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文章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行业、省市的碳减排政策,结合内蒙古自治区交通领域碳减排政策基础,将内蒙古自治区交通领域现有碳减排政策和未来政策设计划分为低碳交通装备、运输结构优化、高效运输组织、引导绿色出行、低碳基础设施、发展智能交通六大类别,分别对现有碳减排政策进行总结并分析相应的政策需求。研究表明:由于内蒙古自治区气候条件偏冷,铁路运输结构调整空间逐步减小,推广新能源运输装备潜力巨大,公共交通发展还存在一部分空间,后续相关政策应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特定地区,优化铁路运输结构,加强运输装备低碳化转型,加强运输组织,构建公共交通系统;此外,内蒙古自治区低碳基础设施不完善,智能交通发展速度较慢,应及时出台低碳基础设施与智能交通发展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
《公路与汽运》2006,(2):109-109
《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将交通信息化和智能交通提到重要位置。因国家进一步重视交通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关注这一领域,纷纷投入巨资抢占市场。但交通信息化和智能交通不仅是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国家ITS中心主任王笑京指出,当前,企业忽略了交通行业信  相似文献   

3.
借鉴国际低碳交通经验良性发展我国低碳交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剖析低碳交通的发展背景和内涵,梳理总结了国际都市的低碳交通发展经验,对我国城市与国际都市发展低碳交通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我国城市发展低碳交通的基本思路和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高校校园交通的基本特点,提出了高校校园智能交通规划的三个关键点。然后分析了校园智能交通体系规划的结构,探讨了智能交通系统与校园交通组织的衔接,论述了智能交通系统与步行校园的构建。最后指出校园智能交通规划不仅要适应目前的校园形态及交通需求,更要是引导校园形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智能化和信息化是实现高速公路管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分析了北京市高速公路智能交通发展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系统规划的研究方法,确定了规划目标、原则、依据,并从技术路线和规划程序的角度阐述了系统规划的设计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高速公路智能交通规划的系统构成和近、远期建设框架,该研究可以为北京市高速公路的智能化建设和信息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发展状况与趋势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近年来,集成化成为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而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则是实现其集成化的重要途径。首先分析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在未来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随后介绍目前国内外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发展现状,包括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然后分析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几大发展趋势:集成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创新性,以及关键点之一———标准化,以期为我国综合交通信息平台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交通信息化发展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出发,对交通信息化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与探索。根据交通信息化发展评价的内容和特点,从交通信息化组织建设、交通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效益指数、信息系统管理和信息化基础设施5个方面建立了交通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采用模糊识别方法和诺兰阶段模型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西安市交通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指标体系能很好地反映交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诺兰阶段模型能准确地衡量信息化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8.
《交通与计算机》2006,24(2):F0002-F0002
南宁捷赛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专注于智能交通的高科技企业。南宁捷赛公司以广西区交通科学研究所为支撑,依托于国内交通行业,致力于智能交通领域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交通行业信息化的建设与服务、公路机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公司具有交通部“公路工程(交通工程专业)施工企业”资质证书。  相似文献   

9.
随着智能交通发展的深入,以及人们对于交通信息需求的提高,解决交通信息集成、共享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然而,智能交通标准化的相对滞后,成为信息集成、共享的重要壁垒。要想解决这种现状,必须探求发展与标准化之间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办法。建设交通共用信息平台是解决信息集成与共享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发展对于智能交通体系框架、通信协议、数据格式等方面的标准化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反过来也将对智能交通标准化进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交通与计算机》2006,24(1):F0002-F0002
南宁捷赛数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专注于智能交通的高科技企业。南宁捷赛公司以广西区交通科学研究所为支撑,依托于国内交通行业,致力于智能交通领域技术与产品的研发、交通行业信息化的建设与服务、公路机电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公司具有交通部“公路工程(交通工程专业)施工企业”资质证书。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城市道路路段及交叉路口的交通流量统计、行驶机动车辆监管、交通拥堵状况缓解,提出采用非接触式、自动化识别、双向通信射频识别(RFID)技术对路网上的行驶车辆进行实时信息采集和数据信息交互,并结合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技术,将获取的信息发送到后台信息处理中心,再将数据信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或交通诱导信息系统提供给交通参与者,使其合理选择最优路径,快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研究结果表明,RFID技术应用于实时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比较可行。将RFID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智能交通,可为智能交通物联网的发展和实现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智能交通发展历程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智能交通系统在国内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在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推动下得到迅猛发展.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成立,加强了我国与国际智能交通领域的交流,促进了国内智能交通行业的发展,为我国智能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智能交通年会的定期举办,也为国内外政府、企业和专家学者提了供良好的交流、学习与合作的机会.文中总结了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历年来的举办情况,分析了我国智能交通研究的热点,反映了我国智能交通走过的历程.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交通领域低碳策略的分类,构建了不同层次交通仿真模型与低碳交通策略评价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交通仿真技术在低碳交通策略方案评价中的应用步骤。结合交通仿真模型输出数据特点、低碳策略评价的侧重点,选取碳排放量和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作为低碳策略评价的主要指标。在此基础上,以秦皇岛2020年规划路网为分析对象,开展了不同出行方式比例下低碳类指标的对比分析研究,以说明基于交通仿真的低碳交通策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交通规划研究需要大量的交通数据支持,传统交通数据通过人工问卷和调查获得,特点是调查周期长、成本高、数据质量难以控制.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结合智能交通采集的动态交通数据将是未来交通规划决策支持的重要领域.根据动态交通信息在深圳的轨道客流预测、常规公交模型、道路运行评估、主动交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实践,表明动态交通信息引入,将有效提高交通规划决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林诗云  杜豫川 《上海公路》2013,(1):65-68,72,14
在碳排放的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减少道路交通的排放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国外研究机构和各国政府的低碳交通政策与指标发展的综述,对低碳交通指标体系进行初步研究,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交通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低碳交通发展专项规划是一种基于环境保护、能源节约、出行高效等综合理念下的新型交通发展模式。低碳交通规划的涵盖范围、研究方法、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等均需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公路运输应急保障系统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总结我国公路运输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明确了交通突发事件的含义和范围,建立了以智能交通系统(ITS)为基础的公路运输应急保障系统模型,并对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公路运输管理实现智能化、信息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分析现状控规编制过程中交通系统存在的问题,为解决控规中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不协调提出一种基于低碳交通且以公交为导向的控规编制新思路。打破以往编制思路,新思路以公交走廊和站点为基础,完成街区路网和土地规划,并引入"四阶段法"建立交通模型,实现交通承载力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数据化。通过新思路,克服以往控规交通系统与土地利用不协调的瓶颈,构建以绿色交通为特点的路网,利于实现城市发展的低碳化,缓解交通拥堵,降低交通系统对城市的污染。  相似文献   

19.
绿色交通是低碳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和安全长寿的基础设施的有机结合,以安全、高效、低碳、生态及智慧为整体定位,以行业引领、功能提升、弹性韧性、集约低碳、循环节约、自然共生、价值创造及智慧服务为基本属性,分别提出交通工程和道路工程的指标体系,并指出绿色交通评价指标的基准值。指标体系以交通工程为导向,以道路工程为载体,指导建设城市的交通系统,实现绿色交通。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伴随我国人口密度增多,因城市道路系统复杂性所造成的高峰拥堵、交通污染、突发事故等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城市智能道路系统的分析,构建绿色低碳的智慧公交系统。有效提升城市交通综合运营及管理能力,提升城市经济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