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姜燕  胡新民  蒋宏 《交通标准化》2011,(22):108-111
为解决分流影响区对道路通行能力的影响,以分析分流区的交通流特性和密度为出发点,根据HCM2000道路通行能力数据和服务水平数据来标定模型的参数,建立分流流量和减速段长度仿真模型探讨匝道分流影响区的交通流特性,以四车道和六车道为例分析匝道分流流量、减速段长度与分流影响区密度的关系,可为快速路分流区的交通规划和设计,以及交通组织和管理的改善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定重大交通事故下信息发布的空间范围,采用交通波理论,考虑出、人口流量的影响,建立事故状态下交通波分析模型,得到交通事故的基本影响范围;基于提示信息对交通流的影响,以饱和状态为临界标准,确定了所需发布提示信息的范围;分析在实施人口限流和出口分流措施后交通波与事故波的运行性质,根据分流路径上等效的通行能力确定各个出口的最大分流量,得到分流信息的发布范围.研究结果显示:分流后事故影响范围减小了78%.  相似文献   

3.
混合车流微观仿真模型校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准确地模拟车辆间性能差异较大的混合车流,需要从微观层面来校正仿真模型. 针对不同车型和不同道路设施单元, 提出了一套基于混合车流特性的微观仿真模型校正方法,包括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模型参数的校正及校正效果评价等. 最后,借助微观仿真软件CORSIM对高速公路路段仿真模型进行实例验证. 结果显示,在所有车辆平均行程时间满足校正目标的情况下,分车型校正能够保证仿真车型合理表达实际车型的交通特性,证实了校正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依托济青高速公路,系统分析了交通量、车型、轴型、轴载、超载等交通特性,给出了全线上行线、下行线及各路段的交通组成特征,计算得到了车辙有效轴次;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交通特性对沥青路面高温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机非混行造成的交通低效问题,构建单向平面分流路网,即以机动车干路单向交通组织为基础,以机动车支路和自行车、公交专用路双向交通组织为辅助的公交专用、机非分离的路网模式。首先,采用VISUM,VISSIM模型,对单向平面分流路网与传统混合路网的路网特性、交通运输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分流路网在交通绕行、转向比例方面与传统混合路网基本一致。其次,在对两套路网体系进行优化设计的基础上,通过仿真分析,得出单向平面分流路网的运输效率远高于传统混合路网。最后指出,将干路单向化处理,发挥单向道路的横向可穿越特性,辅以减少干路绕行的支路体系,是单向平面分流路网实现高效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混合车流作为高等级公路交通流的基本构成,分析混合车流的交通特性,采用实地采集数据和计算机模拟仿真相结合的手段,得到了不经换算的混合车流条件下不同交通总量和不同车型比例速度,密度和流量三大参数的偌模图。  相似文献   

7.
利用轴载谱确定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当量轴载换算系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荷载是在路面结构分析和设计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我国目前在进行沥青路面当量轴载换算时,对不同车型的换算系数取值随意性较大,不能很好的反映真实情况。利用江苏省不同地区20条高速公路从2004年—2006年所有货车和大客车的动态称重(WIM)数据,分析确定了各自的轴载谱参数。比较了我国和AASH-TO1993沥青路面设计方法中的轴载换算公式的区别。分别利用两种方法确定了各种车型的当量轴载换算系数,可供沥青路面结构分析和设计参考。计算了混合交通的当量轴载作用次数,指出在对比我国和国外的交通量时,应考虑由于轴载换算方法不同而带来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国内6个区域、52个路段、4个大型货站调查得到各类交通组成频谱及不同车型轴载谱,分析了目前混凝土桥面铺装系设计汽车列车荷载的特性。得到了目前国内主流重卡的"车-轴-轮-胎组"及轴载分布;结合汽车列车弯道行驶印痕分析,提出了适合于数值分析时最不利荷位确定的弯坡桥汽车列车荷载模型;建立了荷载模型的平面布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公路改扩建规模的逐步扩大,有必要对公路改扩建期间的交通组织进行深入研究。文章从区域路网、交通特征等基础资料入手,对改扩建施工交通组织的分流路径进行选择,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分析,提出差别化、层次化的分流方案,可供类似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交通岛设计的关键是确定右转车流在进口道分流区及出口道合流区的交通组织,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案设计和通行能力评价。目前的设计缺乏对在不同右转流量条件下方案优化和比选时的定量化分析。本文提出右转车流在不同交通组织条件下的四种交通岛设计方案,并采用通行能力模型对进口道分流区及出口道合流区通行能力进行评价,提供不同右转车流需求下的交通岛最佳设计方案。算例结果表明:随着右转车流量的变化,本文提出的四种交通设计方案与右转车流的四个流量区间一一对应,能够满足复杂条件下的城市交通精细化设计需求,解决了目前设计单一化、非定量化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交通信号控制优化和路口几何渠化或路口扩展在现实中可能遇到许多局限。有些路口由于土地使用的限制,实际无法采用路口几何渠化或扩展的方式来缓解路口的严重拥挤的程度。交通流量转移措施也许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但其影响因素和适时方案很难依靠观测数据确定。结合观测数据,提出运用微观交通仿真的方法,判定需要转移的交通走向和选择路径,以降低路口延误和多选择路径旅行时间为目标,评价交通流量转移措施并估计转换量的最适应范围。研究以位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地区的Galbraith Road and Colerain Avenue (US-27) 路口及其相关可选择路径作为试例,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并运用了微观交通仿真软件VISSIM、公路通行能力分析软件HCS2000和Synchro进行微观路口延误和选择路径交通模拟评价。为提高结果的可释和易解效能,本研究提出交通转换比例、延误变化、选择路径旅行时间变化与服务水平变化的一体化曲线。评价结果显示了交通转移措施的可能效果。最后,讨论了实现交通转移的标志导向系统。  相似文献   

12.
Conventional approaches of signal control optimization and geometric channelization may not be an inappropriate solution to an oversaturated urban intersection, especially where physical expansion is limited by the intensive land-use development around it. Traffic diversion strategy may be an optional solution; however, it is greatly dependant upon identification of the traffic movements that need diversion and the existence of parallel or accessible detour routes that are capable of accommodating the diverted traffic without bring adverse impact on the diversion routes. Obviously, these factors are difficult to be determin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field observations alone.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udy of using simulation-based approach combined with analysis of observed data to identify oversaturated intersection movements needed for diversion and test the traffic diversion effect in the roadways that have potential to bear the diverted traffic. The proposed approach is discussed through a practical case study at the intersection of Galbraith Avenue and Colerain Avenue (US-27), Ohio. The effect of such option is evaluated using a state-of-the-art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system VISSIM, intersection analysis software programs, Highway Capacity Software (HCS 2000), and Synchro. The optimum percentage of traffic that is desired to be diverted at the inlet to minimize the delay while keeping shorter travel time is evaluated for the concerned intersectio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imply a successful option that has great potential to put into practice. Finally, signage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for implementing the divers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13.
基于CORSIM仿真方法评价美国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市I-75州际高速公路及其备用线路上交通事件管理和信号配时变更对交通运行状况的影响。在萨拉索塔市的备用线路上建立全市范围的信号配时方案,当I-75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件时,引导和指示车辆从适当的地点离开并返回高速公路。利用SYNCHRO信号配时软件建立六种交通事件情况下的信号配时方案。根据萨拉索塔市SYNCHRO数据,产生CORSIM数据集以评价路径变更方案的效果。通过CORSIM分析结果显示,从交通运行状况上看,萨拉索塔市的路径变更方案十分有效,使路网整体延误平均降低21%。另外,对其中一种交通事件情况下,转移的交通流量大小对交通运行状况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转移的交通量大小对于整个路网延误有显著影响。在本文的实例分析中,转移10%的交通量对整个路网的延误最小。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速公路因战争、恐怖活动及自然灾害等突发情况导致交通严重受阻,无法在短时间内依靠高速公路自身进行分流和疏散的情况,研究设计了一种应急分流桥梁装备.该装备以GFRP材料作为主要用材,全桥采用简支体系,基本结构形式为组合式结构,上部桥面结构由复合材料管材组成,下部桁架结构由标准节和首尾节桁架组成.利用ANSYS软件模拟...  相似文献   

15.
针对交通分流中定量分析较少、人为主观意识决策较多的问题,建立实时反馈的高速公路改扩建交通分流机制和分配模型,并以实际的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为例,分析区域公路网交通分流情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毗邻互通立交特长隧道的运行特性和驾驶行为变化规律,选取10名驾驶员在雅康高速公路二郎山隧道进行实车实验,利用Tobii眼动仪、前向碰撞预警系统Mobileye及Cirelet单导脑电系统等仪器,采集真实交通状态下车辆位置、时间、行驶速度、驾驶员瞳孔直径及专注度等数据,划分毗邻互通立交特长隧道特征区,给出二郎山隧道入口前和毗邻互通立交分流点段的行驶速度和瞳孔直径分布特性和变化曲线,建立二郎山隧道进出口区瞳孔直径线性模型,并评价洞内景观带专注度等级,分析定向变道影响点至互通立交分流点驾驶行为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设置洞内景观带可以缓解驾驶员视觉疲劳,且景观带国旗区效果优于星空区。驾驶员看到定向变 道标线白色虚线后,瞳孔直径逐渐减小至3.65 mm,行驶速度维持在71~73 km·h-1 ,在变道操作期的视觉负荷和心理紧张度最大,在条件观察期专注度最高,驾驶员需要根据等待可插车间隙迅速反馈和进行是否变道等操作。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交通规范、高速公路跨线桥交通事故的特征及高速公路跨线桥现有的安全问题,提出适合高速公路跨线桥的碰撞试验条件和评价标准.探讨了碰撞等级、碰撞车型、碰撞车辆的质量、碰撞速度及碰撞角度等试验条件的确定.根据跨线桥交通事故的特征和车辆乘员安全等要求,提出相关碰撞试验的评价标准,为开发跨线桥护栏和实车碰撞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安桂江 《交通标准化》2010,(18):141-145
在编制自行车网络系统规划时,应根据不同道路所处的区位、特点采取恰当的控制方案,对于促进城市机非分流交通系统的实现、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改善城市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结合乌鲁木齐市独特的地形和气候特点,采用人工观测技术,分析了冰雪条件下中心城区信号控制交叉口机动车交通量、车头时距、运行速度及平均停车延误等交通特性参数,并与正常天气下的交通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冰雪条件影响,机动车交通特性的各项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一研究结果为我市冬季交通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