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中心城市,其综合交通和物流运输近年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通过对重庆航空、公路、水运、铁路等几种交通方式与物流运输发展的现状和差距进行分析,提出中长期发展目标,并对长江上游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提出建议,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谢志明  徐士伟  邓兴栋 《城市交通》2012,10(6):14-21,13
为解决城市规模快速增长带来的交通运输低效问题,积极转变交通发展方式、加快建立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成为当前新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首先,从空港、海港、陆港等方面剖析了广州市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的发展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然后,阐述了国内外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的发展趋势。最后,在分析广州市面临全球一体化进程加速、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珠三角区域竞争与合作加强等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广州市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中国南方交通枢纽中心的功能定位,以及构建"一核三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格局。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相对有限的空间内构建同时满足枢纽和周边地区开发的集疏运系统,是城市管理者、规划者的关注热点。结合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功能拓展,立足于枢纽地区的交通需求特征,分析其客流具有城市群及都市区、连绵发展区、周边开发区范围三个层面的圈层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快速到发层、连绵通达层、内部衔接层三层次对外集疏运体系的规划技术路线、需求预测方法、配置原则与要求。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对外集疏运体系的优化为例进行方法应用,道路快速集疏运系统的效果分析验证了配置方法的合理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以铁路为主导的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综合运输网络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铁路为主导的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为研究对象,选取与北京具有较强可比性的世界城市东京作为对比,在研究两个城市空间圈层结构划分及相应交通体系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东京综合交通枢纽的发展历程,并从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功能布局的协调关系、综合交通枢纽与周边土地利用的关系以及综合交通枢纽的精细化设计等方面,分析了东京综合交通枢纽的特点及北京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中存在的差距.最后,结合北京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及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从理念、规划和建设等层面提出了北京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促进区域交通枢纽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了区域交通枢纽与经济发展水平的适应度。首先,建立交通枢纽与经济交互作用下的两个子系统,然后选取交通枢纽与经济相关指标,构建适应度评价函数,进而评价交通枢纽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情况。以九龙坡区为研究对象,将2008—2015 年交通枢纽与经济基础数据转化为其增长率,然后对二者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计算,根据适 应度模型对二者之间的适应度进行测算。结果显示,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略大于交通枢纽发展水平,二者之间适应度经历“S”型周期波动变化过程,且适应度值整体处于0.4 以上,均未达到较强的适应状态。在未来经济发展中,交通枢纽建设有待加强,而且需占主导地位,才能引导经济 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合理评估不同的设施规划与设计、行人交通组织、运营管理等方案对综合交通枢纽运营水平的影响,结合行人交通仿真工具,从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等3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基于仿真方法的动态运营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物元分析原理和运筹学中理想点法思想,建立了综合交通枢纽运营水平评价的物元分析模型,应用变异系数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实际工程中应用表明,该评价方法能够较为全面、精确的反映综合交通枢纽的运营水平,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主要以综合交通枢纽换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布局中换乘时间、距离、便捷性等各因素对出行者换乘的影响研究,并对比以往研究成果,在Logit交通方式划分模型中,部分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综合交通枢纽评价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引入换乘成本概念,得出综合交通枢纽内换乘成本指标和剩余换乘成本指标.创建了基于Logit模型的综合交通枢纽换乘选择模型,对不同交通方式换乘选择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和预测,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提供了一种分析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衔接多种运输方式之间中转货流的通用型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综合货物运输网路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无缝中转的思想,从综合交通枢纽与城市交通网络之间的动态关系出发,既保证用户广义费用最低,同时使整个货物运输系统的社会效益最大,从而构建综合交通枢纽货运站布局优化模型.该模型在考虑四种运输方式基础上,加入城市货流作为第五种运输方式,增强了模型的优越性.通过应用遗传算法求解模拟算例,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及遗传算法求解该问题的优越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与实际情况吻合,是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货运站布局优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行人流仿真是进行综合交通枢纽设计、运行管理等方案评价与优化的有效手段。以建立综合交通枢纽内部的行人仿真模型为目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对行人交通特性研究的现状,基于对心理学决策模型与Hoogendoorn提出的三层次微观行为理论的对异性分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行人的决策过程,从而确定出行人特性研究的框架。采用与地面交通中的行人行为对比的方式,从策略层、战术层以及操作层三个层面剖析了综合交通枢纽内部行人的行为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人仿真模型应满足的需求。研究结论对综合交通枢纽中行人流建模及仿真系统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刁雨 《北方交通》2013,(6):148-150
通过对上海虹桥枢纽建设与开发的投融资体制与机制的探讨,分析此模式对中型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适应性,为以后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水运是长江上游省份进出口贸易和地区间物资运输的重要方式。首先,论述了长江上游内河航运地位的变迁和未来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以后长江作为东西向物流运输大通道的功能逐渐发挥,未来上游地区的江海联运仍然具有明显优势。其次,探讨了长江上游港口群的发展历史、发展态势及亟须协调的问题。主要港口由单一商贸功能向商贸加生产的综合功能转变,并通过多式联运积极拓展腹地,但港口生产能力过剩,且核心港区功能还有待加强。最后,对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长江上游内河航运和港口群的发展提出建议,指出要加快形成港口群合力,建设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完善核心港区功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大气环流模型的计算输出结果分析,利用分布式月水文模型分析未来气候情景下长江上游流域径流的可能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三峡入库径流的变化情况。未来气候情景采用HadCM2模式。建立了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模型的模拟精度较高,NASH效率系数达到85.34%。根据长江上游流域未来的气候情景,以降水、平均气温这两个因子作为模型输入,模拟分析未来气候条件下的三峡入库径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三峡未来入库径流量在未来30年内呈弱减小趋势,而60年后则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随着广州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交通运作日趋紧张,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发展未能适应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影响广州市客运枢纽地位的提升。通过优化完善广州综合客运枢纽的功能布局,建立内外畅通、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高效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将加强广州对外辐射能力,支撑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推动广州成为立足珠三角、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国南部交通枢纽中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内外贸同船运输政策对航运企业布局长江经济带穿梭巴士网络的影响,本文允许同一船舶同时运输内贸集装箱和外贸集装箱,以总运输成本最小化为目标,考虑服务频率、多航次、时间窗、载重量等约束,构建基于轴辐式的长江经济带集装箱穿梭巴士网络优化模型。针对该模型,本文设计了包含5种破坏算子和2种修复算子的自适应大邻域算法求解模型,并选取上海和长江干线19个港口间的内贸集装箱运输和外贸集装箱运输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实施内外贸同船政策可节约23.6%的总运输成本,提升平均舱位利用率至87%。该政策改变了原有穿梭巴士的网络结构,直达航次比例增加17%,加快了穿梭巴士的周转。同时,相比于设置1个枢纽港,长江经济带下游将南京港和太仓港共同设置为枢纽港更有利于中上游内外贸集装箱的中转,可节约6%~17%的总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15.
长江黄金水道穿越了我国西南、华中、华东三大经济带,在我国实施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地位十分重要。三峡坝区河段主航道全长59km,地理环境比较特殊,对整个长江的航运、防洪的作用以及区域的政治经济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结合三峡库区特殊地理通航环境,建立三峡通航安全风险识别标准体系,对确保三峡枢纽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三峡水库2003—2006年间的实测资料分析了135-139 m蓄水阶段万州—涪陵河段的泥沙淤积特性。结果表明:该河段内共有20处泥沙淤积,3处冲刷,淤积总量约为1.6亿m3,冲刷总量约为0.04亿m3,净淤积总量约1.56亿m3;丰都以下的河段发生淤积共计17处,泥沙净淤积量约为1.50亿m3,约占总淤积量的96.2%;河段内泥沙重点淤积在连续弯曲、宽谷等类型的河段;随着水库蓄水年限的增加,泥沙淤积物级配组成呈逐年变细的趋势。长期来看,随着水库运行水位的进一步抬高,连续弯曲河段的泥沙淤积将进一步加重,将影响航道通航。  相似文献   

17.
根据长江上游主要测站径流资料,分析了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变化幅度等特性。分析站点包括金沙江屏山站、岷江高场站、嘉陵江北碚站、长江上游干流寸滩站及乌江武隆站。结果表明:北碚站的不均匀性要大于其它站点;北碚站集中性最大,而武隆站最小;武隆站的径流集中期大部分为6月下旬,其它站集中期在7—8月;北碚站的相对变化幅度要大于其它站点,而屏山站最小。进一步应用Kendall秩次相关法分析各站的径流年内分配特征年际变化情况,发现高场站的不均匀性系数、集中度、相对变化幅度存在明显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南昌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依据SWOT分析提出了南昌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南昌应主动寻求区域合作,共同承担中心城市功能,通过细化分工、联动腹地,加强政府职能,凸显南昌产业的比较优势;同时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建立产业价值链多元合作战略联盟,构筑南昌新兴产业高地和区域特色市场体系,从而强有力的推进南昌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径流趋势分析及分布式小时模型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长江上游流域6个主要控制测站实测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Kendall秩次相关法对长江上游流域径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金沙江屏山站全年和乌江武隆站汛期径流略有增加外,其它测站控制流域内径流均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嘉陵江北碚站、岷江高场站和沱江富顺站径流均显著减少,长江上游干流控制站寸滩站径流则微弱减少.结合C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