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汽车点火系统电路故障的查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汽车点火系统的分类汽车点火系统按其组成和产生高压电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传统点火系统、电子点火系统和发动机微机控制点火系统(也称计算机控制点火系统或ECU控制系统)3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刘景连 《摩托车》2012,(16):44-52
摩托车点火系统从早期的有触点火系统发展到目前普遍使用的无触点点火系统,主要是因为无触点与有触点点火装置相比,具有很多的优越性,因此现在大部分摩托车都采用无触点点火系统,无触点点火系统按触发方式可分为自触发和它触发两种,自触发点火系统因使用不多,在此就不说了。无触点它触发点火系统主要由点火充电线圈、脉冲发生器、电子点火器、点火开关、点火线圈  相似文献   

3.
一、点火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本田雅阁轿车上采用的点火系统均为电磁式有分电器的电子点火系统。该电磁式有分电器的电子点火系统与电磁式电子点火系统基本类同。其点火正时完全由ECM控制,ECM根据TDC、CKP、CYP、TP传感器、ECT传感器、MAP传感器输入的信号来确定最佳的点火时刻。蓄电池电源经点火开关将电源提供给点火线圈和点火控制模块(ICM)。当到达ECM确定的点火时刻指令时,它触发  相似文献   

4.
<正>一辆2007年丰田卡罗拉GL1.6L轿车出现发动机无法着车的故障,经检查为点火系统无高压电导致车辆无法着车。丰田卡罗拉轿车点火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丰田卡罗拉轿车点火系统采用的是微机控制式点火系统,为独立点火系统,具有点火能量高、点火时间精确的特点。点火系统主要由蓄电池、点火开关、带点火器的点火线圈、火花塞、曲轴位置传感器、凸轮轴位置传感器、发动机ECM及其他相关传感器组成。  相似文献   

5.
电控无分电器点火系统最主要的特点是完全取消了传统的分电器,由ECU中附加的点火控制电路和分电电路控制点火控制模块,实现对点火的控制。电控无分电器点火系统按点火方式可以分为点火线圈分配式同时点火系统和点火线圈分配式独立点火系统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无分电器点火系统(DIS)的使用超过20年了,最近几年已趋向于应用多线圈点火系统。例如,点火线圈在配加在火花塞上的多线圈点火系统(COP),每一个缸配一个点火线圈的(CPC)点火系统和点火线圈加装在靠近火花塞(CNP)点火系统,都属于多线圈点火系统。  相似文献   

7.
有分电器电子点火系统克服了机械式点火系统触点易烧蚀、高速时次级电压低、火花塞易积炭等缺陷,为克服这些不足.进一步提高点火性能,提高点火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便出现了无分电器点火系统,该系统取消了分电器总成,把点火线圈产生的高压电直接送给火花塞进行点火。  相似文献   

8.
有分电器电子点火系统克服了机械式点火系统触点易烧蚀、高速时次级电压低、火花塞易积炭等缺陷,为克服这些不足.进一步提高点火性能,提高点火系统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便出现了无分电器点火系统,该系统取消了分电器总成.把点火线圈产生的高压电直接送给火花塞进行点火。  相似文献   

9.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点火系统经历了磁电机点火系统、有触点点火系统和无触点点火系统3个阶段,SH7004G型点火厚膜混合集成电路(简称点火电子组件)是根据国内大量汽车仍使用有触点点火系统的现状,研制的一种无需更换点火线圈和分电器即可实现有触点到无触点更新的产品,该产品主要用于磁电式传感点火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一、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1.高能无触点点火系统组成 高能无触点点火系统主要包括无触点分电器、点火模块(点火控制器)、点火线圈、高压阻尼线、火花塞等。见图1  相似文献   

11.
沥青混合料是多级多相颗粒性材料,其复杂的颗粒特征、界面效应和迁移行为决定了离析特性、压实效果与力学响应。为了解析沥青混合料的微细观作用机理,为混合料组成优化设计、施工控制及性能预测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提升沥青路面的耐久性,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矿料-沥青体系的研究成果,并将摊铺、压实、服役阶段的沥青混合料分别看作不同状态及迁移自由度的矿料-沥青体系。首先,针对矿料体系的颗粒特性,分析了颗粒几何形态以及尺寸效应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给出了多级矿料复合几何特征表征方法。其次,针对松散态的矿料-沥青体系,梳理了矿料颗粒体系的接触摩擦特性、界面交互作用等细观特征,介绍了沥青混合料的离析行为评价方法,分析了颗粒迁移行为对离析倾向的影响,并讨论了离析形成机理;针对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描述了动态压实特性与颗粒的迁移行为,分析了矿料几何特征、矿料-沥青界面效应对颗粒迁移行为的影响,从内部颗粒迁移角度讨论了沥青混合料的压实过程;针对压实成型的沥青混合料,介绍了矿料-沥青体系的颗粒迁移行为,并分析了颗粒微迁移特性对沥青混合料力学强度的影响。最后,将运输摊铺过程的松散态、压实过程中的错动态、服役过程中的成型态...  相似文献   

12.
驾驶人作为人-车-路-环境复杂系统中最核心的因素,在交通安全中发挥最为关键的作用。聚焦驾驶人熟悉程度这一因素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系统地梳理和分析了驾驶人熟悉程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及其影响安全驾驶的机理等相关研究及成果。首先,基于驾驶人熟悉程度的距离维度和频率维度识别标准,分析了驾驶人对道路、环境及车辆的熟悉程度与其发生交通事故概率的关联性;其次,从驾驶人控制行为、路径选择行为及视觉行为等角度归纳了驾驶人熟悉程度影响其安全驾驶的机理;最后,就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进一步标准化驾驶人熟悉程度指标的方法,为驾驶安全程度评价及提高交通安全提供了理论基础。针对已有相关研究的局限性及机理研究中尚不明朗的问题,后续研究需从认知心理学方面探究因道路、环境、车辆等驾驶人熟悉程度影响其安全驾驶的机理,进一步将视觉特征指标与生理指标结合以量化驾驶人熟悉程度,将此纳入到道路选择模型中。同时,从生理指标角度客观衡量驾驶人熟悉程度对其乘坐舒适度的影响,这些为提升自动驾驶技术接受度、交通安全及车辆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董子龙  隆卫 《隧道建设》2013,33(6):489-498
大连地铁一期工程203标段兴工街站开挖断面为343.8 m2,洞顶埋深7.1~11.1 m,采用暗挖顺作法施工。为有效控制地表、地下管线及周边建筑物等变形或沉降,同时确保支护结构受力稳定,防止掌子面及隧道坍塌,采取在车站拱部全长范围设置超前大管棚+小导管,增加二次初期支护及纵梁,加强拱部支护结构刚度,形成拱盖,设置边墙锚索维护直墙稳定,并按照双侧壁导坑法分6部组织拱部开挖、台阶法分层分块组织中下部开挖,特别是中下部开挖采取竖向松动爆破拉中槽、边墙光面爆破跟进支护的方式,减小了对拱部支护体系稳定性的影响,全面确保了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针对客车顶置空调连接固定螺栓的使用机理进行分析,结合市场上出现的质量案例,从连接固定螺栓的原材料材质、焊接冶金原理、固定结构、连接方式等方面进行分解、优化,综合多项方案中,从实施最简单、成本最低廉、连接最可靠、解决问题最佳效果的途径选中取出,应用到批量的生产过程中,以解决客车生产企业顶置空调安装、使用过程中的重大问题,避免产品存在质量隐患,提高客车运行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盾构隧道管片在制作、养护、运输及拼装过程中,常会出现裂缝,裂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管片衬砌结构的整体受力。以中国某地铁越江盾构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相似模型试验的方法,基于盾构隧道管片的位移、内力及声发射数据,系统分析裂缝数量对管片衬砌结构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管片破坏过程示意图分析管片结构的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管片衬砌结构承载阶段可划分为弹性承载、塑性承载和破坏失稳3个阶段;裂缝的存在降低了管片衬砌结构的整体刚度,随裂缝数量增加,管片衬砌结构的弹性承载范围增加,塑性承载阶段范围减小,损伤破坏的空间影响范围呈增大趋势,结构的失稳破坏趋于突发性破坏,相同荷载下的变形增大,结构的极限承载力降低;裂缝的存在使得管片在预制裂缝位置产生纵向贯通裂缝,随裂缝数量增加,纵向贯通裂缝数量增加,破坏区域由某一位置发展为条带状分布,当拱腰预制裂缝数量达到3条时,裂缝之间管片的相互挤压导致网状裂缝产生,结构局部出现压溃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电控系统控制策略、汽车人机工程、驾驶员操作等的研究,将人机工程与驾驶性开发相结合,采用全新开发方法进行驾驶性开发。通过对驾驶性标定内容、标定方法的研究以及实车验证的结果,提出从整车加速风格定义、驾驶员需求扭矩标定、驾驶性问题解决、驾驶性验证等一整套解决方案,最终达成提高用户满意度和缩短开发周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超载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基于强度折减法分别计算了不同内摩擦角、粘聚力、土体重度、坡角、坡高、超载宽度、超载离坡肩的距离、超载大小等8种影响因素作用下土坡超载时的稳定性系数。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土坡超载的破坏机理,结果表明:坡顶超载时,内摩擦角对土坡稳定性的影响最为显著,而超载宽度的影响最小。自重作用下边坡土体和超载作用下的边坡土体由于其自身强度不足而失稳的破坏机制有所不同:自重作用下失稳时,塑性区一般从坡脚延伸到坡顶;而当坡顶有超载作用下失稳时,塑性区一般从超载作用区域下和坡脚处同时扩展延伸并贯通,最终导致破坏。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促进智能路面的发展,综述了智能路面各项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首先提出了智能路面的定义,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智能路面的体系架构,包括路面信息感知获取层、信息集成处理层、综合服务层和能量供给层;重点介绍了智能路面信息采集技术、信息管理与分析技术、能量收集与利用技术、自我调节技术和基于智能路面的车路协同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讨论了智能路面的设计和建造方法;最后提出了智能路面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做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智能路面是由特定的结构材料、感知网络、信息中心、通信网络和能源系统组成,具有多种智能,并且能够为人、车、环境提供服务的道路路面;智能路面的发展将有助于充分发挥道路自身潜力和适应未来的交通工具;在路面信息的采集过程中,传感器在耐久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存在的技术难题仍需进一步解决;智能路面的各种能量收集和自我调节技术应着重解决低成本和高性能的问题;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各种人工智能方法在智能路面的监测和管理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路面作为一种新型的道路路面,其设计和施工可以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模块化施工、3D打印和智能压实技术,集合成一套新的建造工艺。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蓝鸟系列轿车ABS自诊断系统中故障诊断以及故障码的读取与清除方法。在介绍ABS常见典型故障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何根据故障码进行传感器、执行器电磁阀、ABS电动机继电器、ABS控制元件以及系统低电压的故障诊断方法,论述了常见的故障现象以及诊断程序,给出了系统维修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柱中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抗震性能的影响,对不同配箍率(0%、0.25%和0.5%)与钢纤维体积掺量(0%、1%和2%)的5根超高性能混凝土足尺柱试件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分析了配箍率和钢纤维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耗能能力、自复位能力、强度退化性能、刚度退化性能以及弯矩曲率关系的影响规律。基于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构件性能、箍筋应变以及等效侧向约束力的分析,提出钢纤维体积掺量与配箍率的等效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①配箍率对正截面破坏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的延性、耗能能力以及自复位能力均有影响,当配箍率从0%提高到0.5%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15%,耗能能力提高55%,自复位能力提高32%;②钢纤维体积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柱破坏形态的影响显著,随着钢纤维体积掺量的增加,混凝土的压碎剥落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延缓了受压钢筋屈曲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柱的延性,当钢纤维体积掺量从0%提高到2%时,柱试件的延性系数提高45%,耗能能力提高142%,自复位能力提高42%;③对于正截面破坏的受压构件而言,采用钢纤维代替箍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对于所研究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柱而言,2%的钢纤维体积掺量可等效于0.51%的配箍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