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体外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了钢梁、栓钉以及非预应力筋对混凝土变形的约束作用,分析了体外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预应力损失的基本特性,建立了混凝土非自由收缩、徐变变形引起的体外预应力钢箱—混凝土组合梁的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预应力锚索在失稳边坡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预应力锚索施工技术在贵州省玉屏——三穗高速公路失稳高边坡的应用实例,阐述预应力锚索的作用原理、施工特点。  相似文献   

3.
根据《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和美国AASHTO LRFD桥梁设计规范提供的混凝土徐变系数和收缩应变计算公式,运用Midas/Civil软件对比分析了贵州赫章特大桥在不同阶段下预应力损失及其对主梁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按2种规范计算得到的预应力管道摩阻损失基本相同,由锚具变形、弹性压缩和预应力筋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AASHTO LRFD规范计算值略大于JTG D62—2004,然而由于2种规范在混凝土徐变、收缩计算公式上的不同,按照AASHTO LRFD规范计算由混凝土徐变收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和主梁变形较JTG D60—2004大。  相似文献   

4.
邓娟红 《中南公路工程》2012,(4):210-214,220
预应力损失的合理确定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采用后张法的20m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和30m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张拉过程中纵向预应力损失实测,对其摩阻损失和锚固损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金属波纹管的孔道摩阻系数和偏差系数与国内现行的公路桥规(JTGD62—2004)[1]和铁路桥规(TB10002.3—99)[2]规定一致;对于配置曲线(直线)预应力跨径≤30m(50m)的预应力混凝土梁,采用一端张拉比两端张拉更能减小预应力损失;采用PTI《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手册》和现行公路桥规(JTGI)62—2004)给出的锚固损失计算方法进行锚固损失分析,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5.
根据广东省阳茂 (阳江—茂名 )高速公路预应力砼空心板梁先张法施工经验 ,从砼特性、预应力材料、施工工艺及现场操作等方面分析了引起预应力损失的主要原因 ,介绍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唐方清  罗嗣碧  戴万江 《公路》2012,(5):132-136
在借鉴已有桥梁钢—混结合段设计的基础上,针对瓯江大桥钢—预应力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梁式桥,采用PBL剪力板及加预应力束的设计方法,通过参考国内外规范,局部分析及对预应力锚固体的比较,提出基于传递弯矩和剪力的梁式钢—混结合段,采用PBL剪力板与预应力束组合的设计理念,并介绍PBL剪力板的作用原理及强度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以某高速公路特大桥的连续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为试验对象,通过对自密实混凝土—预应力加固混凝土箱梁的极限承载力对比试验,研究自密实混凝土—预应力加固方法对此类结构开裂后的加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小箱梁的极限承载力大幅提高;自密实混凝土与旧混凝土结合紧密,两者变形协调良好.且加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王福生 《公路》1990,(11):8-12,21
一、引言在后张法预应力构件中,管道摩擦系数μ值的确定直接影响构件永存预应力的水平,因而一直为工程界所关心。我国《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3—85)规定:在无试验数据时,μ值按表1采用。  相似文献   

9.
根据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和《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中对预应力梁开裂弯矩的分析,考虑梁体外加荷载引起的预应力细微变化,推导出一种先张法和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弯矩的计算公式。将按该计算公式得到的计算结果与规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公式更能反映梁体的实际受力变化。将试验数据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符合程度良好,计算结果小于试验数据,结构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10.
体外预应力高强混凝土薄壁箱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进行了体外预应力高强混凝土薄壁箱梁从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到承载力极限破坏这一全过程的试验研究,研究了体外预应力损失及应力增量、跨中截面应力—应变分布以及跨中挠度和抗裂性能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体外预应力高强混凝土薄壁箱梁预应力损失实测值与现行规范计算值基本吻合,探讨了其截面受压翼缘有效分布宽度和体外预应力筋应力增量的变化规律,初步揭示了体外预应力高强混凝土薄壁箱梁在混凝土开裂前和受拉非预应力钢筋屈服后混凝土受压翼缘存在不同的剪力滞效应,并提出了相应状态下的受压翼缘有效分布宽度系数。  相似文献   

11.
对一座30m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进行了足尺模型破坏性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其受力过程、裂缝分布、延性性能等进行分析;用5种相关规范对箱梁抗弯极限承载力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变形、裂缝进行验算,以此评估规范中相应计算公式的适用性;最后编制程序对箱梁包括卸载过程在内的全过程受力性能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ACI 318M-05,CEB-FIP MC90规范基本能反映箱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的变形性能;GB 50010—2002,TB 10002.3—2005规范基本能反映预应力混凝土足尺模型箱梁的裂缝特性;预应力筋的配筋率、张拉系数及预应力度对箱梁的延性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浏东 (浏阳—东门 )公路桥梁预应力施工中 ,千斤顶、油表配套校验确定张拉力与压力表之间关系的方法、张拉力与压力表读数的确定、预应力张拉操作要点及变形测定和张拉质量事故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3.
该文结合江肇(江门—肇庆)高速公路西江特大桥施工监控项目,应用ANSYS建立了多个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在最大悬臂工况下,讨论了预应力筋预应力值的大小、腹板厚度对剪力滞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应力值大小、腹板厚度的改变引起顶底板平均正应力显著改变,但是并没有改变纵桥向正应力沿横断面的分布规律,即两者对剪力滞的影响都有限。  相似文献   

14.
针对分别采用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和JTJ 023—8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设计的满堂支架现浇施工连续梁桥进行可靠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靠近边支座1/2跨径范围内截面的可靠指标而言,按JTJ 023—85规范进行计算的结果略大于按JTG D62—2004规范进行计算的结果,其余截面则相反。该结果可为类似桥梁设计和旧桥加固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基于锚索中不同钢绞线应力的不均匀性,探讨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产生原因及对工程的影响。对锚索进行分组反拉法和整体反拉法试验,比较并分析2组试验测得的有效预应力值。分析表明:有效预应力不均匀度使分组反拉法有效预应力值比整体反拉法测得值要大,其将影响锚索预应力的正确判定。另外,对现行JTG/T F50—201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中关于有效预应力合格标准的表述提出新见解。  相似文献   

16.
五河淮河大桥系××公路上的一座重要桥梁,全长1031.26米,主孔为90米预应力混凝土T型刚构,两边岸孔和主桥挂孔均为30米预应力混凝土T型简支梁,设计载重:汽车—15、挂车—80。桥面净空为净—9 2×1.5米人行道。全桥共有预应力简支梁24孔120片。为了验证单片T梁的实际承载能力,检验梁的设计强度、刚度和抗裂性能;收集和统计后张法预应力施工工艺中的一些设计参数,发现设计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我院与安徽省07403工程指挥部合作,于1977年3至6月在五河淮河大桥工地,抽样6片,进行了单片T梁的预施应力阶段和静载试验(加至设计荷载),测定跨中断面的应变和挠度等数据,现将试验结果作一简略报导。  相似文献   

17.
结合湖南常张(常德—张家界)高速公路第九合同段蒋家磅中桥预应力空心板的施工,对后张法预应力张拉的理论伸长值和实际伸长值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影响伸长值计算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我国第一座空间预应力索桥——浙江省杭州湾九龙山通天桥新近落成。该桥成功地解决了在20多米的海底下,对高强度基岩采用人工爆破挖孔的施工技术、空间预应力索桥调索及成桥技术等重大技术难题,其中多项技术为国内首次采用,填补了国内空白。  相似文献   

19.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开裂恶化了箱梁的受力条件,还降低了桥梁混凝土的耐久性,导致箱梁结构安全度严重降低。因此有必要开展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混凝土抗裂计算分析。在介绍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基础上,运用体杆耦合有限元模型模拟预应力钢筋,温度模式分别参照《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和新西兰桥规,开展S249京杭运河特大桥主桥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0#块混凝土应力的精细化仿真分析,分析竖向预应力未损失和全部损失工况下的混凝土抗裂性能,发现在竖向预应力全部损失工况,箱梁0#块箱梁腹板顶部加腋处出现较大的主拉应力,导致该处混凝土开裂。因此,在施工中要确保竖向预应力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预应力桩—锚—板结构已在路堤支挡中大量采用 ,而设计计算理论 ,尚未完全成熟 ,遂介绍对设计算理论的研究与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