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出口米轨内燃动车组头车车体,采用有限元分析法进行车体静强度仿真分析及模态分析,依据计算结果对车体结构进行优化,并在样车完成试制后开展了车体静强度、模态及平稳性测试,进一步验证了车体设计的安全、可靠及舒适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系统模态匹配策略的地铁车辆车体减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基于动态性能分析的地铁车辆系统模态匹配策略:在整车设计过程中,除了要制定模态频率规划表确定定性目标外,还应制定振动技术指标进行定量规范和约束。给出了模态设计流程。针对某型地铁车辆侧窗玻璃和车顶振动异常问题,运用该模态匹配设计策略,定性定量地分析了产生剧烈振动的原因,并对原有车型中的问题部位进行结构优化。仿真分析表明,优化后车体减振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某地铁车辆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整备状态车体有限元模型和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整车整备状态下结构模态和在空气弹簧激励下车体各测点的频率响应,并运用模态频率匹配设计策略,针对车体结构建立模态频率规划表,为下吊设备的吊挂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文章依据刚柔耦合结构动力学理论,阐述了地铁车辆柔性车体和刚性转向架耦合模型的动力学计算以及提取车体某些具体位置振动加速度信号的过程;基于振动信号测试理论,现场测试与仿真计算同工况下的同型地铁车辆相同位置的振动加速度信号.通过将仿真结果与现场测试采集的信号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方法与结果的正确性.最后将现场测试的振动加...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某A型铝合金地铁车体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 HYPERMESH 和ANSYS,对车体结构的静强度进行仿真分析,并将仿真计算结果与车体静强度试验的测点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车体结构安全系数较低的位置主要集中于侧墙门角、牵引梁、蓄电池箱悬挂点等位置,试验测试值与仿真计算结果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数值偏差最大为 24.2%。通过对地铁车体静强度进行仿真分析,可有效避免车体设计时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根据线性系统的试验模态分析(EMA)理论、SIMO分析方法、多参考点模态测试原理,针对1:8比例车体进行侧墙试验模态测试以及模态参数的辨识。根据比例车体外形尺寸,建立试验测试模型;进行传感器的布置并设置模态测试参数;利用锤击法及DHDAS软件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及分析后处理;利用Polylscf模态提取法,得到比例车体侧墙的前四阶弹性模态参数和对应的阵型。结果表明:该型比例车体侧墙一阶模态为61.6 Hz、二阶模态为120 Hz、三阶模态为125.5 Hz、四阶模态为139 Hz。通过比较不同输入激励类型,比例车体一阶模态对于激励施加位置不敏感,侧墙激励下的二阶、三阶和四阶幅值大于顶板激励幅值,最大相差5.132 m/s2/N,模态响应幅值对于激励施加位置很敏感。信号频谱成分与模态频率一致,证实了试验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北京型内燃机车的动态特性,对车体进行了试验模态分析,车体是一个大型的钢结构,针对其特点用随机冲击激振方法和分区激振测试技术进行了试验,文中给出该车体前七阶主振动的所有模态参量,为进一步改进结构的动态性能,进行车体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根据测试结果建立符合车体理论模态和振动情况的有限元模型,并采用计算法对车体模态进行分析研究,获得车体结构的振动特性,进而评定车体在运行中的动态特性能否满足设计要求,为车体结构的优化设计,今后类似车体模型的有限元分析,以及模态测试布点和无样机条件下的车体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CRH2G型高速列车为研究对象,针对编组中的7号车体展开工作模态测试,获得车体模态参数。在振型相同的基础上,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对比与统计,分析各工况对工作模态参数识别的影响,为试验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恒速、启动、降速、全程和静止等工况对模态参数识别能力有影响,试验测点数目和测点位置影响所识别的模态阶数和主振方向。提出针对不同研究目的,应合理选用测点数目和确定测点位置、测试可在列车正常运营时进行、样本数据尽量在具有足够能量的恒速运行时采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铁铝合金车体的结构设计和强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雷成  肖守讷 《机车电传动》2006,(1):54-56,78
在分析某地铁铝合金车体结构特点和铝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基础上,建立了车体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并借鉴国内外的地铁车辆技术标准和地铁车辆的实际运行状态确定了载荷工况,还分析了车体结构在各个工况下产生的应力、变形和模态。结果表明了该铝合金车体的强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