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沥青混合料摊铺离析机理分析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沥青混合料在摊铺机螺旋布料器里形成离析的运动规律,依据现场摊铺离析现象,将摊铺离析划分为横向离析、竖向离析、纵向带状离析和窝状离析类型,提出摊铺机构造设计的改进技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摊铺机进行有效的改进,可明显地减小混合料的摊铺离析。  相似文献   

2.
离析问题是工程施工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虽然不能彻底消除,但可以通过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改善和减少。对于水稳层而言,离析有级配离析、含水量离析、水泥剂量离析、压实度离析等类型,其中级配离析影响环节最多,表现形式也多样。从配比设计、集料堆放、拌和、运输、摊铺、碾压六大环节进行分析,提出离析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陈潇  周明凯 《公路》2012,(6):191-194
针对目前缺乏有效评价与预测基层混合料离析方法的问题,在研究混合料颗粒在离析前后的运动方程的基础上,定义基层混合料离析指数L为集料各筛孔分计筛余与相应尺寸颗粒在离析状态下的相对位移的乘积,同时探讨了离析指数与混合料离析趋势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计算4种典型级配的基层混合料的离析指数,分析集料级配对基层混合料离析的影响。结果认为:离析指数完全可以表征不同级配对基层混合料的离析影响;在4类典型级配中,悬浮密实型级配的离析趋势较骨架密实型要小,且悬浮密实型级配中正S型级配的离析趋势最小。  相似文献   

4.
对阿博高速AC-25下面层沥青混合料离析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下面层综合离析率为3.2%,轻度离析路面的最大构造深度比一般在1.2~1.4,严重离析路面最大构造深度比在1.4~1.8。在离析部位进行试验,确定不同离析程度部位的构造深度比、孔隙率和渗水系数,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不同离析程度下的三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离析严重影响沥青混凝土的路面性能和使用寿命,研究表明,将表面离析率作为沥青路面质量验收指标是最好的离析控制手段.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总结了离析对沥青混凝土的影响和目前国内外工程验收体系现状,重点分析了表面离析率作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验收指标的可行性和沥青表面离析率与支付的具体关系,对于控制和评价路面施工过程中的离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海斌  马世旋 《公路》2012,(2):102-105
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的问题一直存在,且危害严重.分别探讨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级配离析、温度离析和密度离析3种不同离析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表现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黄云涌  郑如岩  刘曙光  陈雷 《公路工程》2010,35(3):67-69,108
我国现有的离析测试方法和评价指标多是着眼于对成型道路的研究,而很少涉及混合料中集料的组成对离析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通过室内试验研究混合料中集料的不同组成比例对离析的影响,提出不易离析的集料级配,建立基于混合料设计阶段的粗集料离析评价方法和指标,从源头上控制离析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离析难题错综复杂形式多样中大集团攻克离析对症下药 针对大宽幅摊铺中出现的离析现象,中大集团的专家们在施工现场反复仔细观察各类摊铺机的综合性能和螺旋输料状况,发现用摊铺机摊铺路面物料产生的离析有多种因素,其结果为3种情况:一是横向离析,二是竖向离析,三是纵向带状离析.其中横向离析最容易产生,危害程度最大.特别是在高速公路路面的摊铺中,一次性铺宽12 m以上时,现行的摊铺机械极易产生离析,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9.
针对摊铺机作业过程中无法避免离析的问题,从摊铺的过程分析离析形成的原因,从螺旋输送模型与材料离析倾向性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二次搅拌减轻离析的局限性,并对摊铺机螺旋防离析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该文阐述了沥青路面施工中的离析会严重影响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接着,通过施工实践分析其离析现象,以及离析产生的机理、危害。最后,提出如何减少和防止离析的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1.
该文指出沥青混合料离析主要是指级配离析和温度离析。通过试验分析,转运车的应用可以减小级配差异,消除温度差异,改善路面平整度,保证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提高道路使用寿命。该文还指出转运车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问题要注意;同时,为提高路面质量要注重各个施工过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理解横向隔板对液罐车性能的影响,不仅对液罐车的液罐设计是必要的,而且对液罐车的使用也是有益的.本文推导了具有椭圆截面罐体带横向隔板的液罐车的液体质心坐标和极限坡路倾角的计算公式,并探讨了使用条件变化时,横向隔板对液罐车极限坡路倾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曲慧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11):130-133,31
减隔震支座的选择是减隔震设计的关键环节,然而目前研究多针对单一类型减隔震支座而没有对不同类型减隔震支座的适用性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几种桥梁典型减隔震支座的减震原理和关键力学性能,提出桥梁典型减隔震支座的适用范围。结合某一工程实例对两种典型减隔震支座的减震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减隔震支座会大大降低传到结构上的地震力,但同时引起较大的震后位移。结论表明结构减隔震设计应合理选择减隔震支座,优化其力学参数,改善结构的自振周期,平衡地震力与地震位移的关系,最终实现结构的抗震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14.
桥梁结构中间层隔震技术是在一般桥梁结构隔震技术基础上开发出的新的桥梁结构隔震技术,在加固工程以及隔震满足不了要求的特殊工程中被大力推广使用。对桥梁结构中间层的隔震结构技术进行合理的设计可以避免或减轻地面震动对桥梁结构的影响。文章介绍了隔震概念及中间层隔震技术的工作原理,对桥梁结构中间层隔震的框架技术进行了说明,并提出桥梁结构中间层隔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暗挖隧道过既有建筑物采用隔离桩法施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贾喜涛 《隧道建设》2006,26(1):25-26,101
暗挖出入口隧道与既有建筑相距近,为保证既有结构安全采用隔离桩法施工。文章通过数值模拟分析计算,比较隧道与建筑物之间不设隔离桩和设隔离桩两种工况下施工完成后和各阶段的沉降量,得出设隔离桩是可行的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作为我国研发的一种新型减隔震装置,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具有构造简单、承载力大、耐久性好和可以提供可靠的自恢复能力等优点。对采用该新型减隔震支座的一大跨径连续梁桥的抗震性能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支座具有十分稳定和高效的减隔震效果,为桥梁设计人员提供丰富的减隔震参数选择空间,非常适用于高烈度区大跨径连续梁桥的减隔震设计。  相似文献   

17.
蔡俊镱 《桥梁建设》2021,(2):105-111
淡江大桥主桥跨越淡水河口,主桥采用单塔不对称半飘浮体系斜拉桥,全长920 m,跨径布置为(2×75+450+175+75+70)m,主跨450 m,桥面净宽44.7 m,桥下通航净高20 m,倒Y形桥塔高200 m。在桥塔及两端伸缩缝处的桥墩设置减隔震阻尼器,主梁采用钢箱梁(长660 m)及钢-混结合梁(长260 m),斜拉索按扇形双索面布置,共94根斜拉索。桥梁设计寿命为120年,依据基于性能的设计规范AASHTO LRFD及性能化抗震设计,结构强度满足规范要求。采用风洞试验与数值风力分析验证主桥结构的气动稳定性,结果表明当风速达100 m/s时,结构仍然稳定。  相似文献   

18.
驾驶室隔声漏声的声压法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志刚  张孝国 《汽车工程》1993,15(3):145-148
为了控制车内噪声,研究驾驶室的隔声效果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介绍一种简单可行的评价驾驶室隔声漏声的测量方法,并结合实际给出了声压法在驾驶室隔声漏声测量中的应用实例。在没有声学试验室的情况下,该试验方法不失为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有线位移理论对不设置隔震系统和设置隔震系统的连续刚构桥进行地震振动特性分析,并对隔震性能作出简单评价。本文以某公路大桥为工程背景,探讨隔震技术在连续刚构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地铁盾构隧道邻域埋入式隔离桩力学性能,以北京某典型地铁盾构隧道及邻域基坑工程为例,应用相似材料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埋入式隔离桩的支护体系地铁盾构隧道的变形特征及围土压力分布规律,并分析埋入式隔离桩、常规隔离桩和无隔离桩支护体系对既有隧道变形和围土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侧方基坑开挖卸荷-加载过程中,水平位移远大于竖向位移,隧道整体在水平和竖向存在不均匀位移,判断盾构隧道有朝向基坑方向扭转的趋势;加入隔离桩的支护体系相比无埋入式隔离桩的支护体系能使盾构隧道水平位移有效减小,竖向位移发生轻微上浮,盾构隧道朝基坑方向的扭转趋势能得到有效控制;埋入式隔离桩和常规隔离桩的隔离效果基本相同,针对地铁隧道这样的地下结构,全长常规隔离桩桩身接近地表的部分对控制隧道变形没有太大帮助,在实际工程中可以采用埋入式隔离桩,减少桩身长度,降低施工成本;侧方基坑开挖卸荷-加载过程中,盾构隧道初始土压力呈“葫芦形”分布;基坑开挖卸荷和基坑加载完成过程中,隧道土压力轴向对称位置发生偏转,判断盾构隧道有朝向基坑方向扭转的趋势;埋入式隔离桩能起到与常规隔离桩相同的隔离效果,并能有效降低隧道周围土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