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为了更加科学、全面的反应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项目效益,本文提出包括交通运行状况、交通管理效能、交通安全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四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了保证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引入相关度的概念来量化各项指标与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各组成之间的相关程度。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开展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项目效益评价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道路交通设施舒适度评价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路交通设施的舒适度评价模型从道路交通参与者的心理感受、生理感受入手,针对舒适度这个评价目标.确立二阶评价指标,并使用模糊计算法和层次分析法衡量道路交通设施的舒适化程度。道路交通设施舒适度评价模型为道路交通设施设计人员对道路交通设施现状进行科学的评价提供了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人性化现状和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交通设施在设计与设置时不仅要从保证安全、实行有效规范引导的角度出发,还要充分考虑到交通设施使用的方便性。使交通参与者在使用交通设施时感到方便、快捷、安全.即实现交通管理设施的人性化。本文运用交通工程学原理和交通心理学知识.结合本人实际调查,通过对目前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设置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了下一步对交通设施人性化设计设置的发展,并提出了以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道路交通设施人性化程度进行评估,以检验道路交通设计设置的人性化程度。  相似文献   

4.
合理评价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对城市交通运输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内外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评价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交通的实际情况,从国民经济、交通安全、能源环境、管理效率和技术进步等5个子系统来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了北京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根据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提出了各子系统内部的具体评价指标,并列举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评价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艳辉  张晗  张可  张晨琛 《公路》2011,(10):145-150
在对各类道路安全设施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比较全面、系统地构建了道路安全设施系统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考虑到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效果难以直接表征的特点,基于交通安全设施评价值,综合考虑评价路段的事故数和交通违法数,得出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效果综合评价值.最后,根据综合评价信的效果显著程度确定道...  相似文献   

6.
高铁客站站前路网交通流组成较为复杂,智能交通监控系统成为交通管理和交通执法的重要手段。以高铁观音站为例,对站前骨架路网结构、交通流向、交通流特征及交通管理需求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初期路网建设情况和平面交叉类型总结了站前路网交通监控设施的设计思路,提出了主要前端设施的选型及点位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服务质量基本理论为指导,根据公路行业的特点,研究提出我国公路服务质量的定义和内涵,并从公路主体设施、公路附属设施与路域环境、运营管理活动等3个方面构建系统科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公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公路服务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北京市道路交通管理特点以及总结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应用情况的基础上,对首都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道路交通安全是一个受人、车辆、道路等多因素制约的综合系统。选取了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并根据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确定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现有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的不足,基于物元分析方法和可拓法原理,提出了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并使用该方法对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交通建设和交通量增长速度、城市和道路交通布局、公共交通、交通宏观管理等方面分析了新世纪重庆道路交通面临的挑战,给出了重庆市适应道路可持续发展所应采取的交通对策,包括:控制车辆增长、注重城市交通规划、优化公交布局、加强交通管理科技运用以及改善交通宏观控制与管理等。  相似文献   

11.
城市对外客运枢纽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评价是城市对外客运枢纽规划和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将对外客运枢纽评价分为宏观布局和微观换乘2个层次。针对宏观布局评价,从枢纽需求性、协调性、经济性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并采用基于熵值法和广义效用函数的方法进行评价;而对于微观换乘评价,则从换乘系统设施布局、客流换乘效率和社会效益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并引入集对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宏观布局评价和微观换乘评价实例。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道路交通设施规划及信息管理可行性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将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于交通设施管理工作中,采用AutoCAD Map管理空间数据,关系数据库管理非空间数据系统的数据分两部分进行管理。如何解决道路交通管理中道路各类交通管理设施规划设计及信息管理中的难点,提高交通设施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工作效率、丰富交通设施管理手段,使道路交通设施设计和管理实现科学化、专业化。  相似文献   

13.
基于低交通能源消耗的城市发展策略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和车辆的快速增加,以汽车为主要工具的城市交通消耗的燃油将会随之增加。为节省能源,不仅要改进汽车自身的性能,还应研究城市道路交通条件及设施对汽车燃油消耗影响的规律。以便在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建设与交通管理时不仅要从提高通行能力的角度出发,而且也能从降低交通能耗的角度来考虑。本文分别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方式结构、道路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几个方面论述降低城市交通能源消耗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道路交通系统特征和交通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构建包括道路线形、路基路面、交通安全设施3个1级指标及11个2级指标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指标权重。以模糊理论为基础,建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状况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广东省汕昆高速公路北斗至清潭段为例,对其交通安全现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道路交通管理和绿色交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改善路面交通管理的角度论述控制机动车的排气污染和噪声。通过合理调整交通流、科学设置交通管理设施、限制小型机动车的使用等,使在用机动车对城市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6.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图像传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公路作为经济运输的大动脉,其承担的运输量与我国经济和社会需求同步增长。为了提高高速公路的使用效率和行车安全,高速公路需要有先进的监控系统对其进行管理。随着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高速发展,使得数字录像监控系统设备已经达到了对交通监控系统实际应用的要求,通过对交通管理进行实时、快速的视频监控能够极大的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章根据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提出了如何选择传输介质和压缩技术,以实现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图像传输。  相似文献   

17.
陶莎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3,(9):126-129+137+17-18
当前上海亟需建立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交通治理新路径,以进一步提升交通辐射能力。立足上海城市功能定位,从提升交通设施效率,提高交通服务品质出发,分析了构建上海交通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从服务上海、服务市民、提升智慧管理等多个维度,介绍了多层次可展现、可跟踪、可分析的综合指标体系及应用场景。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对助力上海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决策和提升上海的城市交通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对提升城市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治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道路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本文在研究国外道路交通安全评价方法的基础,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宏观道路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适合我国交通管理特点,筛选了宏观道路安全评价指标,标定了阈值,并对5省市的交通安全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于过程控制模型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系统构造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蒋贵川  易术  陈栋 《公路》2006,(11):113-118
利用信息学与控制相关理论对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进行研究,建立了交通管理的过程控制模型,分析了当前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常规设计方法在机理上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自顶向下的、层次清晰的,支持交通安全设施的系统性设计,使交通安全设施设计的设计结果具有可评价性和可校正性的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流程,并对整个流程的具体构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从公路交通安全养护需求出发,对公路交通安全养护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形成了完整的公路交通安全养护评价体系.基于路基路面、安全设施、管理设施、绿化等4个方面建立了公路交通安全养护评价指标体系,开发了基于视频检测的评价指标数据采集方法和标准,验证了数据采集一致性,建立了公路交通安全养护评价模型,标定出了模型参数,并选取试验路段利用模型计算值和专家主观打分均值的相关性分析,对建立的模型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