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经前路主要病变节段椎间盘切除植骨十次要阶段椎间盘切吸术;或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同时,加作后路椎间盘切吸术,共治疗颈椎病46例。其中脊髓型44例,神经根型2例,优良率84.78%。并对椎间盘切吸术后颈椎生物力学稳定性进行了测试,证明该术式不影响颈椎稳定性。从而为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颈椎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2014年1月28例单节段颈椎病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患者使用传统颈前路钛板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A组),12例患者使用颈前路Zero-P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JOA评分及JOA改善率、NDI评分、吞咽困难发生率以及术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1),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吞咽困难发生率B组低于A组;两组JOA评分及JOA改善率在术后相同时间段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NDI评分相比,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B组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椎体高度及高度增加率在术后1个月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2个月B组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术后各时间段B组均明显大于A组(P<0.05);两组C2~C7节段Cobb术后各时间段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Zero-P椎间融合器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对于单节段颈椎病均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但Zero-P椎间融合器能降低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并在手术时间、术后颈椎生理结构恢复方面优于传统钛板椎间融合内固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期侧前路及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到2014年12月胸腰椎结核56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龄18~72岁,平均43.1岁;术前采用标准四联抗结核方案治疗2~4周;采用一期侧前方结核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可吸收螺钉固定术,同期经后方多裂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植骨融合情况和术后血沉、Cobb角、VAS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等级变化等情况,评估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75~290min,平均(248±42)min;出血量300~900mL,平均(420±68)mL。平均随访(24±5.2)月,植骨融合率100%,融合时间(4.7±0.5)月;末次随访Cobb角(8.2±3.1)°,VAS评分(2.1±0.8)分,血沉(17±4.2)mm/h,ASIA评分除3例为D级外,均为E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并发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侧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可吸收螺钉固定及后路Wiltse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可以彻底清除病灶,后凸畸形矫正理想,植骨融合率高,神经减压效果满意;可吸收螺钉可以安全应用于结核病灶清除术后的植骨中。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内镜技术的进一步掌握,本团队结合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逐步探索出一系列内镜术式以治疗各种类型的颈椎病,包括经颈椎前路、后路及侧方入路在内的术式,已经可以解决大部分临床常见的颈椎病。对于合并有颈椎序列异常和稳定性差的颈椎病患者,进行内镜手术重建治疗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将继续学习先进经验、完善技术并进行推广,最终实现国人在国内就可以接受颈椎病微创手术治疗的心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制新型股骨髓内钉并对其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评,探讨其在稳定骨折治疗中动力加压机制的表达与力学性能的优劣。方法将新型股骨髓内钉与Orthofix进口交锁髓内钉及AO加压钢板等不同方式内固定在稳定骨折条件下的抗轴向压缩、抗侧弯、抗旋转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与比较。结果稳定骨折情况下,新型髓内钉对轴向压缩载荷的反应表现为断端间的动力加压作用,其应力遮挡效应明显低于髓内钉及钢板对照组;三点弯曲试验中,各组试样均表现出抗内→外弯曲能力较抗前→后弯曲能力强的特点,新型髓内钉的抗侧弯性能优于髓内钉对照组,钢板对照组抗侧弯性能最佳;钢板内固定的抗旋转能力均优于髓内钉内固定,新型髓内钉抗旋转性能优于髓内钉对照组。结论新型髓内钉设计合理,力学性能优良,动力加压功能明显,应力遮挡效应低,固定稳定性好;髓内钉与髓腔匹配情况及骨髓腔形态亦是影响旋转及侧弯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我院采用经前路切除钩椎关节的方法治疗12例颈椎病。7例为脊髓型,伴有神经根受压症状;5例为椎动脉型,伴有脊髓和神经根受压表现。X线检查均提示钩椎关节增生肥大。全部施行了钩锥关节切除术。随访1~2.5年,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制具备动力加压功能的新型胫骨交锁髓内钉,并分析其在胫骨不稳定骨折治疗中的可行性及力学性能.方法 男性健康成人防腐尸骨胫骨湿标本45根,随机分左右侧进入不同实验组,按骨折髓内钉及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标准手术操作进行内固定后,于胫骨结节上缘至踝关节平面连线中点锯断,制成骨折端间隙环形扩大至5 mm的不稳定骨折模型.新型髓内钉组:新型胫骨髓内钉25套,直径8 mm,长度280 mm.对照组:分为进口髓内钉对照组及AO加压钢板对照组,其中髓内钉对照组为orthofix胫骨髓内钉10套,规格与实验组相同;胫骨8孔AO加压钢板10套为钢板对照组.各组分别进行轴向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及扭转试验,对不稳定骨折模型的不同内固定方式的抗轴向压缩、抗侧弯、抗旋转力学性能进行测试比较.结果 不稳定骨折情况下,钢板对照组的抗轴向压缩能力最差,新型髓内钉组的抗短缩能力不及髓内钉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新型髓内钉组的抗侧弯稳定性明显优于髓内钉对照组,3组中钢板对照组抗侧弯性能最优,组间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随骨折稳定性的下降各组抗扭转性能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新型髓内钉组的抗扭转性能次于钢板对照组而优于髓内钉对照组(P<0.05).结论 新型髓内钉的综合力学性能具有明显优越性,其力学性能可保证骨折端的复位和固定要求.  相似文献   

8.
内皮素是一种新发现的血管活性肽 ,它对血管收缩起着重要作用[1] ,并参与了许多缺血性疾病的发病过程 ,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2 ] 。近来对颈椎病的研究较多 ,但从体液因素对该病进行探讨的甚少。本文通过对脊髓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浆中内皮素含量变化的观察 ,探讨内皮素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1 对象和方法1 1 研究对象 脊髓型颈椎病组 ,男 2 7例 ,女 16例。年龄最大 71岁 ,最小 2 9岁 ,平均年龄 5 6 3岁。正常对照组男、女各 10例 ,共 2 0例 ,平均年龄 5 4 6 0岁 ;椎动脉型颈椎病组中 ,男 12例 ,女 18例。年龄最大 72岁 ,最小 2 7…  相似文献   

9.
1.本文报告14例膝部骨巨细胞瘤,行肿瘤整块切除翻转骨瓣植骨术治疗。10例经过2年8月~14年随访,除1例复发死亡外,其余9例均获骨性愈合。1例术后轻痛,8例关节稳定不痛,且恢复了一般轻体力劳动。 2.介绍了手术方法,并对肿瘤切除、翻转骨瓣的截取、植骨和内固定等方面提出了改进。 3.如果肿瘤已侵犯骨端,范围在6.5×4.5公分左右,病理为Ⅰ~Ⅱ级者,以整块切除为宜。肿瘤切除后所遗留巨大骨缺损的填补,使用翻转骨瓣植骨术比人工膝关节效果为优,对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1985年以来,我们采用颈部硬膜外腔注药,选择性推拿按摩治疗颈椎病30例,其中神经根型14例、椎动脉型5例,脊髓型1例,混合型10例。经一年来随访,27例有效,无效3例(穿刺失败一例)。我们施行颈部硬外腔注入激素和局麻药物,能消炎消肿镇痛、减轻压迫,阻断了恶性循环。加上手法松解软组织挛缩,调整失稳颈椎位置解除压迫症状,因而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Y型纳米骨板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EOLP)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中的应用价值,并作近期疗效分析。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Y型纳米骨板EOLP治疗MCSM患者79例,以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估系统评价术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测量术前及术后6个月颈椎X线的颈椎曲度变化及C5椎管矢状径,了解椎管维持和扩大情况;利用术前、术后颈椎MRI评价脊髓受压改善程度;借助三维螺旋CT观察开门侧及门轴侧的骨愈合情况。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20.4±7.9)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6±1.3)分,术后6个月为(14.3±1.5)分(P<0.05),JOA改善率为(68.6±15.8)%;术后随访X线片及三维螺旋CT示椎管扩大满意,门轴侧均骨性愈合,开门侧骨质愈合不明显,均未见椎板塌陷和再关门现象;术前C5节段椎管矢状径为(8.9±1.1)mm,术后6个月为(15.1±1.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管扩大率为(70.8±22.3)%;术前颈椎曲度为(14.8±7.0)°,术后为(15.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型纳米骨板EOLP在MCSM中应用安全、有效,不仅提供了良好的即刻固定,也为后期开门侧骨性融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在脊髓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作用。方法 测定 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 4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 NO、NOS。结果 显示脊髓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与病程有明显相关 :病程在 1年之内 ,病例组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病程在 1年至 3年之间病例组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病程在 3年以上 ,病例组血清中 NOS和 NO含量低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NOS和 NO的变化和脊髓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病程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TLIF手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科采用TLIF手术(A组)和单纯后路内固定联合一期前路病椎间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术(B组)治疗的2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住院天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病椎Cobb角、植骨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2个月(18~27个月);所有患者均治愈。与B组相比,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64.60±59.19)min、术中出血量(346.00±108.90)mL及并发症(1例)显著减少;术后患者下地时间(3.36±1.11)d、住院天数(17.36±4.19)d及病程(13.16±3.94)个月明显缩短,且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ODI、ESR、CRP、Cobb角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规范抗布氏杆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TLIF手术治疗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易操作、出血少、术后下地时间早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4.
股骨干骨折髓内针内固定失败的生物力学探讨毛晓岗,张国清,李曙明,耿介(西安第一附属医院骨科710061)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长管状骨骨折之一,多数需手术治疗,普遍采用V型和梅花型髓内针固定。近年来使用交锁或加压髓内针者逐渐增多[1]。使用髓内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斜外侧入路微创通道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开放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47例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接受斜外侧入路微创通道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22例(微创组),接受开放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25例(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有无结核全身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以及患者术前和术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血沉(ESR)、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腰椎前凸Cobb角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前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手术时间[(188.64±18.59)min vs.(201.60±22.67)min]、术中出血量[(118.64±22.95)mL vs.(553.60±100.54)mL]、术后引流量[(134.55±36.48)mL vs.(291.20±61.53)mL]、住院时间[(12.86±2.17)d vs.(15.80±3.03)d]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融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各时间点ESR、VAS评分、ODI评分均降低,腰椎前凸Cobb角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微创组患者仅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小于对照组[(3.59±0.96)vs.(4.16±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同一时间点其余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外侧入路微创通道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而微创技术可减小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根据冶河大桥汛期内地质情况的变化,确定了拉森式(U型)钢板桩围堰施工法,详细介绍了该施工工艺,并提出了稳定性验算方法以及安全保证措施,施工结果显示,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制一种既能重建颈椎体高度又能保留相应椎间隙运动功能的可动人工颈椎假体并研究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10具新鲜颈椎标本(C_4~T_1)先后作为完整组、融合组(C_4~C_6)和非融合组(假体植入在C_5),在1.5Nm扭矩下进行初步生物力学活动度测试,记录C_(4-5)、C_(5-6)、C_(6-7)、C_(4-7)的运动范围,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与融合组相比,非融合组标本能显著保留C_(4-5)和C_(5-6)的运动范围、降低C_(6-7)的运动范围。与完整组相比,非融合组各椎间隙的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可动人工颈椎在植入颈椎标本后能重建相应颈椎节段的稳定性且能保留相应椎间隙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手术治疗的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和手术的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40例近几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JOA评分法对手术前、后的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其改善率和优良率;分析病程、患者年龄、病情程度及不同术式与改善率的关系。结果77.5%(31/40)的患者进行了前路手术,手术的改善率为(67.21±14.08)%,优良率为90.3%;17.5%(7/40)的患者进行了后路手术,手术的改善率为(64.03±7.07)%,优良率为100%,前路和后路手术的改善率无显著差别;仅有5%(2/40)的患者进行了前后路联合手术,改善率为66.7%,优良率为100%。不同年龄与病程的患者的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随着病情的加重,改善率和优良率均下降,其中病情中度组与重度组的改善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可以提高CSM患者的JOA评分,获得较高的改善率与优良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病情是影响手术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盘锦至营口客运专线盘锦特大桥跨双台子河主河道(32+48+32)m连续梁主墩37#墩深水基础施工的实践证明:锁口钢管桩围堰兼得钢板桩围堰的施工方便、结构简单、可回收利用的优点和双壁钢围堰刚度大、能减少内支撑层数、便于取土的优点,适合用桥梁深水基础基坑开挖施工。经过结构受力及稳定性验算,该方案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3种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焦虑抑郁度及神经精神紧张度的测定,对CSA大鼠造模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价。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混合造模组、植骨压迫造模组、力学平衡失调造模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0只,通过Morris水迷宫、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及旷场实验对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焦虑抑郁度及神经精神紧张度进行检测和比较,对3种CSA大鼠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混合造模组、植骨压迫造模组及力学平衡失调造模组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焦虑抑郁度及神经精神紧张度明显增高(P<0.05);与植骨压迫造模组及力学平衡失调造模组比较,混合造模组能更好的还原CSA发病特征。结论 3种造模方法均可以成功复制CSA动物模型,其中混合造模法更为优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