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由港口的经营策略和政府的管制干预措施所引起的港口产业效应的表现形式是不相同的。分析了对不同市场结构下的港口产业效应,以求为相关的港口产业研究作一铺垫。  相似文献   

2.
港口产业对国民经济有重大意义,常成为政府宏观管理的重点;另一方面,港口自身的营运发展又必须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必须尽量避免政府干预。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根据市场为主、政府调控为辅的原则,首先必须从分析当前的港口市场结构入手,从中找出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然后政府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相关的政策措施,弥补市场缺陷,保证市场健康有效运作。  相似文献   

3.
<正>理论推导和国际经验都已经证明,产权在港口产业经济绩效的决定中占据重要地位,产权转换在很多国家被作为港口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对策。港口民营化是对传统的港口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其核心问题便是产权结构的调整。中国港口产业的民营化具有特殊性,所以必须在借鉴国外港口民营化经验的同时,考虑中国的转轨经济特征、体制传统约束、产业发展实际等,积极稳妥地推进港口民营化改革。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中国港口物流市场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规范港口物流市场行为和调整港口市场结构两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港口物流市场竞争秩序的构想,并从4个方面提出了我国港口物流市场结构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经济的角度研究了武汉港口集装箱产业,结合钻石体系分析了武汉港口集装箱产业的竞争力状况,并提出其发展目标的市场定位,最后利用产业的空间整合提出武汉港口集装箱产业竞争力跃迁的路径,为该物流服务业在武汉地区的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从阐述产业集群理论出发,分析港口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探讨港口产业集群与港口物流园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港口物流园区发展阶段,以期对我国港口物流园区的发展起到指导作用.指出:外部经济规模、港口业务专门化、地区禀赋、集聚经济及非市场因素等构成的竞争优势在港口产业集群的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港口物流园区的发展将基于港口产业集群形成机理,逐步推进,可分为以港建区--港口物流起步、以区促港--港口物流快速发展、三区联动--港口产业集群成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中港口物流园区的功能有所侧重.论文相应地给出了案例.  相似文献   

7.
大型港口、产业综合体的布局与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型港口、产业综合体是当代世界生产力沿海布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2000年以来,我国一方面工业结构呈重化发展趋势,依托大型深水港的沿海重化产业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沿海港口正积极探索向港口自由贸易区发展之路,目前,国家已批准了多个保税港区。分析国内外港口、产业综合体的布局案例,为国内进行港口及关联产业一体化空间布局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加强国内港口文化建设,以港口文化促进港口快速发展,综合专家调查,采用文献研究法、探索性研究法对港口产业模式进行创新构建和优化,提出3种港口休闲文化创意产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以扩大港口文化宣传力度、增加港口文化类用户数量、完善港口产业模式为目标,构建港口休闲文化创意产业模式架构,从而进一步拓展港口文化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 一、港口企业经营多元化的背景和目的 把港口作为一个企业来加以考察,是市场经济特定的产物。在我国,将港口赋予“企业”的概念也是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港口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人们希望港口经营者能以“企业精神”的经营理念来经营和改造港口。即在不增加各项生产要素数量的前提下创造新的产业机能,以应对市场的需求与挑战,惟有以企业精神来改革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产品服务策略,才能突破限制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港口企业经营多元化即为相应“企业精神”而提出,以应对日趋激烈的港口市场。  相似文献   

10.
温州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港口产业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港口产业经济是具有一定的港口资源和条件在港口内以独立经营形式兴起的工业企业、商业企业以及金融、贸易、科技、交通、信息、旅游等产业的企业群落。港口产业经济的发展,使中转港口职能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由单纯的航运枢纽港转变成为城市经济和港口经济服务的基地,既具有系统完整的为运输及中转业务服务的港口产业,又具有为生产性产业、国际投资市场、商品市场和社会生产服务综合性的港口企业群落实体。 港口能成为群体产业的企业落户区,主要由港口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是港口是海洋运输的起点与终点,在整个运输链中总是最大运量的集结点。当需从事附加的工业、商业选择港往往能取得规模经济的效量。二是港口是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点。如许多国家依赖进口原料的钢铁、化工、炼油厂往往都建在港口,其原因在于此。三是港口是重要的信息中心。对国际贸易来说,港口是不同运输方式汇集的最大、最重要的节点,在港口落户的有货主、船东、代理行,以及各类行政、服务机关,在港口的时间和空间存在大量的信息流。因此,港口在现代国际生产、贸易和运输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港口产业经济对港口所在城市和腹地经济发展起着日益活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陈浩群  李武 《水运工程》2013,(10):83-88
连云港港是典型的淤泥质海岸,港口建设的自然条件较为恶劣,需要探索新型的水工结构以适应复杂自然条件 下港口建设。因此,本文提出新型水工结构——桶式基础结构,研究该新型结构的特点和结构形式,论证其在徐圩防波堤 工程、徐圩港区岸壁工程、马腰港区工作船码头工程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新型桶式基础结构具有充分发挥 淤泥质本身特性、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功能,能很好地适用于连云港港的深水大港建设的需要,为连云港港未来的建设提供 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发挥长株潭港口体系的整体效益,需明确各港口在港口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主要功能。运用吉尼系数、货流集中系数、区位商对长株潭港口体系的空间结构和职能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并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对长株潭港口的定位进行了探讨,可为合理建设长株潭港口体系提供依据,也可供国内其他港口体系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针对是否全面提高港口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问题,回顾目前我国港口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确定的过程,对比分析国内外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总结国内外设计使用年限100 a时的设计规定,分析提高港口工程设计使用年限需考虑的因素,讨论提高设计使用年限需开展的工作。研究认为,全面提高港口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需要开展作用取值、结构可靠度分析、耐久性设计方法等多方面研究工作。参考国内其他行业和国外港口工程结构设计使用年限规定,结合我国港口使用现状,提出永久性港口建筑物设计使用年限仍采用50 a,对于特别重要的港口工程,可结合业主要求,采用50 a以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电子口岸的基本概念。介绍了于Web Services的架构及其实现的核心技术和基于Web Services的电子口岸框架。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s的电子口岸体系结构,可以整合口岸环境中各实体的异构系统,使之协同工作,解决口岸实体间信息孤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夏林  刘兴安 《水运工程》2012,(7):203-207
介绍了止水围堰技术在汉班托塔海港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从设计、施工方面详细论述了采用止水围堰围成基坑形成干作业环境后,在基坑内开挖港池、建造码头形成大海港的全过程。止水围堰工艺在该港干施工中的成功应用,说明了干施工建造海港是可行的,并为以后应用该工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以长株潭港口体系为例,运用区位商和分工系数指标对长株潭港口体系职能结构动态变化特征和港口专业化发展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可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下的港口规划参考。该定量分析方法也可推广应用于其他港口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朱超 《港工技术》2007,(1):13-14,46
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港口规模、结构和效率协调性测度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日照港发展协调性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日照港效率提高最为迫切,同时港口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围堰防渗墙技术在汉班托塔海港工程中的应用情况,从施工、监测方面详细论述采用围堰防渗墙围成基坑形成干作业环境后,在基坑内开挖港池,建造码头形成大海港的全过程。围堰防渗墙工艺在该港的成功应用,说明了干施工建造海港是可行的,为以后应用该工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杨莹 《水运工程》2011,(4):77-80
码头工程方案的选择除了其结构形式以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造价的高低。根据漳州港古雷港区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结合整个港区的规划,对漳州港古雷港区南2#化工码头工程港工建筑物提出2个方案,并对其进行技术分析及经济比选,从而综合确定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evolution of container port systems in China and the USA in terms of port throughput, number of container ports and the concentration level in the container port system, based on the time-series data on these three features over the period 1979–2009 for China and 1970–2009 for the US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nsities of container ports in the two countries are similar, and their evolutionary processes are alike, which has led to a comparable market structure in the port industr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addition, the disparities between container ports closely represent the unevenness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e further compare the port management regimes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terms of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sses for port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providers of port functions, which offer some explanation on the dynamics of port evolution in the two countries. In conclusion,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tainer port system and the management regime in the USA can be a de facto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ontainer port 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