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05年3月18日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新体制宣告诞生。改革两年来,铁路运输经营业绩连创新高、运输安全保持基本稳定的事实充分表明:新的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输生产力布局,适应了运输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激发了企业活力和发展潜力,促进了运力资源优化配置,使中国铁路呈现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新体制新布局的实行,扩大了运输能力,提高了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2.
2005年3月18日,全国铁路成功实施了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体制改革。两年来的实践表明,这项改革彻底打破了我国铁路延续50多年的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输生产力布局,适应了铁路运输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激发了企业活力和发展潜力,有力促进了运力资源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3.
按照铁道部的部署和要求,北京铁路局积极推进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并取得运输效率提高、运输生产力发展、运输安全稳定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4.
2005年2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体制改革,全部41个铁路分局被撤销。铁道部这一重要改革举措,在当时不仅在铁路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两年过去了,实践表明,路局直管站段彻底打破了我国铁路延续50多年的运输管理体制和运输生产力布局,适应了铁路运输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激发了企业活力和发展潜力,有力促进了运力  相似文献   

5.
据全国铁路运输工作会议信息透露,今年前4个月,铁路运输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实现63.9万换算吨公里,同比增长8.3%。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深化调整进一步释放了生产力。据了解,在全路两次较大规模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去年微调之后,全路运输生产站段已减至630个,站段规模小、资源被分割、作业效率低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结合第6次大面积提速调图,铁路加强调度专业管理,统一规范了调度所内部设置,全路列调平均管辖里程由222km增加至240km,机调平均管辖机车由148台增加到227台。当前,全路已建成战略装车点240个,取消了零担中转业务,一站直达整零办…  相似文献   

6.
1 生产力布局调整下基层站段物资管理的问题 随着生产力布局调整的不断深化,相应的基层站段物资管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原有的站段撤并整合后,取消了提报物资申请计划的权限,改由向整合后的总段提报物资需求计划,物资供应由总段来完成。而经过撤并的原站段生产任务没有改变,物资需求量也没有变化,物资计划、供应却增加了一个环节。物资需求计划的提报、物资供应的速度减慢,增加了物资储备量,给流动资金的周转、物资储备结构的优化带来困难。②撤并整合后的站段变成了一个或几个车间,原有的物资管理人员归车间管理,而业务由总段管理,  相似文献   

7.
自2005年铁路管理体制改革,撤销铁路分局,随后进行生产力布局调整、站段合并,为铁路运输企业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车务段作为管理的最基层,在新体制下,随着管辖范围的扩大,管理内容的增多,组织机构关系的复杂化,管理上出现了不适应.为了满足新体制的需要,在保证车务段的运输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应努力促进效率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十五”期间,铁路改革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成功实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专业运输公司改革不断深化;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取得重大成果;企业经营管理不断加强;铁路法制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面对“十一五”期间铁路跨越式发展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准确把握铁路改革发展的基本方位,努力在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提高铁路法制建设水平上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要完善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改革和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规范工作程序,改进管理方式,完善配套改革措施;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吸引社会资金直接投资铁路建设,继续推进铁路企业股改上市,规范合资铁路管理,并为改革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深化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基础性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促进经营管理创新;强化铁路依法行政、依法治路的各项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城际铁路以地方为主导建设以后,如何进行运营管理成为建设方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运营生产力设施布局是城际铁路除线路建设外重要的运营管理设施,决定着运力资源配置、运输综合能力和生产组织。结合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线网规划、主要技术标准、运营管理模式,对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自管模式的生产力设施布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初步形成包括运输调度指挥中心、动车运用所与存车场、运用维修中心和实训中心等内容的生产力设施。其对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生产力设施布局的规划及其他城市群城际铁路生产力设施布局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06年铁路各项运输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进入2007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顺利实施,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实现重大突破,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深化发展,运输组织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青藏铁路运营管理经受了重大考验,重点物资运输得到有力保障,客货运输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运输安全保持相对稳定。2007年的后7个月,全路运输系统要建立完善提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运输安全稳定;继续深化内涵扩大再生产,充分发挥新图效应;大力提高客货服务质量,努力塑造铁路新形象;紧紧围绕运输生产力发展,加快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大力提高干部职工素质,适应和谐铁路建设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铁路局直管站段体制下,兰州铁路局货运生产布局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货运集中化、整合货运营业站货运业务和零担货物运输整合的措施,并对优化布局的有利性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2.
铁路局现车管理和货车追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目前铁路计算机生产网络布局、运输生产力布局和车站信息系统建设状况,根据铁路局、运输站段对现在车管理和贷运监控、追踪的需求,介绍系统的设计思路、信息集成和实施方案以及系统的组成和主要功能、技术特点,给出了系统的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13.
结合兰州铁路枢纽相关路网调整,根据枢纽客运布局及相关线路情况,对枢纽内客站站场能力、枢纽线路区间通过能力、跨线客车径路等方面进行检算或检查,得出兰州西站站场规模、枢纽线路区间通过能力均能适应路网调整的需要,但存在既有兰州站客运设施不能满足兰新第二双线2014年年底引入的需要、兰州经中川至张掖铁路无法跨线至宝兰客运专线等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及建议。  相似文献   

14.
孙军先 《铁道建筑》2020,(5):139-144
规划年度(2030年)合肥枢纽将形成衔接9个方向、13条线路的大型放射状枢纽.但随着沿江高速铁路建设的提前,沿江高速铁路与既有沪蓉铁路在枢纽内共通道能力是否满足需求、枢纽的客运系统布局和客运站分工是否合理、引入车站站型方案是否最优是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根据研究年度(近期2035年、远期2045年)的枢纽客运量及车流特点,结合既有沪蓉铁路的功能定位及分工调整,对枢纽内主要客运站和区段能力进行分析,对引入车站站型进行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从契合城市总体规划、运输组织的便捷性、线路平面条件、工程实施难易度、工程建设条件、投资等多方面综合比选,优化了枢纽的客运系统布局和客运站分工,确定了合理的枢纽引入方案.  相似文献   

15.
郝宝延 《中国铁路》2007,(7):19-21,24
随着铁路路局直管站段新体制的实施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站段管辖范围扩大,对施工生产作业现场控制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哈尔滨铁路局工务系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搭建了安全生产指挥控制平台,对施工生产作业现场控制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建立新体制下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实施铁路局直管站段新体制,运输基础管理工作既要提高运输效率与效益,又不能弱化安全管理控制。通过强化责任管理,准确定位铁路局直管与站段自管的职责和权力,摆正安全与效率的关系,规范铁路运输基础管理,建立运输组织质量动态评价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铁路局货运营业站布局及运量情况为基础,阐述铁路货运实施集约化运输的优点,分析集约化运输存在的问题,提出北京铁路局建立货运集约化运输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优化货运营业站布局调整,建立集约化装车基地等实施集约化运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蒙华铁路货车段修能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客货分线后铁路货运能力增强、货车保有量增长的特征,以及铁路货物高效率高质量的运输需求,必然会对货车段修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采用调研货车保有量、货车段修台位方法,结合货车保有量预测,分析全路及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铁路(简称"蒙华铁路")沿线区域内货车保有量增长与货车段修能力的矛盾,提出新建(或扩建)车辆段、加强检修工艺装备、优化组织管理、修程修制改革等货车段修能力增强措施,提出蒙华铁路货车车辆段(检修车间)设施布局方案,分析沿线区域货车段修能力增强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铁路既有运能和路网布局导致的高峰期无票及小站间无直达车的问题,以计算推荐换乘站为目的,提出了铁路客票快速经由算法;通过对比分析既有经由算法,根据应用程序实现复杂程度,使用GemFire平台搭建了铁路旅程规划系统模型。经测试,算法准确高效,可实现旅客有效中转换乘,提高铁路客运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强对站段的业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为此研究开发了长春铁路分局视频会议系统.介绍该系统结构、网络建设.该系统已正式运行,实现了铁路分局的网络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