需求的直接影响。城市可达性的改善进一步重塑生产要素的区域空间分布,加速资本和人口流动,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改善,并对土地和住房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市场各种要素的相互作用给城市宏观经济发展,特别是高铁站区空间重构带来重大机遇。系统评估高铁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能够为管理部门高铁投资决策、规划建设及影响评估等提供参考。最后,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并基于新时代背景展望了有待开展的若干重点研究方向:一是将城市群视作新的利益集合体,研究高铁投资的经济效益、收益分配和高铁开通后对城市群经济发展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影响;二是探究高铁通勤行为对城市资本、人口和土地等要素市场的影响,剖析车站选址和票价变化等影响高铁通勤的关键性因素;三是考虑城市间高铁竞争与合作博弈行为和客货混跑模式对城市经济空间结构影响的新变化;四是运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分析高铁对城市经济微观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自高速铁路(High-speed Rail,HSR,以下简称"高铁")开始运营以来,尽管已历经近50年的发展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拥有17 166 km里程,但是对于高铁需求量的本质仍然所知甚少。诸多信息表明,全球高铁建设项目在期望可达性、经济及环境效益以及对高铁预测需求量相对匮乏的跟踪记录方面存在明显的空白。针对出行方式替代与诱发交通需求的影响,本文旨在填补高铁开通后需求方面的空白,从而助力未来的高铁系统规划研究过程。目前在高铁需求方面没有足够的实证,并且现有实证严重受到线路具体特征影响,尽管存在方法的局限,但是呈现出的实证可促使高铁成为一种性能更优的交通工具。研究表明,在高铁运营后的最初几年,只有10%~20%的需求量是诱发交通需求,其余均来自于出行方式替代。在多数情况下,大部分高铁乘客之前使用传统铁路出行,从航空、小汽车以及长途客车转移至高铁的乘客量比例较低。  相似文献   

12.
为定量评估出行个体从高铁枢纽到达城市各区域的难易水平,从而合理进行公共交通资源的配置优化,选取国内主要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共31个高铁枢纽,基于互联网地图开放数据系统分析高铁枢纽衔接城市交通网络的动静态可达性,包括高铁枢纽与城市区域的公共交通换乘衔接空间特征和换乘可达性静态特征,以及小汽车和公共交通时空可达性动态特征。研究发现,多数枢纽都能通过3次及以下公共交通换乘到达70%以上的城市区域,各等级城市枢纽公共交通换乘衔接空间特征呈现出以轨道交通等大运量公共交通线网为骨干的带状向外扩散形态;高铁枢纽与城市交通网络小汽车时空可达性为外疏内密的分布格局,而公共交通时空可达性表现出明显的条形放射状;高铁枢纽与城市各区域的小汽车衔接动态时空可达性较公共交通更好,但随着出行时长的增加,两者可达性差异逐步减小。  相似文献   

13.
正台湾旅游业表示,广深港高铁开通后,将成为台商和台湾游客前往大陆最常搭乘的大陆高铁之一。兰新等6条高铁则是目前台湾游客到大陆旅游最常搭乘的旅游高铁。大陆四通八达的高铁列车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的身影,对自由行旅客来说,高铁会越来越方便。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交通网络的可达性和公平性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城市群范围内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差异,更具针对性地制定规划和功能提升策略。利用实时路径规划数据,获取公路及公路衔接高铁两出行场景下的出行成本,运用Arcgis工具分析城市群内交通网络可达性;提出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双指标公平性测度思路,对比分析其可达性差异特征;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城市群范围内高铁网络的可达性水平整体高于公路网络,但存在部分地区(无高铁站点)高铁出行可达性低于公路网络出行;公路网络可达性呈现出由核心城市逐级递减的格局,高铁网络呈现出沿线路廊道向两侧递减的格局;出行时间可达性数量分布具有一定的正态特征,而空间可达性分布则显示出指数分布特征;两出行场景下的可达性分布均表现为不公平,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可达性分布不公平性更强;高铁网络加剧了城市间的时间可达性差异,但缩小了城市间的经济潜力差距。  相似文献   

15.
正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仪式9月22日在香港西九龙站举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开通仪式上表示,高铁香港段的开通标志着香港正式加入国家高铁网络,步入"高铁新时代"。当天上午10时,开通仪式在西九龙站地下一层售票大堂开始。全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城际高速铁路的特点和功能,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分析发展城际铁路的意义。并结合已开通的城际铁路——哈大城际铁路,分析了哈大高铁对东北产业结构优化影响。得出结论,哈大高铁的开通将加速东北地区一体化进程,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交通网络一体、旅游一体化和提高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最后对城际高速铁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李佩叶  葛幼松 《城市交通》2022,20(1):59-66,82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构建高铁站周边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主要对两个维度进行评价.节点价值维度反映车站区域的可达性;场所价值维度反映高铁站周边区域的开发进度与发展情况.同时加入表征高铁车站与其周边区域联系程度的指标,并对京沪高铁沿线高铁站周边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内部交通联系便捷度、企业集聚程度与所在城市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可达性的概念,确定了城际高铁站点服务可达性定义.列举总结了可达性的描述方法,对可达性的定量描述进行比选,列出了针对城际高铁网的站点服务可达性的计算式.以京石高铁为例,测算并分析不同列车开行方案对涿州东站与北京西站站点服务可达性的影响,得出三点结论:提高列车开行频率可提高站点服务可达性;停站次数相同的开行方案,停大站可提高站点服务可达性;采用多个大站停站与大站带小站的列车停站方案,站点服务可达性较好.为服务可达性指标引入传统列车开行方案编制之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8-2018年中国上市公司服务业企业出口数据,使用多时点DID方法研究高铁开通对当地服务业企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抑制了服务业企业的出口规模,但也降低了国内服务品市场分割程度。(2)从城市层面企业出口所受影响异质性分析来看,一线、新一线城市服务业企业出口受到的影响最大。从企业层面出口所受影响异质性分析来看,中小规模企业更易受到高铁开通的影响;且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高铁开通的影响更加敏感。为此,一方面应当继续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更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条件可以进一步促进国内市场整合程度并增强服务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强化高铁网络式建设运营,在高铁建设运营过程中加强小规模城市、企业间的空间联系,让高铁发挥的作用下沉到更深层的区域。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京津城际高铁、京沪高铁等线路的开通,我国高速铁路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铁开通给旅客出行节省了时间,同时也伴随着票价高、入座率低、换乘不便等问题高铁营销策略亟待完善。法、德高铁有30多年的营销经验,对于正处在高铁发展上升期的中国,学习借鉴两国先进的营销策略和方法显得很有必要。一、法德高速铁路的营销策略1.法国法国国营铁路公司(SNC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