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处长别传     
相信很多读者都看过前阵子荧幕上热播的《北京爱情故事》,并为剧中几位主角之间纠结的恩怨情仇而唏嘘不已。不过,在此我们要多说一句,《摩托车》杂志绝对没有涉足影视圈的计划,因为今天我们所要提到的人物就是这部都市偶像剧中的一个人物,他就是剧中的银行赵处长,赵宏义是也。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位"摩托处长",感受他与摩托车的那丝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吧!  相似文献   

2.
《摩托车》2013,(7):46-47
时间:2013年3月23日地点:中国,北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媒体:《摩托车》杂志人物:中汽协摩托车分会秘书长李彬《摩托车》:作为摩托车行业协会的领导,您认为禁限摩政策的根源在什么地方?李彬:城市禁限摩是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转型的重要障碍,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00多个城市对摩托车进行不同程度的禁限。城市"禁限摩"造成摩托车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小城镇,影响了摩托车的一些高端产品、大排量产品的推出,制约了摩托车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严重限制了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摩托车》2013,(7):43-44
如果说左宗申是摩托车行业的先锋人物,这话并不夸张。在他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生涯中,几乎每年都要为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做几个提案。随着左委员提案经验的丰富,他对如何打动社会、如何让大众看到摩托车正面形象的理解也在进步。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们看到了一个忙碌的左宗申,除了上会、听会,他还要去电台录制现场节目、给报纸做专访,并且参与了这次交通体验活动,而这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做中国摩托车界的代言人。中国有近180家摩托车生产企业,上千家摩托车配件企业,左宗申虽然是宗申集团的老总,却坚持在为整个行业四处奔走。他的努力也受到了摩托车爱好者们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1988年10月,经过长期的酝酿和筹备,《摩托车技术》杂志在全行业的期待中创刊,与当时方兴未艾的摩托车行业形成呼应之势。也就是从那时起。《摩托车技术》拉开了与中国摩托车行业风雨同舟的大幕。时光荏苒,伴随着我国摩托车行业几度浮沉,《摩托车技术》度过了20个春秋,在金秋十月迎来了二十华诞。  相似文献   

5.
《摩托车》2010,(3):4-4
<正>2010年的贺岁电影让人看得压抑。从《三枪拍案惊奇》到《十月围城》,从《阿凡达》到《大兵小将》,剧中的人物无不死得一塌糊涂,最甚者就是《2012》,观后甚至让人开始怀疑人生。全球的大牌导演都这么不约而同地集体悲观,实属罕见。受这波忧患意识流的冲击,我也开始胡思乱想,尤其当《阿凡达》的潘多拉星球美轮美奂地展现在我面前,  相似文献   

6.
《摩托车》2013,(8):94-95
在上期的《摩托车》维修版中,我们刊登了"‘2013年最受用户欢迎的摩托车配件品牌’评选活动扬帆起航"一文,在其中介绍了此次活动的基本情况。在这期的"摩配风云"栏目中,我们将深入而具体地介绍本次活动的评选细则,并附上活动评分表,以便广大摩配行业同仁及读者进一步理解此次活动。一.评选办法1.由北京《摩托车》杂志社对国内摩托车配件品牌进行搜集、归档、公示;2.由2013年春季(济南)全国摩托车配件展示交易会现场观众及全国摩托车维修俱乐部会员根据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7.
李健  高扬 《摩托车》2011,(5):98-99
2010年5月,《摩托车》杂志李健社长专访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秘书长李彬。在这次专访中,李彬秘书长对中国摩托车行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并展望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摩托车分会来年的工作。一年过去了,让我们再次带您走进李彬秘书长的办公室,听他畅谈行业的今天和明天。  相似文献   

8.
骑行散记     
周汝金 《摩托车》2004,(6):33-33
两年前,我买了一辆心仪已久的摩托车,随后又订阅了《摩托车》杂志,从中学到了不少驾驶和保养摩托车的知识,于是便想通过《摩托车》杂志把两年来骑行中的一些心得感受与摩友们进行一下交流。行车时首先要注意路况,并要能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危险,万万不可心存侥幸。一次,我们一行几  相似文献   

9.
多年来,《摩托车》杂志社一直将"为政府提供准确的中国摩托车行业信息,为企业提供未来发展方向参考意见,为读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摩托车类资讯"为己任,对中国摩托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久前,《摩托车》杂志社利用全国摩托车维修技术俱乐部的平台,通过下发调查问卷,以及广泛的调研,完成了此次的"2012年中国摩托车市场调查报告"。作为摩托车行业内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本期刊  相似文献   

10.
九儿  高扬 《摩托车》2011,(5):88-90
他叫H.Clay Jones,认识他的人都会叫他克雷,他也习惯了别人称呼他为"老外",他来到中国十年了,他和他的摩托车以及一只叫做Jackson的狗过着自由的生活,他为什么来中国?为什么又定居在北京?他和摩托车有着怎样的情缘,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原汁原味的美派骑士的生活。M:北京《摩托车》杂志 H:H.Clay Jones M:你多会来的中国?为什么选择来中国呢?H:2000年我在越南的时候,我和明斯克(Minsk)俱乐部的朋友一起去越南北部靠近中越  相似文献   

11.
因为经常阅读《摩托车信息》,我成了朋友、同事们的"摩托车先生",凡是与摩托车有关的事都爱找我参谋一下。侯哥是我的上司,最近要买车也邀请我帮助参考,我便拿出保存的一些《摩托车信息》,和侯哥一起挑选他喜欢的车型,经过一番斟酌,最终确定购买在国内摩托车界享有良好口碑的新大洲火鹰125摩托车。新大洲火鹰125是新大洲与本田合作的结晶,传统的凌鹰款外观,塑料件做工精细,仪表盘功能齐全,前盘后鼓的刹车系统让你在城市森林中收放自如,传动箱盖上HONDA的标识是质量与信心的保障。最有特点的是边条上的"火鹰鹏程万里"的贴花,非常具有中国书法与印章的气息,突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也很符合侯哥为人师表的车主身份。在两千公里的磨  相似文献   

12.
《摩托车》2013,(5):36-37
这是魏广辉第四次代表金城车队参与达喀尔拉力赛并再次完赛,作为摩托车组唯一的中国人,他的坚持让中国人的名字始终保持在2013达喀尔拉力赛摩托车组的榜单之上,代表了中国的赛车力量。以下是本刊对魏广辉的独家专访,《摩托车》杂志简称"摩",魏广辉简称"魏"。《摩托车》杂志:距离今年达喀尔拉力赛结束已经一个月了,请首先对今年的整个比赛过程做一个总结。我感觉与往年相比,今年比赛的线路并不简单,选手想要提速还是比较难的。我们在第一赛  相似文献   

13.
刘万盛 《摩托车》2004,(3):29-29
我的大摩托车与小《摩托车》,伴着岁月一起磨合。每天摩托车伴我上路踏歌,每月《摩托车》传递新的收获,朝夕相伴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4.
藏区之夏     
摩旅迷 《摩托车》2014,(2):82-87
如果您读过《摩托车》2012年增刊—《摩旅十年》的话,那您一定会记得那位来自香港的摩旅达人:"摩旅迷"先生。他是香港第一个正规摩托车俱乐部的创始人,自1969年开始接触摩旅的40多年来,他从来没有放弃过摩旅,累计里程早已超过了几十万千米,足迹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已年过花甲的他依然热衷于摩托车旅行,仅仅是在2013年这一年里,他就有9个月都在摩旅!而这一次,他为我们带来的是2012年时一次令他最为印象深刻的云南藏区之旅。  相似文献   

15.
我是亲眼一天天看着老范的女儿的肚子慢慢大起来的。有一天我跟处长汇报完工作后.开玩笑对处长说:“处座.您的孩子将来也给我们一起走摩托车发展的道路吗?”处长马上有了愠怒:“这话是你说的吗?!嗯?”不过我明白处长这个人不是那种斤斤计较的人.说说就算了,不当真的。  相似文献   

16.
几大亮点     
《摩托车信息》2006,(15):1-1
前不久,事关中国摩托车发展大业的《摩托车行业"十一五"专项发展规划》正式登台亮相。这个规划对"十一五"期间我国摩托车行业发展的诸多方面作了具体描述,提出了发展目标和任务,是我国摩托车行业今后五年的行动纲领。但又不能不看到,在较为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这项规划的刚性约束较少,规划目标的完成与否,更多地要看作为行业发展主体的企业做得如何。所以我们说,并不是规划一出,万事皆成,更为关键地是要看我们怎样去抓落实,并且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规划的内容,这也正是"规划"与"计划"的不同所在。认真领悟这个规划的内涵,我们能把握住几个关键词,也就是几大热点,做好这些关键和热点工作,对我国摩托车行业"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要完成由世界摩托车生产大国向世界摩托车生产强国的提升。摩托车生产的"大"与"强",是一个矛盾体,是我国的心头之痛。大而不强的现实,严重阻碍了我国摩托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削弱了我国摩托车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由大变强,是业内人士关切最多、祈盼最深的头等大事。这次,规划为我国制定了一个具体的由大变强的时间表,有利于激发业内人士的斗志,在15年这个较短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李健 《摩托车》2006,(10):3-3
《摩托车》杂志诞生于1985年,从问世的第一天起,他就与我国的摩托车事业和广大摩托车爱好者的脉搏一起跳动着。在过去的21年里,我们一起见证了我国的摩托车事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起体验了摩托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一起闯过了各种艰难险阴;一起分享了"摩界"中那美妙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与你同行     
戴巧芬 《摩托车》2004,(6):25-25
我是一个八个月大的孩子的母亲,与《摩托车》杂志相识三年。最初的日子是每个月都站在路口的报刊亭为老公买新出版的《摩托车》杂志。刊中字里行间“填”满了技术和机械,我不懂,他却爱看。记得第一次不经意地为他买回杂志的时候,他很开心。他告诉我,在当学徒时曾从师傅那里发现  相似文献   

19.
《摩托车信息》2010,(3):22-22
人物简介: 王大威,大长江集团董事长.中国汽车协会摩托车分会会长。王大威矢志独钟摩托车业,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摩托车行业“十大特殊贡献人物”。早年,王大威在一家军工企业工作,从事摩托车研发及管理,多有建树;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广东省江门市创立大长江摩托车实业有限公司,现该公司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摩托车制造企业。  相似文献   

20.
难舍难分     
宋发远 《摩托车》2005,(2):30-30
笔者酷爱摩托车,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摩托车,尽管那时所见的摩托车都是一跑一"留"烟(就是现在的二冲程摩托车),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就暗下决心,长大后我也要拥有一辆人见人爱的摩托车。正是这份决心,注定了我将与摩托车结下不解的情缘。从小学到中专毕业,从课堂到社会,从工作到生活,摩托车已成为我魂牵梦萦的两轮"情人"。 参加工作后,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一个朋友家里第一次看到了《摩托车》杂志。我为书中精彩的内容所深深吸引,深入浅出、实用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