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自制磷酸钙骨水泥人工骨的生物安全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评价自制磷酸钙骨水泥人工骨 (CPC)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将CPC人工骨制成生理盐水浸提液 ,培养L 92 9细胞 ,观察浸提液对L 92 9细胞生长和相对增殖度的影响 ,评价CPC人工骨对细胞的潜在毒性作用 ;将CPC人工骨制成一定大小和形状植入新西兰兔股部肌肉 ,观察植入后不同时期试样周围组织反应程度 ,评价CPC对组织的刺激性和相容性。结果 CPC对L 92 9靶细胞未见毒性作用 ;植入后对周围组织、肌肉无刺激反应。结论 CPC人工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成骨诱导后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与β-磷酸三钙(TCP)构成的人工植骨材料修复兔颅骨缺损的作用。方法在无菌条件下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人UCB-MSCs;取传3代细胞应用条件培养基进行成骨诱导2周后,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检测碱性磷酸酶(AKP)、骨钙素(OCN)和钙离子的含量;成骨诱导后UCB-MSCs与β-TCP复合培养后形成人工植骨材料,用扫描电镜观察成骨诱导后的UCB-MSCs在β-TCP表面的生长状况;按人工植骨材料的形状制作兔颅骨全层缺损模型,术后4周行颅骨X线摄片,分析人工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结果采用Percoll(1.073 g/mL)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培养得到的UCB-MSCs大小较为均匀、梭形或星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成骨诱导前后细胞的生长曲线测定无明显变化;UCB-MSCs内AKP、培养基中的OCN含量和细胞内钙离子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1);成骨诱导的细胞在β-TCP表面生长良好,在细胞周围有白色的钙盐沉积。人工植骨材料植入骨缺损4周后,发现复合材料与颅骨缺损中间大部分被高密度影所充填。结论成骨诱导后的UCB-MSCs呈现成骨细胞特性,在β-TCP表面生长状态良好;与β-TCP构成人工植骨材料具有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用复合人工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 建立双侧股骨头内骨缺损模型 ,并分为 4组 :bBMP 胶原 珊瑚复合人工骨组 (5侧 )、肌骨瓣组 (5侧 )、单纯珊瑚组 (4侧 )、对照组 (1 4侧 ,为以上各组的对侧 )。造模及植入后定时行X线、核素骨显像、MRI及CT检查。结果 ①核素骨显像示 :6周及 1 2周 ,Ⅰ组股骨头核素摄取量静态相头 /干比升高 ,但血流相及血池相不升高。②MRI:1 0周示Ⅰ组骨缺损内多量新生骨形成 ,Ⅳ组骨缺损内囊腔中为脂肪性信号 ,周围为低信号的硬化带。③拍片及CT示 :1 4~ 1 6周 ,Ⅰ组骨缺损大多完全闭合 ,珊瑚已吸收 ,其余各组骨缺损部分残留 ,Ⅳ组骨缺损囊壁硬化带形成。结论 该复合人工骨有较强的传导成骨及诱导成骨作用 ,是修复股骨头骨缺损的良好移植材料 ,但它不能改善缺血坏死股骨头的血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HA-bBMP仿生骨作为替代骨对有限接触式钛网管固定下兔股骨干缺损模型的修复作用。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组,实验组:MHA-bBMP仿生骨+钛网管;对照组:自体髂骨移植+钛网管。于股骨干中段截除10 mm,建立兔股骨干缺损模型,将MHA-bBMP仿生骨/自体髂骨植入骨缺损处加有限接触式钛网管固定修复骨缺损。观察兔一般情况,检测血碱性磷酸酶,进行X线片、病理组织、电镜等观察。结果钛网管组织相容性好,固定稳定有效,两组均修复了骨缺损。两组血碱性磷酸酶、X线片表现、病理组织、电镜检查的数据经统计分析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有限接触式钛网管对植入物和骨缺损断端起到可靠的固定作用;MHA-bBMP仿生骨与自体髂骨植入相比较,诱导成骨活性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经皮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复合可溶性载体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是否能促进股骨头骨缺损的修复 ,探讨治疗股骨头骨缺损的新方法。方法 将 2 0只成年兔犬股骨头部制成骨缺损模型 ,实验分四组 ,注射BMP与PVP复合组 ,单纯注射BMP组 ,自然修复组和正常组。通过X线片、组织病理学、碱性磷酸酶、新生骨钙磷含量测定和生物力学等手段检测其成骨性能。结果 注射BMP PVP组术后 1 2周全部发生骨性愈合 ,而单纯注射BMP及自然修复组无 1例发生骨性愈合。结论 经皮注射BMP PVP复合物具有促进骨修复的作用 ,有可能成为治疗骨缺损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应用牵引成骨技术矫治硬腭骨缺损畸形的腭裂动物模型。方法1-1.5岁健康家犬8只为实验对象(6只为实验组,2只为实验对照组)。以外科手术在硬腭部模仿临床腭裂形成骨缺损裂隙,实验组同时放置牵引装置,并形成骨运送盘,8周后观察裂隙关闭情况及软、硬组织形态,了解模型建立后牵引成骨的可行性。结果实验组犬经安置牵引装置后可关闭硬腭处骨裂隙,牵引装置固定稳固,X线显示骨运送盘可牵移,骨缺损区裂隙闭合,全身状况良好。对照组犬8周后,腭裂隙仍存在,大小形状与手术时无差别。结论通过手术方式建立的腭裂动物模型,可用于牵引成骨技术矫治腭裂骨缺损,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髓腔内恒定低压直流电刺激修复家兔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髄腔内恒定低压直流电刺激对家兔桡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去抗原牛松质骨(DBX)植入家兔桡骨节段性骨/骨膜缺损模型中,随机分为两组:A组(实验组):给予骨缺损区髄腔内恒定低压直流电持续刺激;B组(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2、5、9周取材,测定血清钙离子浓度和碱性磷酸酶(ALP)含量,行X线拍片、组织形态学及电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同术前和对照组相比:血清钙离子浓度及ALP含量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成骨细胞及微血管增生活跃; 9 周新生骨桥接缺损,有骨改建进行;骨超微结构基本正常。结论 髄腔内恒定低压直流电刺激能明显促进骨缺损愈合与修复,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瘤细胞经植入兔骨建立NOD/SCID小鼠多发性骨髓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取出新西兰白兔股骨与胫骨,清除肌肉、骨膜及软骨组织,沿中间轻柔截断;准备4~6周体质量约25~30g的NOD/SCID小鼠,腹腔注射麻醉,将兔骨植入小鼠后背部,4周后检测兔骨植入成活情况。将分选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CD38+/CD45-的浆细胞5×106经过免疫荧光标记后,由远侧端缓缓注入植入兔骨内。每周观察成瘤情况,采用living-Imaging方法检测小鼠体内浆细胞的生长情况,病理检测肿块性质。结果兔骨植入后4周成活,将分选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骨髓瘤细胞注入兔骨后,2周可见NOD/SCID小鼠荷瘤,8周后肿瘤体积大小约100mm3。living-Imaging方法检测结果显示,在注射后2周可见兔骨局部有浆细胞浓聚,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至注射后8周局部浆细胞浓聚现象更加明显(2.4×104 vs.1.5×105,P<0.05)。肿块病理活检可见大量浆细胞浸润,植入兔骨结构破坏,破骨细胞增多。结论 NOD/SCID小鼠兔骨植入可有效支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浆细胞局部注射,并建立NOD/SCID小鼠骨髓瘤模型,为骨髓瘤相关体内实验及临床药物筛选提供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注射型纤维蛋白胶(FG)、注射型磷酸钙骨水泥(CPC)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利用新西兰白兔(n=50)双侧趾长伸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其中一侧骨隧道与移植肌腱之间的间隙注入复合性材料作为实验组,包括FG-bBMP组(n=25)及CPC-bBMP组(n=25),另一侧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2、6、12周取材,进行Micro-CT扫描、组织学染色及生物力学检测观察腱-骨之间的愈合状况.结果 影像学结果显示,术后6周,FG-bBMP组骨密度BMD值高于CPC-bBMP组,但术后12周时,CPC-bBMP组腱-骨间BMD值最高.组织学结果显示,术后2周,FG-bBMP组腱-骨间较CPC-bBMP组可见更多的软骨细胞及新生骨;术后6周,FG-bBMP组腱-骨间软骨细胞已逐渐钙化成骨,而CPC-bBMP组腱-骨界面则呈现新生骨组织向肌腱方向长入;术后12周,CPC-bBMP组腱-骨间隙被更多的新生骨和新生软骨填充,而FG-bBMP组新生骨已明显成熟.对照组术后腱-骨间一直被纤维样结缔组织连接.生物力学结果同样证实,FG-bBMP组和CPC-bBMP组的最大牵拉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FG-bBMP和CPC-bBMP复合物均能促进腱-骨间的愈合,但FG-bBMP组腱-骨间新生骨生成具有爆发效应,而CPC-bBMP组腱-骨间新生骨生成则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观察骨基质明胶 (bonematrixgelatin ,BMG)复合软骨细胞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BMG复合软骨细胞体外培养 ,并将培养复合物植入同种异体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 ,术后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BMG复合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后能形成软骨组织 ,此“工程软骨”植入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能继续生长发育。结论 BMG复合软骨细胞体外培养及体内移植均能形成软骨组织 ,有可能修复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1.
骨组织属缓慢再生组织,如何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如何提高骨修复障碍如骨缺损、骨不连、骨坏死的治愈率,一直是骨科临床研究的热点,也是临床治疗中的难题之一。在隔膜技术引导骨组织再生和负压技术促进软组织再生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负压技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及负压对兔颅骨缺损的修复的研究,提出膜性负压技术诱导骨组织再生的新理论。本文就此新理念的提出的背景、机制、应用前景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软骨修复组织中蛋白聚糖相关代谢指标,初步探讨在软骨修复过程中基质蛋白聚糖的代谢变化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和蛋白聚糖酶(aggrcanases)的作用.方法 松质骨骨基质明胶(bone matrix gelatin, BMG)复合同种异体软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体内植入修复兔膝关节骨软骨缺损.术后6个月取材检测蛋白聚糖合成表位3-B-3(-)、MMPs、MMPs裂解表位BC-4 以及aggrcanases裂解表位BC-13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修复组织中,蛋白聚糖合成表位3-B-3(-)表达增加,MMPs及其裂解表位BC-4表达减低,而aggrcanases裂解表位BC-13表达阴性.结论 利用蛋白聚糖合成表位3-B-3(-)、MMPs、BC-4、BC-13的表达情况可以初步了解修复软骨组织中蛋白聚糖的代谢变化,修复软骨组织蛋白聚糖的合成大于分解,MMPs在兔关节修复软骨基质蛋白聚糖的基础代谢和重塑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组织工程活性真皮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用脱细胞真皮(ADM)、胶原海绵膜(SCM)、胶原凝胶构建活性真皮的可行性。方法从幼儿包皮中纯化、扩增成纤维细胞(Fb),将其分别种植于ADM、胶原凝胶、SCM上,观察细胞增殖及支架收缩等情况。结果Fb在ADM上不能成活;在SCM上增殖良好,人工真皮收缩不明显;在胶原凝胶中增殖活跃,但人工真皮收缩明显。结论利用SCM构建的人工真皮,是一种较理想的活性真皮。  相似文献   

14.
Themethodforgradualcallusdistractionofosteogenesis(Do)inenchondralbonehasbeenu-niversallyappliedontheorthopedicclinics.DowasfirstlyusedonfemurlengtheningbyanItal-ian,Codivilla(19O5),onthepatientsofunequiva-lentofstature,whilethetibiawaslengthenedbyAbbotin1927[1i.Becauseoftheseverecomplica-tionsasedema,necrosisofskin,infections,angu-lardeformity,andthedelayedmineralizationofthedistractedbone,themethoddidn'tarousedthein-terestofpeopleuntilearly2Othcentury,195Ost2i.ItwasIlizarov(aRussiansur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