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运行速度预测是进行速度协调性分析的基础。针对山区双车道公路的特点,通过采集云南省三条双车道公路平曲线路段小客车和大货车的运行速度数据,建立了山区双车道公路平曲线路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效、可靠,可以用于山区双车道公路平曲线路段的运行速度预测。  相似文献   

2.
将车辆运行速度、路面摩擦因数作为随机变量,分别构建了基于质点模型与考虑车辆侧倾作用的侧滑失效功能函数,分析了曲线路段行车安全可靠性。计算了《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中规定的各极限最小半径下发生车辆侧滑的概率,并通过改变路面摩擦因数和车辆运行速度,对比研究了2种不同功能函数下的行车失效概率,提出了公路平曲线半径的可靠性设计流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车辆侧倾作用计算的侧滑概率明显高于由质点模型计算出的侧滑概率;在同样道路环境下,卡车发生侧滑的概率会大于轿车;公路平曲线设计将车辆简化为质点,忽略侧倾作用以及车型间差异会导致对卡车行驶安全不利。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夜间的交通事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白天。对长松高速公路实验路段按照平曲线半径和纵坡值进行分类,通过实地行车实验,得到不同行驶速度下白天和夜间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识别距离数据。结果表明,驾驶员的昼夜识别距离随着行驶速度的增加而降低,曲线路段夜间对驾驶员的识别距离影响较白天显著,在曲线路段不同行驶速度下的夜间识别距离均小于白天。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夜间车速限制标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运行车速认知因子虚拟仿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准确预测道路交通安全评价中微观路段的运行车速,确定了三级公路的驾驶员安全性认知模糊集,建立了基于Multi Gen Creator软件的15个路段的三维仿真模型,开发了基于Vega的虚拟仿真系统,组织了53名驾驶员,在大型三通道柱面投影仿真系统中,进行了运行车速认知因子的评价试验。应用模糊统计方法对795组有效认知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包含道路平曲线半径、纵坡度和行车视距认知因子的三级公路安全性认知评价模型。虚拟仿真试验与道路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平曲线半径、纵坡度和行车视距认知因子评判等级的平均贴近度分别为0.63、0.74和0.70,因此,虚拟仿真试验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
高速公路小客车驾驶员安全注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高速公路设计与运营安全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基于人-车-路协同过程中的驾驶员视觉注视特征,选取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453个线形组合路段,对13名小客车驾驶员在路面范围内的动态视觉注视点位置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运行速度下驾驶员在不同线形组合路段路面范围内的注视点分布规律,得出驾驶员受不同运行速度和线形条件影响时在路面上的注视点集中区域特点,提出基于驾驶员行为特征的驾驶期望视距概念,并建立了不同运行速度下驾驶期望视距的计算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驾驶期望视距与车辆运行速度和平曲线半径相关;当道路平曲线半径小于等于800 m时,驾驶员的视野会随运行速度的提高受到限制,需采取适当限速措施以保证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6.
山区公路弯坡是平、纵曲线的组合路段,线形复杂,行车风险大,易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路段,其安全性能直接影响到山区公路全线的运营安全和通行效率。以某山区公路K1613~K1617弯坡路段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和实际行车实验,分析弯坡路段交通事故的导致因素,分析发现:长下坡制动风险、转弯半径车速限制、行车视距影响、路面抗滑能力不足等是导致该路段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针对性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制定高速公路昼夜车速限制标准,保障高速公路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获取信息,采用数理统计与回归分析方法,对采集的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了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和公路纵坡对高速公路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的量化影响,建立了驾驶员昼夜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公路纵坡的多元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夜间识别距离与白天相比平均下降8.5%,最大下降30.4%,下降幅度与行驶速度和公路线形条件有关;驾驶员白天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公路纵坡分别呈负对数、正线性和负指数相关,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852;驾驶员夜间识别距离与行驶速度、平曲线半径和公路纵坡分别呈负线性、正对数和负指数相关,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83.  相似文献   

8.
通行能力预测是公路设施规划、设计与运营中的基础环节.本文基于埃及曼努菲亚省12条农村双车道路段数据,研究了公路线形等几何特征对通行能力的影响以及线形由切线变为平曲线时通行能力的损失.所选取的路段线形包括直线和随后的平曲线.同时,采集了各路段上车流量及速度数据,利用基于基本图的外推法研究流量和密度关系.路段上不同车型的车辆均转换为小客车当量.此外,针对不同情形(切线、平曲线及对应流量损失),分别建立了最佳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切线型道路的关键自变量是路宽、肩宽以及切线长;平曲线道路的关键变量是曲线半径和路宽.通行能力和几何特征关系最佳模型的自变量为曲线半径.本文的模型可用于分析评价农村双车道道路的通行能力,尤其是评价文中所研究路段的通行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升道路路线设计水平,总结了道路交通系统组成要素,分析了直线长度、圆曲线半径、坡长坡度、竖曲线半径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具体影响。同时,以某山区公路为研究对象,利用同一路段运行速度和设计速度的差值ΔV、相邻路段运行速度变化率C评价了平纵线形组合安全性,研究成果可为道路线形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将驾驶模拟器应用于交通仿真中.在具有不同道路线形组合的弯道上,对小客车进行了行驶试验.针对山区低等级公路小半径曲线的特点,分析了行车速度的变化趋势以及与行驶轨迹的关系.对于小半径曲线而言,车辆在进入曲线时速度降低,轨迹发生内向偏移;而车辆在驶出曲线时速度提高,轨迹发生外向偏移.进一步地考虑曲线路段车辆受力特征及驾驶人驾驶行为,分析了行车速度与行车轨迹侧向偏移的相关性,得到了基于车速的行车轨迹侧向偏移计算模型,计算结果可为山区公路线形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四川省川西山区农村公路的调查,分析了山区农村公路的交通特点和功能特点,根据汽车行驶速度和汽车行驶理论对山区农村公路平面线形设计中所采用的设计速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给出了山区公路圆曲线最小半径的设计参数取值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老路线形特点,从运行车速理论出发,对老路改建时线形中的圆曲线半径进行简单探讨,并进行举例说明,有望达到提高不利地段公路安全性能,降低事故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ѵ������ٶ�Ԥ��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匝道是互通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运行速度的匝道设计理念是目前公路及互通立交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本文以互通立交匝道小型车辆的运行速度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分析互通立交匝道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制订正交实验方案,运用车载高精度GPS设备,采集了北京市4座互通式立交共14条匝道车辆连续运行速度数据。根据其中10条匝道的数据,按照车辆在互通立交匝道上的运行速度特性将匝道分为三段:减速段、匀速段、加速段,构建互通立交匝道各个分段运行速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预测模型,并使用另外4条匝道的实测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匝道是互通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运行速度的匝道设计理念是目前公路及互通立交一种新的设计思路.本文以互通立交匝道小型车辆的运行速度为主要研究目标,通过分析互通立交匝道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制订正交实验方案,运用车载高精度 GPS 设备,采集了北京市4 座互通式立交共14 条匝道车辆连续运行速度数据.根据其中 10 条匝道的数据,按照车辆在互通立交匝道上的运行速度特性将匝道分为三段:减速段、匀速段、加速段,构建互通立交匝道各个分段运行速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预测模型,并使用另外4 条匝道的实测数据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在 5%以内,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公路线形与车辆运行速度及交通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介绍公路线形对车辆运行速度的影响因素,详细分析公路平、纵、横线形及线形组合等因素对运行速度的影响,提出线形元素与运行速度之间的模型关系,并分析公路直线、平曲线、路线纵坡及线形组合对交通安全的影响,说明公路线形设计的合理性对车辆运行速度及交通安全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调查小客车和大货车在甘肃省4条国道干线公路上的运行车速情况,并根据期望车速的概念,对期望车速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对4条干线公路上典型路段的车速测量数据进行研究,提出干线公路期望车速确定方法,并结合甘肃省干线公路的实际车速测量数据,对期望车速模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抗侧滚扭杆在动车组运行时所受载荷的变化情况,结合陀螺仪和速度信号,研究了抗侧滚扭杆载荷随列车运行速度、曲线半径和曲线超高的变化规律;统计了不同速度级下抗侧滚扭杆载荷最值,并编制测试载荷谱、趋势载荷谱和动态载荷谱,计算趋势载荷与动态载荷在整个测试载荷中贡献的损伤比. 研究结果表明:直线工况下,抗侧滚扭杆动态载荷幅值随列车运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当运行速度由250 km/h增大到350 km/h时,抗侧滚扭杆载荷幅值最大值增大了30%;在一定的过超高条件下,抗侧滚扭杆趋势载荷幅值随曲线半径减小而减小,240 km/h运行速度下最大载荷幅值由6.61 kN减小为3.54 kN;在曲线半径一定的条件下,抗侧滚扭杆趋势载荷幅值随曲线超高的增大而增大,240 km/h运行速度下最大载荷幅值由3.36 kN增大为5.80 kN.   相似文献   

18.
限制速度对交通运行速度影响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得出在限速情况下车辆运行速度的分布图;通过分析限速值与运行速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利用SPSS建立能够反映限速与运行速度线性互动关系的模型,可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