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铅酸蓄电池作为汽车产品普遍采用的核心零部件之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若匹配不当,则会造成汽车静置时间短、容易亏电、低温冷起动困难等影响。文章介绍一种汽车铅酸蓄电池匹配计算方法,首先采用经验公式对蓄电池容量进行理论计算,以确定蓄电池的理论容量范围。然后根据蓄电池容量估算范围,同时考虑不同电解液温度和蓄电池放电电流对蓄电池容量的影响,通过汽车低温冷起动性能试验时蓄电池容量的减法计算,以起动次数和蓄电池剩余容量的多少评价蓄电池容量匹配的合理性,从而为车辆匹配经济可靠的蓄电池。最后,以某特种汽车低温冷起动蓄电池匹配计算为例介绍该方法的应用。该方法对汽车电气系统的设计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2.道路测试 道路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动力蓄电池在实际运行的各种工况下的放电容量、放电特性、蓄电池一致性等方面的性能。放电容量可以通过一次充满电后在一定速度下的续驶里程来直接反映;放电特性主要通过端电压衰减率和温升率来反映;蓄电池一致性主要通过蓄电池工作电压变化的一致性、内阻变化一致性、容量变化一致性来反映。  相似文献   

3.
邵桂欣  张承宁 《汽车工程》2007,29(11):946-949,980
基于燃料电池客车行驶特性和其能量流控制策略对镍氢蓄电池组的功能需求,依据试验数据分析了镍氢蓄电池脉冲功率容量、可用能量与放电深度的关系特性,从脉冲功率容量、充放电能量和放电深度等方面对燃料电池客车进行蓄电池组性能匹配。装车实践表明,该匹配方法高效可行,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车辆的机动性和制动能量回馈吸收,而且避免了以往蓄电池频繁处于过充过放状态的缺陷,提高了蓄电池性能并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日本汽车的蓄电池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标志:34819R、32C24R、105E41R……。这是日本的新蓄电池国标JIS—D—5301中的表示法。每个数字和字母的意义如下: 1.数字“34”——表示蓄电池容量在内的性能等级。蓄电池容量虽然随放电电流的大小、蓄电池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决定性能等级最重要因素是蓄电池的起动容量,即大电流放电性能或高率放电性能。这里的衡量要素有:①在气温为-15℃、蓄电池发出电流为150~300A(最高可达500A)时,从放电开始到第五秒钟或第十秒钟时的  相似文献   

5.
详细阐述汽车起动的各个过程,计算每个过程中消耗的蓄电池容量,以起动次数和蓄电池剩余容量来评价匹配结果,使汽车蓄电池的匹配设计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大量试验表明,部分蓄电池的低温容量达不到标准QC/T743-2006《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中对-20℃放电容量不低于额定值70%的要求。本文对影响蓄电池低温容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轿车城市工况下蓄电池的使用特点,轿车蓄电池过度放电或蓄电池容量降低的情况下,将无法起动发动机。设计一套能量转换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轿车蓄电池充电。同时监控蓄电池容量,适时为蓄电池进行充电保证蓄电池电量充足,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提高轿车使用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动力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放电能力下降带来的性能限制,以某款搭载了额定容量为271Ah磷酸铁锂电池的纯电动汽车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蓄电池模块低温放电容量试验和低温环境电池动态电压测试,探究动力电池的低温性能表现及其对整车行驶过程的影响。试验数据表明,相比于常温下动力电池的放电性能,低温环境下电池放电容量及电压显著下降,由此造成的放电电流限制对车辆行驶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汽车蓄电池在充足电无负载的情况下,电量自行消失的现象称为蓄电池的"自行放电"。蓄电池的自行放电一般分为2种;一种是正常的自放电,一般情况下一昼夜的容量损失不会超过0.7%,如果此数值超过2%,则为另一种放电现象,称为故障性自放电。1汽车蓄电池正常自放电的原因1)蓄电池极板上的活性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变质导致电池自放电的产生。蓄电池极板上的材料为二氧化铅  相似文献   

10.
晓青 《天津汽车》2004,(3):33-36
各种不同技术状态的蓄电池,必然会有不同的表现,根据它的各种表现形式,就可判断出其各自的技术状态。本文详细介绍了从电解液比重的变化,判定蓄电池的放电程度;从大负荷下端电压的变化,判定蓄电池的技术状态;通过充电检验,对其技术状态进行确切的判定。同时介绍了蓄电池检验(密度测量、容量检测、综合检验分析等)的方法。通过检验蓄电池,了解其技术状态。可以确定其能否继续使用,还是需要充电或修理。  相似文献   

11.
锂离子电池的容量与剩余使用寿命预测对提高其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粒子群滤波(PF)算法与特征电压关联模型的锂离子电池容量估计与剩余使用寿命预测方法.提取放电曲线中的特征电压,建立特征电压循环次数及特征电压容量2个关联模型;应用改进PF算法对2个关联模型的参数进行辨识,以实现容量的在线估计与剩余寿命的...  相似文献   

12.
起动用新铅酸蓄电池第一次充电后,往往达不到规定容量,直接作起动用,会影响蓄电池质量,应进行充放电循环,使蓄电池能够输出其额定容量,所以上海公交公司技术规范规定,新蓄电池初充电完毕要进行一次蓄电池额定容量1/10的电流放电,至每单格电池终止为1.7伏,电解液比重下降到  相似文献   

13.
针对锂电池不同使用场合下的剩余电量估算精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内阻功率的放电策略与功率积分的电池剩余电量计算方法。选取电池的1阶Thevenin等效电路模型,通过放电实验确定电池内部参数,建立了电池的可变参数模型。依据电池不同使用需求,通过功率控制电池放电电流,稳定电池的容量,提升了安时积分算法在稳定放电工况下的鲁棒性;将电池的温度、高频率波动电流和健康状况引入积分项,以衡量电池容量消耗速率,并采用功率积分算法估算电池剩余容量。将积分算法与EKF结合,减弱了积分误差对估算精度的影响。搭建实验台架,设计锂电池的放电工况,采用与之对应的放电策略和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有效地提升了电池剩余电量的估算精度。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最近对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蔷电池摸底评估的情况。相比于电动自行车用阀控铅酸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有比能量高、容量受温度影响小、低温时容量衰减少、容量随循环衰减率小、大电流放电容量高等优势,在电动自行车上应用将会有很好的前景。但是,存在的问题还较多,导致实际使用的寿命不长,将会给用户带来麻烦,影响消费者对锂离子蓄电池的...  相似文献   

15.
故障现象:一辆2015年雪佛兰科鲁兹,车辆停放3天后,启动不着,更换过蓄电池,故障依旧.故障诊断:接车后,我们先测量蓄电池容量,蓄电池寿命在90%,电量在60%,从这个测量结果来看,此车蓄电池没有问题,只是电量不足,与客户沟通,先给蓄电池充满电,再测量漏电.我们对蓄电池充电到98%,这一步在做漏电测量时非常关键,蓄电池电量不足测漏电时,蓄电池电量消耗特别快,我们把蓄电池电量比作一个漏斗,越往下,电量衰减得越快.  相似文献   

16.
新蓄电池的充电,按要求应进行几次充、放电循环,使极板在储存中生成的硫化层全部变成活性物质,以达到额定容量。已充好电的蓄电池单格电压可达2.4伏或更高,之后则开始以其额定容量1/10的值的电流放电,到单格电压降至1.7伏为止。放电时,通常采用灯泡或电阻丝。其缺点是:器材的消耗量较大,放电用不着的灯泡常被烧坏;当放电以恒定额定电流进行时(一般需放十几个小时),这部分的能量白白地消耗掉。为不使这部分电能浪费,用这部分放电电流为电量不足的蓄电池充电。  相似文献   

17.
影响蓄电池容量的因素 放电电流。蓄电池放电电流过大时,其内部化学反映直接作用于极板表面生成硫酸铅,电解液不能及时渗入极板内部,致使极板内部大量的活性物质不能参与化学反应,从而减小了蓄电池的容量,使用寿命缩短。因此,每次使用起动机启动发动机的时间不应超过5秒,再次启动时应间歇10-15秒以上,3次以上启动时应间隔3分钟以上,以使电解液充分渗透,使更多活性物质参与反应。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对车用蓄电池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采用基于Matlab软件的自适应蒙特卡洛法(Monte Carlo Method,MCM)对车用蓄电池20 h率实际容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研究,并对GUM(General Uncertainty Method,普遍不确定度评价)法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自适应MCM成功验证了GUM,完全适合车用蓄电池20h率实际容量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相似文献   

19.
由于蓄电池材料不可能做到绝对纯洁.而且极板与栅架物质不同,其本身会构成局部电池:同时电解液的上下程度差也会产生电位差。因此自行放电现象不可能完全避免。一般蓄电池每昼夜自行放电率不超过蓄电池额定容量的1%被认为是正常的。若超过此值即为自行放电故障。  相似文献   

20.
一辆HFC6500KA1C8瑞风商务车,因冷车难启动来我维修站报修。此车累计行驶167000km(装配D4BH 2.5L发动机)。故障现象:此车大约一个月前在某维修站换过正时皮带等零件后,就出现冷车难启动现象。故障诊断:笔者接车后,由于发动机是热机状态,此时启动发动机,发动机能够顺利着车,原地加速顺畅。笔者首先对发动机的发电量进行了测量,发电机输出电压正常(13.5~14 5V);然后用蓄电池放电仪对蓄电池的容量进行了测量,其容量正常;接着将发动机的正时进行了校正,也未发现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