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交通科技》2005,(5):40-40
10月17日在吉林省召开了全国交通科技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国公路水路交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科技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吸纳社会科技资源,完善交通科研基地和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初步形成一个适应交通现代化要求、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符合交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2.
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规模、运输服务品质、适配经济发展、时间价值、方式费用、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等方面,凝练出基本条件、根本追求、重要表现、价值体现以及平衡点等5个维度,深入解析了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结合经济发展情况与中国国情提出了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效益是高质量发展要求中的关键点,为此,对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效益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效益的两大核心途径。基于以上分析,从5个方面提出了对交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与对策建议:①推进交通通道空间集约利用及高铁与主要机场零距离换乘;②多途径多措施综合提高绿色交通分担率;③降低交通成本,推动交通运输融合创新发展;④提供与需求匹配的多样化多层次交通服务体系,实现世界一流交通服务;⑤从城市群、都市圈、城市三大范围,区域、廊道、枢纽节点3个层面,全面实现交通与用地一体化,打造TOD中国示范。最后,对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深化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区域综合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高儒  刘杰  王兰  徐洪磊  杨柳 《公路》2020,(3):279-284
近年来,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取得蓬勃发展,但相应的规划环评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环评指标在累积性评价、运输结构优化、“三线一单”新要求等方面尚存短板。在充分研究公路、铁路、航空、港口、航道等单项交通规划环评和现有综合交通规划环评案例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及其环境影响的特征,按照科学性和系统性、综合性和宏观性、政策性和导向性、操作性和适用性的原则,提出了区域综合交通规划环评指标体系。分为生态功能、环境质量、资源能源等3大类,生态系统结构、生态敏感区、生物多样性、水环境、大气环境、环境风险、土地资源、水资源、岸线资源、能源等10方面共19个指标,逐项反馈于规划的总体规模、空间布局和运输结构。  相似文献   

4.
罗霞 《公路》2003,(12):81-83
三级路网建设整体推进是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回顾过去20年和展望未来10年公路交通的发展,对三级路网进行了界定,提出要在综合运输体系中不断保持和提高公路交通的“核心竞争能力”,一个良好的三级路网建设的整合发展计划能最大限度发挥公路运输的网络效应,而这种规划理念则要求公路交通建设发展的重点从规模转向结构。文章明确提出:在三级路网的实际规划中要注重各层次路网规划,特别是节点规划的协调,通过这种规划对沿线的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资本进行调控,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和综合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炜 《公路》1996,(3):41-44
通过对国外经济发达国家交通工程研究及交通工程建设发展过程的分析,指出交通工程建设与学科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经济发展时期的建设阶段及经济发达时期的管理阶段。在分析我国国情、交通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交通工程学科“为我国当前的现代化交通建设及将来的现代化交通管理提供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的发展战略及近远期发展目标,并对我国近期(“九五”期间)交通工程学科的研究重点进行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6.
国家发改委日前出台了《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地以运输需求为导向,新建与改造相结合,推进我国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发展。根据《意见》,“十二五”期间我国需基本建成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7.
浅析我国公路交通发展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改革开放30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公路里程增长1.2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并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从解决温饱进人小康社会,小汽车开始进入家庭,生产和生活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近几年来,煤、电、油运输紧张,公路交通尚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应持续加快发展我国综合运输体系,提高公路交通数量、质量和服务水平,不仅应达到适应,并应超前和带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4,(12):141-141
浙江湖州市近日召开了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专家咨询会,湖州市将出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湖州市发展轨道交通建设主要是满足湖州市未来客运量增长,适应不同层次客流需求的需要;是改善湖州市交通环境、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城市品位的需要;是顺应湖州市城市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接轨上海、融入区域、整合自身、辐射内地”的需要;是抓住轨道交通发展契机,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需要;是符合国家能源战略要求,建设“两型”社会,实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的效用特性包含客运交通方式的设施发展规模、运输特性和经济特性,体现了1个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综合评估城市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的效用特性,有助于优化客运系统交通结构,提高运输效率。文中通过交通方式的规模、运输服务和经济特性等3方面构建了效用特性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城市客运交通方式效用特性层次分析量化模型,以大连市2011年各种客运交通方式为研究对象,分别计算了各自的效用指数。  相似文献   

10.
《人民公交》2017,(3):10-10
日前,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这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后第一个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规划》牢牢抓住“十三五”黄金时期,坚持交通运输服务人民的根本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率为中心.以优化服务供给结构为主线,加快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力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完善、运输服务一体衔接、运营管理智能高效、发展模式绿色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战略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未来作战任务要求,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驾驶员队伍,近年来,成都军区所属77126部队充分利用部队野外基地化驻训之机,按照“仗怎么打、技能就怎么练”的要求,坚持从严、从难、从实战需要出发,立足高寒山地各种复杂情况、复杂条件和复杂环境,探索出了一条科学、规范、高效的驾驶员基地化训练路子,驾驶员的综合技能得到了充分锻炼,部队运输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的需求迅速增长,而道路交通供给却严重不足,一些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不完善,交通综合运输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道路交通设施匮乏、公民交通法制意识淡薄等问题日益凸现,道路交通管理民单兵作战和社会化要求高的矛盾十分突出,集中表现为一些城市交通出现拥堵,公路交通事故不断上升。本以经济高速发展的沿海开放城市宁波为例,从分析6起死亡人以上特大交通事故着手,较  相似文献   

13.
《中华汽摩配》2005,(11):2-2
据参加了国家制定《十一五汽车发展规划》的专家透露,我国汽车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将重点解决三大问题: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积极发展节能和新能源的产品;加快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探析国土空间管控体制下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综合优化路径,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空间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集约发展。采用文献资源法、指标体系评价法、综合分析法,以“双评价”理论为支撑,构建了以“建设规模-建设布局-建设时序-建设形式”为主线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综合优化路径。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规划尤其是“三区三线”对公路交通网规划形成了新的引导与约束,需提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综合优化路径;(2)通过突出对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的避让和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适应,提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优化技术,提升规划实施落地性;(3)以西部某地区普通公路网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进行公路网规模、布局、时序、形式优化。研究有利于推动公路与国土空间保护的融合协调发展,加快推动交通强国战略落地实施。  相似文献   

15.
军车驾驶文化是在人民军队不断成长壮大和汽车运输装备不断更新进步的时代背景下缘起与发展的。广泛开展军车驾驶文化建设,既是着眼实际,提高汽车兵综合素质的创新举措;也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重庆市综合交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调查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包含规模、结构、效益3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重庆市综合交通现状进行评价,得出其主要存在结构不尽合理、交通资源潜力尤其是水运资源未得到充分发挥、总体运输能力不够、交通基础设施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尚未全面缓解、运能不能适应运量发展的需要等问题,进而提出了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郑健龙 《中国公路学报》2020,33(11):286-286
建设现代化交通强国,是顺应时代发展之势、讲好中国交通运输故事、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交通运输方式在规模、客货运输量等方面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这得益于交通先行理念在国家现代化战略中的一以贯之,得益于不失时机地推动交通运输向更高目标迈进,得益于全体交通人持之以恒的努力奋斗。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交通大国,在高速公路总里程、高铁运营里程、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数、快递业务量等多项指标上位居全球第一,交通强国成为国家对外交流的“中国名片”。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潮流中,为顺应这一实践发展趋势,加速实现我国“2035年迈入世界交通强国行列,2050年进入世界交通强国前列”的交通强国建设总目标,已成为中国交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主题。
在这一时代主题下,系统探索“交通强国”的战略实现问题是理论界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杨琦教授及其团队撰著的《“中国梦”进程中的交通强国战略研究》为回答这一主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方案。总的来看,该部著作以“中国梦”伟大进程为背景,围绕交通运输与国家强盛、交通强国的时代使命、国际视角下交通强国的建设经验、历史视角下交通强国的建设智慧、新中国交通大国成长史及其战略定位、面向“一带一路”的交通强国战略构想等内容,对我国交通强国战略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论证,是一部充满历史自觉、战略眼光和理论探索的著作,为我们从整体性上阐释和探索中国特色交通强国战略提供了宏大叙事视角,为我们深刻理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先行官”地位及探索未来发展之路提供了理论指向。
作为一部充满历史自觉的著作,该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这一条主线,无论是纵贯中华文明史的交通建设智慧、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交通运输发展历程的系统总结,还是站在“中国梦”和新时代的伟大历史时刻思考中国特色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内涵,无不体现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之光。历史验证理论,历史镜鉴现实。交通强国战略的理论逻辑需要历史逻辑的佐证,交通强国战略的历史逻辑也需要理论逻辑的升华,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成为我们鉴证交通强国战略“何以能行”的理性依据。该书对古今中外的交通强国之路进行了全面梳理,这既为我们镜鉴当下、启思未来提供智慧源泉,也为我们进行理性设计提供了充分的自信和底气。
作为一部富有战略视域的著作,该书始终注重从国家整体战略角度诠释交通运输的战略地位和未来走向。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从“要想富先修路”到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再到联通世界的“一带一路”交通运输通道建设,交通运输始终在国家战略中居于重要的“先行官”地位,始终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黄金时期,全体交通人如何聚焦于国家战略,如何从国家战略方位中设定和探索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及实现路径尤为关键。该书恰如其分地从交通运输的本质、交通运输在新时代国家战略的使命中找寻到了理论方向,为我们明确新时代交通强国的历史方位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线索。
作为一部具有理论启发意义的著作,该书为我们认识中国特色交通强国战略打开了一扇智慧之窗。认识和读懂交通强国战略是科学建设交通强国的前提,而全面认识和理解交通强国不仅仅需要从技术和政策上去理解她,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上回答交通强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区别于传统解读方式,该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综合的全新视角:我们可以从理论层面理解国家强盛与交通运输的交互关系、从事实层面把握新中国交通大国的数据特征、从战略政策层面领会交通强国的内涵外延、从顶层设计层面诠释交通强国的战略体系、从建设路径层面认知交通强国的建设重心等,这些层面无不体现出了该书理论研究的综合性与系统性。众所周知,理论研究的魅力关键在于阐释客观事物属性、提供认识客观事物的方式,并提升指导实践的科学能力,显然《“中国梦”进程中的交通强国战略研究》具备了上述属性。因而,该书可谓是我们科学理解和建构交通强国的时代著作。
〖JP〗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抢抓全球化发展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中国特色交通强国的建设进程,是推动实现“中国梦”伟大历史进程的时代要求,是新时代中国交通人孜孜不倦的努力方向。我们坚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之路上,交通强国的建设质量和建设速度将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毫无疑问,《“中国梦”进程中的交通强国战略研究》是一部中国交通人探索交通强国之路的积极成果,对于业界有着重要鼓励和借鉴作用,我们也期待更多类似成果问世,共同讲好中国交通强国的美好故事。  相似文献   

18.
张伯顺 《汽车情报》2007,(18):12-13
交通部制订的《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在其官方网站正式公布。“规划”认为,“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层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公路交通产生了多样化的需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使公路交通需求更加旺盛,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促进交通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对运输服务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经济全球化需要公路交通给予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19.
建立公路军事运输信息系统的现实意义 适应新军事变革,推进公路军事运输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化战争要求、提高保障水平的重要举措。只有充分应用信息化指挥手段和运输装备,对所运送的人员和物资实施灵活指挥、全程监控,才能实现各种运输力量在时间、空间上的统一,最大程度地实施作战保障。通过建立公路军事运输信息系统,对文字、素质、图形、音像等各类数据进行搜集和处理,为指挥决策提供科学合理依据,提高军交运输综合保障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刘云龙  陈蕾羽  黄承锋 《公路》2023,(3):241-247
针对成渝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中成都经济圈和重庆经济圈交通运输缺乏有效协作的问题,建立微分博弈模型,分析双方非合作、主从合作和协同合作等3种策略下的最优决策。结果显示:(1)双方运输协同程度随交通经济联合协作系数、运输收益系数、运输协同基础设施影响系数的增加而升高,随着运输协同成本系数、运输协同衰减系数的增大而降低;(2)合作“补贴”能激励博弈双方提高成渝经济圈运输协同程度、参与主体收益、共同运输收益,但运输协同行为保持不变;(3)成渝运输一体化中,交通协同共同收益分配系数有最优区间,使参与主体收益和共同收益实现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