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5年,161页)古代潮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在历史时期的海上商业贸易、文化交往、交通位置等方面均有非常显著的作用。相关方面如:潮州港口研究、南澳岛海上交通贸易地位研究、潮州商人及海外移民活动研究等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著作成果。《海丝之路与  相似文献   

2.
为便于对商船集中管理,有效获取市舶之利并加强海上禁防,宋朝从太宗时一度将发舶权限定在两浙市舶司,但行之未久.元丰三年八月起,始规定赴南蕃诸国贸易须从广州市舶司发舶,入日本高丽等国,则须从明州市舶司发舶,而回航住舶必须在原发舶州.这一制度,造成泉州等贸易港口发舶甚为不便.为适应海外贸易之形势,元祐编敕,亦将回航住舶港口须为原发舶港口之限,改为至合发舶州住舶.从此,发舶港口则以杭、明、泉、广诸州为主.南宋时,因两浙发舶渐集中于明州,发舶港口则为明、泉、广三州,后期则以泉、广二州为主.至于住舶港口,则因三市舶司争利,或为原发舶州,或为合发舶州,曾有变动,但最终当以原发舶州为制度,只是具体执行情况未尽如人意.对发舶和住舶港口之限定,表面上看似可集中管控市舶之利和海上禁防,但由此产生的对海上贸易之垄断,则又导致发舶港口萧条、舶利亏损,而商贾纷纷冲破政府对港口之限定,改入其它港口贸易.利弊交错,时好时坏,在矛盾中挣扎、维持,应是宋朝市舶之政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
中国瓷器在唐代中期开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运销海外,在宋、元时代,随着中国瓷器生产和贸易的飞跃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步拓展为航程更远、船舶更先进、影响更大的"海上瓷器之路",直到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鼎盛状态。瓷器大量外销是中国航海和造船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正>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欣闻贵馆即将喜迎建馆五十周年,谨此致以诚挚热烈的祝贺!泉州的海外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繁盛于宋元。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日本"正德新令"的颁布给中日海上贸易带来的影响,阐明了由此所形成的清雍正朝中日海上贸易特点、历史地位及影响,得出雍正朝是整个清朝中日海上贸易由盛而衰的一个"过渡"时期,中日海上贸易在此之后逐渐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6.
"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贸易交通的大动脉,在地理交通层面沟通着东西方世界的互动往来。在东西方商品贸易活动的基础上,"海上丝绸之路"还承载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使命",西方人藉此积极开展对华文化交流。明清之际,西方人在福建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活动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西方天主教再度入闽传教,西方科学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各类知识也随之传至福建社会。同时,福建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内涵,也借助"海上丝路"的通道,流播至西方世界,构筑了一段平等对话和积极往来的双向交流局面。这段以"海上丝路"商贸往来为契机的中西文化交流之历史及其遗存,不仅成为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对今日重建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有多处,但最具典型意义的是南海神庙.南海神庙的波罗庙之称谓;南海神庙中供奉的异邦人;南海神庙的历次修缮由负责海外贸易的官员主事,这些都说明其在中外交流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海洋国家,日本向来较为关注海上航线、海洋贸易等领域的研究。对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日本学界已由早期的人物研究、航线测定等进而深入至对文化交流、文明碰撞、网络形成等问题的探讨。关注人群也由学术界扩大至整个社会,海上丝绸之路热潮至今未消。  相似文献   

9.
“泉州学“/跨文化研究/文化并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秋季节,北方的寒意可比隆冬的南方;一次涉及"文化互动"的学术会议[1],定在依然温润的东南滨海之城泉州举行.会议联络人之一,是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馆长王连茂学长.他约我以"海上丝绸之路泉州"为例,来讨论中外文化互动的历史、作用及意义.不讳言我不是这一行的专家;所幸者,我自己生在泉州,对家乡文化史之爱,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降温.我更景仰家乡文史界前辈的成就,欣赏曾活跃于地方史学界的<泉州文史>杂志及中国海交史研究会(会址设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会刊<海交史研究>的学术追求及人文关怀.况且,在过去这二十多年里,我可以说与"泉州"与"文化互动"这两个名称结下了一种特殊的学术缘份.因而,来谈谈这个城市与她的世界,侃侃她那"有容乃大"的胸怀,无论是否合适,是否深刻,是否令人满意,却能尽一抒己见、以文会友之欢.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海洋贸易发展历史的长河中,有明一代无疑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因为如此,中外史家对明朝海外贸易的历史格外重视,所研究的范围和课题几乎囊括或涉及这一领域的各个方面,从明初的郑和下西洋到明中期朝贡贸易的转型与逐渐衰微,从葡、西、荷、英等欧洲早期殖民贸易商人的东来到澳门开埠,从明隆庆年间的福建月港开港到中国私人海商集团的崛起,无所不及.诚然,在过去的这半个多世纪内,中国大陆史学界在此领域贡献良多,弥补了诸多学术研究方面的空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与此同时,海外学术界同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亦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值得国内同仁重视和借鉴.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系主任郑永常教授的近著<来自海洋的挑战--明代海贸政策演变研究>,即为其中的一部难得的学术佳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