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各集装箱办理站产生的集装箱流向其邻近的结点站输送,可能采用不同的运输方案,通过对不同运输方案的作业过程的分析,将整个运输过程产生的箱小时消耗按作业性质分解并分别计算,比较不同方案下的箱小时消耗可知,方案一为消耗最少的运输方案.同时分析各运输方案实施可行性,方案一对区间能力占用较大,方案二较为有利.由此得出结论:方案一可作为集装箱运输发展的方向,在目前的运输组织条件下,方案二是较为有利的运输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多编组站铁路枢纽车流运转效率,首先,在分析枢纽内不同类型车流作业过程的基础上,以枢纽内列车进出站走行、车流改编、列车集结和转场扰动惩罚费用最小化为目标,构建数学模型;其次,根据接入枢纽铁路方向和场站接发列车能力,生成列车-编组站-调车系统初始匹配方案,进而利用转场-解集编能力对匹配方案进行调整与检验;再次,给出列车-编组站-调车系统匹配方案的双层编码方案,并利用嵌入替换-扰动-交叉操作的异步循环更新过程,完成匹配方案的群体寻优;最后,设计仿真试验对所提模型与算法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完成对多编组站的合理分工,5组试验测试分别在369、422、516、641、763 s的计算时间内得到列车-编组站-调车系统匹配方案,在优化分工后的车流组织方案中,转场货车占到解车流比例均能稳定在20%,从而达到减少转场货车数、降低车流组织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双向编组站静态配流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义了配流时间间隔和有效交换配流列车等概念.建立了双向编组站静态配流的双层多目标决策模型,目标函数包括排除与编组去向不符以及接续时间不够的车流形成的总代价、车辆在站总停留时间和交换车数量,用禁忌搜索策略和配流网络相结合的算法求解,算例证明,通过调整到达列车的接人场,可找出有效配流方案,从而实现双向编组站两个解编系统的配流优化,使除摘挂列车外的所有出发列车满轴和正点发车。  相似文献   

4.
编组站是铁路技术作业的基层生产单位,在车流组织中起着关键作用。由于编组站建设或改造投资巨大,因此有必要对其站型选择进行慎重考虑。实际运转作业中,单向系统与双向系统各有优缺点,同时,编组站的布置还要受到很多技术因素的制约,因而,仅仅依靠简单的定性对比分析来确定站型显然是不切实际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定量比对研究,构建站型选择的量化标准。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首先着眼于确定单双向系统选择的技术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定量研究反向改编列车对单向系统及折角车流对双向系统各自的影响,从车流结构角度得出影响选择的技术因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以单向三级三场和双向三级六场为代表,构建能力约束条件下的典型单双向系统的择优比对模型,并通过徐州北编组站进行实例验证,从中看出,从车流结构入手,根据各种车流在编组站所消耗总费用的高低来进行站型选择不仅切实有效,而且经济科学,同时,这也为全面定位编组站的规模和布局提供了一种科学有效的决策手段。  相似文献   

5.
配流方案是阶段计划的关键内容,在作业中将任务交由可用度较高的资源执行,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计划的兑现率.考虑编组站实体资源的空闲度与可信度,给出了资源可用度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成功配流的自编始发列车数量、车辆在站停留时间、编组站整体资源的可用度,建立了基于资源可用度的编组站配流模型,并通过分层优化方法降低求解难度.算例结果表明:考虑资源可用度的编组站配流模型,其解编系统的资源可用度增幅均在5%以上;编组系统资源可用度的改善更加明显,在时间段3~8增幅约为18.9%.  相似文献   

6.
结合成都铁路枢纽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依据当前军事斗争铁路保障准备要求,提出了战时枢纽编组站线路、桥梁、隧道、车站、迂回线等遭到敌人精确制导武器打击破坏时,抢修抢建、迅速恢复通车的设计原则,以指导铁路枢纽保障方案设计,提高工程保障方案实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在海铁联运条件下,海铁集装箱联运对集装箱运输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对铁路集装箱港站布局原则、运作模式、车站布置图形和装卸线进港方式等相关布局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集装箱船舶到港不平衡性及集装箱组成不平衡性,对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及其协调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铁路集装箱运输对于降低综合物流成本,提高国内和国际供应链的效率和效能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我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现状,本文分析了集装箱作业、中心站站内作业以及装卸作业的流程,从提高中心站作业效率的角度出发,根据中心站主要功能区如主箱区、辅助箱区和集卡走行区的特点探讨了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平面配置的箱区设置以及道路布置问题,并在考虑中心站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心站平面布置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为集装箱中心站的建设与改造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方法估算了铁路车站间OD客流,调查分析了铁路乘客对高铁和普铁的选择偏好,确定了高铁开通后普铁线路客运的供需关系与均衡,把普铁线路上的客流转换成相应的旅客列车列数,以此计量客运占用的普铁的通过能力;评估了各普铁路段的总通过能力,基于扣除系数法计算普铁各路段剩余的货运能力,并进一步在普铁线网上根据集装箱进港量确定集装箱班列枢纽站的候选集;将候选枢纽站的班列发车频率作为离散的内生变量,基于现实中的干线公路网络和普铁网络构建枢纽站选址和发班频率优化模型,求解模型,确定集装箱铁路集港服务网络的经济技术指标;以上海港和宁波港及其腹地为案例进行数值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案例的空间范围内的普铁运输线上,日均通过能力最小为79列,最大为137列;基于普铁各路段剩余的货运能力,计算得出各集装箱班列枢纽站的日均发班频率最小为6列,最大为19列;由计算得到的普铁路段上的流量可以看出,铁路运送到上海港和宁波港的日均集装箱量分别为13 677、12 094 TEU,分别占2个港口日均到达总量的25%和33%,相比目前占比5%~7%有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苏州轨道交通2#线盾构与站场的交叉施工方案及苏州火车站至第三人民医院站区间盾构隧道下穿铁路站场的保护方案,并对交叉施工方案和保护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所采用的方案正在沪宁铁路沿线下穿工程中实施。  相似文献   

11.
车站通过能力是铁路能力的一个关键制约点,本文通过降低咽喉长度对车站作业间隔时间的影响,扩大高铁车站通过能力. 分析车站分区的划分原则及方法,研究车站进路关系模型及作业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 以通过列车数量最大化为目标,考虑车站作业间隔时间,不同作业类型列车比例等约束条件,建立基于分区划分的车站通过能力优化模型及算法. 案例分析表明,不同作业类型列车比例及组合方式对能力的影响较大,分区划分车站咽喉区可有效减少列车作业间隔时间,提高车站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12.
针对已开通运营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相继开行诸多集装箱班列的实际,构建了集装箱班列编组方案选优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是在借鉴已有列车编组计划优化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其运输组织的特点,建立了在路网情形下,考虑了包括车站班列中转改编能力储备约束和区段牵引定数限制因素在内的单组班列编组方案选优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将一支集装箱箱流可能需要二次及其以上中转改编问题转变为多次一站中转改编问题来描述.因而,该模型复杂度大为降低,且为线性0-1规划模型,决策变量规模为2n3 - 5n2+3n.因而,该模型可以应用现有较为成熟的线性规划算法进行求解.另外,该文还运用模型实例来说明该模型对实际问题的有效描述.  相似文献   

13.
房新智 《轨道交通》2008,(10):79-81
对正在建设的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研究。构建了成都中心站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并提出了系统在应用后维护管理的建议及系统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旨在为成都中心站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一种参考,使其能够适用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基于拉格朗日的高速铁路车站作业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Job-Shop 调度角度出发,以列车为待加工的“工件”,将车站接车进路、 到发线和发车进路看作“加工机器”,列车在车站的走行与停站看做不同的“作业工序”, 把高速铁路车站作业问题抽象成Job-Shop 车间调度优化,以设备能力、冲突进路、停站时 间为空间和时间约束,以最小化到发线的占用时间为优化目标,建立高速铁路车站作业 优化模型.采用拉格朗日方法松弛原模型的约束条件,建立车站技术作业问题的拉格朗日 对偶松弛问题,设计了高速铁路车站作业优化模型算法.并以高速铁路的某一车站为实例 进行验证,实例表明,该算法可以有效地化解车站作业进路冲突和实现到发线运用时间 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发展的方向。纵观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铁路的快速通道,高速铁路起讫点和经由点都位于既有大城市的铁路枢纽。因此,从枢纽车站、线路、疏解设备以及城市经济、空间格局、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等角度出发,有关高速铁路引入对既有铁路枢纽及枢纽城市的影响的系统分析,可为交通运输发展总体规划及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