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干线铁路2个系统的接触网组成,总结了 2个系统在牵引供电制式、悬挂方式、接触线高度、设备限界、回流网、开关设备、轨道车辆高压电器设备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城市轨道交通与干线铁路所采用的授流方式,提出了在二者的衔接段采用直流架空接触网和交流架空接触网衔接、直流接触轨与交流架空接触网衔接2种设计方案.该研究...  相似文献   

2.
架空接触网与三轨不停车切换过渡的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地铁四号线正线采用DC1500V三轨受流制式,车辆段采用架空柔性悬挂接触网受流制式,架空接触网与三轨并行运营,对于架空接触网与三轨之间切换提出了较高的技术要求,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广深线高速铁路自动过分相方式,对不停车切换方式进行技术分析,为四号线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双制式受流方式在城轨车辆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讨论了在同一城轨车辆上使用DC1500V架空接触网受流与DC1500V第三轨受流的双制式受电方式的特点、转换方式和注意事项,为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开行市郊列车是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城镇间客运交通的必然选择。通过对架空接触网及第三轨接触网的安全性、经济性、城市环境适应性,以及各种形式接触网适应速度水平的分析比较,结合城市现状与发展前景的关系、成熟技术与前瞻性技术的关系、减少工程投资与长远运营效益的关系,推荐市郊列车系统采用架空接触网供电系统。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城铁列车牵引系统的设计流程,给出了DC 750 V和DC 1 500 V两种供电制式下采用三相异步牵引电机的常规城轨列车的牵引系统主电路的不同设计方案,重点研究了不同供电制式下采用第三轨、架空接触网受流的高压母线电路和车间电源电路的设计;研究了牵引逆变器、牵引电机、辅助供电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IGBT元件的选型、冷却、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标准化设计、辅助供电系统的结构、容量等.  相似文献   

6.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供电制式不同,不能在同一接触网上并存,且接触网锚段有完整性、导线有不可分割性要求,城市轨道交通与市郊铁路连通必须设置衔接段。分析比较城市轨道交通和市郊铁路接触网的差异,详细论述衔接段牵引供电制式、受流方式、架空接触网导线高度、设备限界、回流网、开关设备的设置。指出如果付诸实施还需要从政策层面解决管理、运营和维护的协同配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160km/h速度级市域(郊)铁路隧道区段的牵引网架设经验较少,应对牵引网的选型及其组成部分、设计要求和施工精度要求等进行重点研究,以优化完善市域(郊)铁路的供电牵引技术。方法:对我国不同速度等级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市域(郊)铁路线接触网系统的主要应用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建议160km/h速度级市域(郊)铁路采用交流供电制式架空接触网。在此基础上结合隧道断面、空气动力学效应及工程造价等因素,以及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市域(郊)铁路线的建设和运营经验,进一步建议160km/h速度级市域(郊)铁路隧道区段采用AC 25 kV供电悬臂式刚性悬挂架空接触网。随后针对供电悬臂式刚性悬挂架空接触网的支持装置、汇流排组件及膨胀接头等主要部件的组成及设计要求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结果及结论:在满足160km/h弓网相互作用的动态性能指标基础上提出了悬臂式刚性悬挂的主要设计技术标准以及主要施工精度要求,以确保弓网间具有良好的受流性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多条线路速度等级达到120km/h,架空刚性悬挂弓网系统因共振导致受流质量下降的运行区段时有出现,因而架空刚性接触网系统跨距值的设计选用变得相当重要。结合架空刚性接触网模态分析、弓网动态接触压力频谱分析,阐述了设计时速120 km线路架空刚性悬挂接触网跨距选择为8 m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最高速度在140 km/h左右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对于牵引供电制式的选择,可采用AC 25 kV交流制式或者DC 1 500 V直流制式.在隧道内,两种供电制式因绝缘距离的不同导致隧道断面大小的不同.通过对隧道采用圆形断面形式、架空刚性接触网悬挂方式时的隧道断面开挖量等进行分析比较,对两种供电制式的隧道土建工程投资差别作出了判断.  相似文献   

10.
在轨道交通中,牵引供电系统提供列车牵引动力,架空接触网作为牵引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动车组供电授流。轨道交通供电系统一般采用架空接触网授流制式,在轨道交通采用高架桥敷设形式时,接触网系统则成为区域内的相对高点,遭受雷害的几率增加。针对供电系统架空接触网防雷综合技术策略进行研究,分析架空接触网防雷综合技术需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归纳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