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事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看,不外乎有三方面主要的原因,即:人的因素(如劳动组织、劳动制度、人在劳动中的行为和人际关系等)、物的因素(如机器设备、工具、附件等)和环境因素(如生产场所、工作空间、生产环境中物理或化学因素等)。为探讨事故发生的规律及为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反馈信息。我们试对历年收集到的100例因工死亡事故进行了初步的人机工程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事故产生的原因往往是很复杂的,但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看,不外乎有三方面主要原因,即:人的因素(劳动组织、劳动制度、人在劳动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人际关系)、物的因素(机器、设备、工具、附件)和环境因素(如生产场所、工作空间、生产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因素等)。现仅从心理学角度对人的因素作一分析。人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事故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已作过许多研究,但由于许多混杂因素的干  相似文献   

3.
生物节律在铁路行车安全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行车安全管理问题,就是如何加强人、车、路(环境)三大因素中人的因素的管理。本文从人机工程学观点出发,探讨和分析由于人的生理因素(即内在原因)引起的事故,研究由于人的身体条件(体力、情绪、智力)的变化与发生事故的关系,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交通环境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交通安全涉及人、车、道路及环境等诸多因素,对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表明,驾驶员的责任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次是车辆和道路因素。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关于交通环境对事故影响的研究尚不够充分;交通管理部门确定事故原因也主要从人、车2 因素入手,较少涉及交通环境因素。事实上,作为事故的间接原因,交通环境常常通过间接作用影响安全,亦即不良的交通环境诱发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导致人员违章等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人是建筑空间的主体,人的外在行为活动和内在心理需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建筑空间的制约。本文从铁路客站的公共空间入手,分析铁路客站空间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研究建筑空间与人的内在关系,体现对人性的关怀与尊重,以期能为探索铁路客站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做出贡献,创造宜人的铁路客站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6.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技术性文献分析、主轴译码、开放性译码等质性研究方法,初步确立铁路司机心理素质结构的基本模型。铁路司机的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状态的基础之上,其核心是人格,表现为处事风格,通过其与家庭环境、工作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综合、发展的心理品质,其包含4个维度16个因子:生理(身体良好、睡眠良好、视力优秀、不良嗜好)、人格(情绪稳定、注重细节、反应迅速、沉稳)、人际(人际慢热、家庭稳定、忍受孤独、抗压能力)、工作(工作满意、责任感强、注重学习、专业过硬)。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人体工程学是把人与被其操纵的机械所构成的体系,从医学、心理学、工程学等方面研究其间的关系,设计出适合人的生理、心理特性的机器,探索利于保护人体安全健康,发挥人工作能力为目标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人机关系是否和谐,取决于机器设计时,能否充分考虑人的特性,如人的生理功能和形态、人与机器之间信息的正确传递、环境条  相似文献   

8.
铁路安全文化是铁路员工在安全生产、管理实践中普遍认同和遵循的,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安全意识、行为准则、管理理念等因素的总和,主要内涵包括四个方面:铁路安全理念文化、铁路安全制度文化、铁路安全行为文化、铁路安全物质文化。铁路机务段安全文化建设应主要遵循以下基本途径:坚持教育先行,引导培育共同安全理念;强化安全风险责任意识,规范安全行为导向;注重安全环境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切实加强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安全文化建设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9.
人的行为是思想、情感、感情乃至动机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行为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良好的行为是维持健康的重要条件 ,而不健康的行为及生活方式是引起疾病或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要有效地防治疾病 ,就必须采取行为干预措施。铁路在运送旅客时 ,由于人群密集 ,流动性大 ,环境及社会等诸多因素往往会对旅客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甚至造成疾病的传播 ,必须通过行为干预提高广大群众良好的行为和卫生习惯 ,动员人民群众自觉地行动起来与不良卫生习惯和不良行为作斗争。实施自我保健首先要进行健康教育 ,这种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卫生宣传 ,而是针…  相似文献   

10.
《职业性高原病诊断标准》明确指出:“高原低压性缺氧是导致该病的主要病因”。低压性缺氧有别于正常气压低氧性缺氧,后者的缺氧(如矿难事故等)环境气压基本正常,产生的后果是脑组织软化、昏迷、死亡。而低压性缺氧首先是低气压对机体的影响,可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主要是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的改变影响了细胞环境的改变伴以低氧性缺氧造成的损害。在急性期是脑细胞体积的增大、间质水肿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遗憾的是近年的一些文献和工具书,均回避了低气压的问题,绝大多数仅从高原缺氧切入研究并做出论断,应该说是有缺陷的。  相似文献   

11.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人、机、环境、管理”是事故系统的四大要素,“人、物、能量、信息”是安全系统的四大要素。不难看出,人则是安全的关键环节。在生产实践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如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等,都是发生事故的最主要原因。为了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在管理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科学、合理措施,加强施工过程作业人员的安全行为管理。  相似文献   

12.
从交通出行选择行为理论与模型的发展历程和理论渊源出发,阐述随机效用理论、期望效用理论、累积前景理论、后悔理论及非/半补偿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应用现状,并对其在决策准则、决策情景、决策者假设和决策策略等方面比较分析,指出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适用性。基于效用最大化的模型在实践中应用广泛,但其理性人假设和补偿形式受到质疑,其替代模型在描述和预测出行选择行为上有更大潜力,但需进行有效性验证。与贝叶斯学习、博弈论等结合描述出行选择的动态过程、从出行产生的内在机理和决策心理出发构建出行选择行为模型及大数据环境下的交通出行行为研究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人的一生可分为成长期(青年期)、稳定期(中年期)和衰退期(老年期)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人的身体状况、生理和心理状态不尽相同。因此,一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所表现出的能力亦有差别。火车驾驶工作是一项带有危险性的高度紧张性工作,对驾驶员的能力水平及生理心理状态应有较严格的要求。为此,我们对乘务员年龄与多项生理心理指标之关系作了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以南京、蚌埠和淮南机务段共计1273名在职乘务员(司机389人、副司机363人、司炉521人)为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出行者选择行为的预测准确度,分别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转移预测的NL模型(Nested Logit model)及ML模型(Mixed Logit model),并综合考虑交通信息、出行选择习惯及交通环境等因素对客流转移的影响,从拟合优度比和信息准则2个方面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考虑出行者异质性的ML模型能更好地反映客流向城市轨道交通转移行为,在自变量相同的情况下,ML模型比NL模型具有更好的解释能力;ML模型能够反映出个体选择喜好的随机特性;交通信息、交通环境及居民出行选择习惯等因素显著影响出行者向城市轨道交通转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职业因素对长途列车乘务员神经行为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职业因素对列车乘务员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探讨其发生原因 ,采用WHO推荐的神经行为核心测试组合 (NCTB)测试了 49名乘务员和 48名商店售货员的神经行为功能。结果除情感状态 2组得分接近外 (P >0 0 5 ) ,乘务员的其余各项行为测试值均明显差于对照组(P <0 0 5 )。其中简单反应时、手敏捷度、视觉保留、目标追踪Ⅱ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而长途列车乘务员的此种神经行为改变可能是倒班制度、车内噪声、二氧化碳等职业因素联合作用所致。职业因素对长途列车乘务员神经行为功能影响的研究@谢俊杰$哈尔…  相似文献   

16.
铁路运输生产由于本身特点,致使铁路高温作业环境有特殊之处。为探索生产现场切实可行与更为完善的高温评价方法,作者于1984年夏,采用有效热强度指数(EHSI)结合湿球—黑球温度(WBGT)对具有铁路特点的工种进行了环境评价,通过本次试验,证明该二种指标既可反映几种主要气象因素的综合作用,又可反映工人生理变动的大小,且可互相补充。同时还提出了高温的阈限值,以及超过阈限值的允许短暂停留时间,对保障高温作业工人的健康有一定意义。铁路运输由于本身生产特点,如工人分散、昼夜工作、劳动和休息时间不稳定不规律、同时受到多种有害因素的联合作用、某些工种主要是在露天作业等等,致使铁路高温环境具有某些与地方一般厂矿不同的特点。为保障铁路工人身体健康,安排适宜的高温作息时间和确定劳动保护措施,提供现场资料和理论依据,我们于1984年夏在南京—南昌列车上及南京铁路地区,对部分具有铁路特点的工种,试用WBGT(湿球—黑球温度指数)结合有效热紧张指数(Effective Heat Strain Index 简称EHSI)进行了环境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重点人群正常的出行需求和安全通勤,基于累积前景理论(CPT)对事件影响下重点人群的出行行为开展研究.以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考虑公共交通停运的情况下,对其选择公益医护专车、医护公交专线、居住社区的小汽车、共享单车和电动车5种出行方式的出行时间进行分析.以乘车(骑车)在途时间和出行延误时间之和作为医护人员的出行参考点,构建医护人员出行方式决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受公共交通停运和交通严控影响,医护人员的出行行为较常态情景发生了变化,其出行环境更具不确定性;5种出行方式的累积前景值在不同出行距离下有较大差别,出行距离是影响医护人员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职住错位现象是造成医护人员出行难的内在因素.同时,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对于出行决策的风险偏好也不同.在长距离通勤中医护专车和社区小汽车对医护人员吸引力较大,而在短距离通勤和时间要求不高时,电动车和共享单车优势凸显.  相似文献   

18.
全国第三次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劳动生理及工效学学术交流会于1993年5月13日~16日在西安召开。代表约150人,分别来自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各级卫生防疫机构、职业病防治院(所)和厂矿企业等单位。会议交流论文179篇,其中约60篇分别在大会和分组作了报告。会议学术气氛活跃,讨论十分热烈。使与会者对物理因素职业危害、劳动生理及工效学的国际发展动态和我国研究水平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今后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地铁车站建筑设计的不足与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当今地铁车站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以此提出了地铁车站建筑设计创新的问题。提出了只有研究地铁车站使用者即“人”的行为与心理,并分别落实在功能与环境空间(艺术)设计上,地铁车站建筑设计才能够做到创新的观点。简要地分析了人的行为与车站功能设计的关系和人的心理与车站环境空间设计的联系,初步探讨了如何创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近年来地铁盾构施工安全事故逐渐增多,给国家、行业、企业和个人带来严重损失。为预防地铁盾构掘进施工安全事故,本文基于"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方法构建地铁盾构掘进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系统识别安全关键影响因素;应用DEMATEL-ISM方法剖析因素间影响关系,构建地铁盾构掘进安全事故致因模型;选用HF盾构区间开展案例研究,验证事故致因模型的适用性。研究结论:(1)地铁盾构掘进安全影响因素可系统识别为人员类、机械设备类和环境类等安全影响因素;(2)地铁盾构掘进安全事故致因过程可用5级安全事故致因模型解释,其中致险作业情境是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3)安全预案、安全检查和安全技术作业是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4)本文研究的安全事故致因模型可用于指导地铁盾构施工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