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梧高速公路是国家重点公路网规划组成部分,其设计工作被作为交通部和广东省联合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项目通车多年来运营条件优良,与环境和谐。该文对项目的绿色公路设计研究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了调查分析,主要包括工程概况、设计理念、科研支撑、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节能高效、服务提升等方面;提出了山区高速公路绿色公路设计评价标准;可供绿色公路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崇启通道交通功能的重要性及崇明国际级生态岛定位,介绍了崇启通道的工程概况、设计思想和理念;设计结合生态学、环境保护学,提出建设绿色公路的生态与耐久的核心目标,总结了在世界级生态岛上高速公路的设计与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3.
喻沐阳  张烁 《城市道桥与防洪》2020,(5):27-30,49,M0006
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地形地质复杂,征地拆迁困难,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为了将绿色公路的设计理念贯穿在项目设计的各方面和全过程,首先系统研究了公路工程绿色发展理念;然后在总结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特点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基于绿色公路理念的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设计要点和原则;最后以省道S478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为例,从线位优化、指标选取、断面布设、景观规划等方面开展设计实践,最大限度降低对山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绿色公路理念在山区公路改扩建工程中的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绿色公路和国土空间控制规划是新时代发展理念和政策形势的产物,代表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和要求.以黄山至东至典型的山区高速公路为例,解析了绿色公路内涵、国土空间控制规划任务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并从利用廊道资源、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等方面,论述了绿色公路理念在国土空间控制规划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绿色公路理念的指导作用,为后续类似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邵艳  余绍淮  徐乔 《中外公路》2019,39(3):312-314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线形设计制约因素多、工程难度大的实际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载激光扫描的山区高速公路环保选线方法。在高精度机载三维激光扫描基础上,通过公路地质灾害遥感识别与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和公路纵、横断面设计,实现山区高速公路环保选线选址研究。贵州省都匀至安顺公路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科学、合理地确定了工程方案,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降至最小,为山区绿色公路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王旦林  高桂洋  高梦洋  张帆  衷平 《公路》2021,(3):323-327
以深圳机荷高速公路工程为例,论述了城市密集区高速公路改扩建在环境保护、生态融合、资源利用等绿色公路建设方面的困境,规划设计了基于海绵城市的污水收集处理、立体绿色服务区打造、环境保护区路段特色景观打造、密集城市建成区噪声控制等绿色公路关键技术实现途径,对于未来城市密集区高速公路的绿色改扩建发展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民  杨霞 《公路》2007,(8):119-123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公路与环境自然的协调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重视。交通部《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咨询示范要点》明确提出了"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的设计新理念。本文结合长(春)深(圳)公路承德至承唐界段(以下简称承唐高速公路)的设计实践,谈谈新理念在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王武生 《中外公路》2019,39(1):299-302
依据交通运输部《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的绿色公路建设的"五大任务"和"五个专项行动",对长益高速公路扩容工程施工图设计成果文件再次进行了专项审查修编。该文详细介绍了该项目在"统筹资源利用,实现集约节约"、"加强生态保护,注重自然和谐"、"着眼周期成本、建养并重"及"‘零弃方、少借方’专题行动"等方面的特色设计、创新设计,可为其他公路设计项目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
从四川盆地边缘向川西高原过渡区域受构造地质作用,地质结构极为复杂,生态脆弱,韧性度差。随着西部大开发如火如荼的进行,川西高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提出了绿色公路建设理念,但对韧性公路建设很少涉及,特别是针对川西高原公路建设从绿色韧性方面研究,尚无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以汶马、久马高速公路建设为例,从绿色韧性入手,明确绿色韧性建设应用和提升技术,创新性探索提出“绿色和韧性协同,融合发展”的建设理念,并阐述在此理念指导下如何在川西高原韧性度差和生态敏感的公路上,建设韧性度高且绿色环保的相关举措。探索提出如何提供路网韧性和绿色环保建设的措施,以期为川西高原广大公路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经乌高速公路绿色公路建设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2021,(7)
以习总书记关于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核心,结合绿色公路指导意见的建设理念和内蒙古的区域特点,分析了内蒙古绿色公路建设内涵。以内蒙古自治区唯一入选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建设典型示范工程——经乌高速公路为例,阐述了经乌绿色公路建设的管理探索和实践成效。总结了绿色公路示范项目初期阶段的认识和经验,可以为行业其他绿色公路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实施绿色公路建设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四个交通"发展要求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行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以绿色公路相关标准、指南为依据,对可行性研究阶段在推进绿色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采取绿色环保措施进行了论述,从源头上为绿色生态理念与公路建设相互融入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路在民族地区的修建,既促进了民族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又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不少民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脆弱,是许多公路建设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国道318线(川藏南线)康定至东俄洛段公路改建工程为例,工程围绕"自然和谐、生态和谐、文化和谐、民族和谐"的理念,进行环保景观设计,为今后同类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旅游公路交通功能的重要性及海南国际级生态旅游岛的定位,介绍了海南首条旅游公路的工程概况、设计思想和理念。设计结合生态学、环境保护学提出建设绿色公路的生态与耐久的核心目标,总结了在世界级生态岛上旅游公路的设计与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4.
周勇 《中外公路》2019,39(1):303-306
绿色公路理念的核心是节能减排、生态环保、低碳、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该文以潮惠高速公路为例,探究绿色公路理念下的环境保护方面设计的关键技术。通过设计理念的提升使全线的绿化资源得以回收和利用;"视窗效应"的提出减少了植物种植数量,实现资源节约的同时,达到了既定的景观效果;土壤菌绿化法使石质边坡生态恢复成为可能。这些关键技术的实施,使该条高速公路在环境保护方面全寿命周期内的能源消耗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5.
马欢  张远 《公路》2021,(1):255-259
循隆高速公路在设计过程中因地制宜,坚持综合最优化设计、全寿命周期成本、灵活设计、宽容性设计、标准化设计的理念,灵活创作、精心设计,在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节能高效、服务提升方面取得良好效果。通车以来,行车环境优良、与环境和谐,其绿色公路设计思路和方法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6.
广梧高速公路双凤至平台段是粤西一条典型的山区高速公路,2004年初被确定为交通部和广东省联合公路勘察设计典型示范工程。项目设计组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升安全至上的理念,注重环境保护和矿产资源保护,节约耕地,应用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理念进行方案比较分析,追求自然和谐的公路景观。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跨江(海)通道工程绿色发展水平,在系统分析我国绿色公路发展历程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依托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开展海上交通集群工程绿色公路技术探索,构建了交通集群工程智能建造、海工构筑物工程耐久、公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岛隧工程低碳建造等4类特色技术体系,并对各类分项技术进行了创新分析,为未来其他跨江过海通道绿色公路建设提供可复制、可参考的经验,为完善行业绿色公路体系提供重要支撑,促进公路建设全生命周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公路》2021,66(10):243-250
G242公路黔东南段为贵州省典型的山区国省干线公路,开展绿色公路创建工作对普通国省道绿色公路理念的贯彻和绿色技术的提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按照绿色公路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在研究分析改扩建项目的突出特点与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目的建设思路和目标,然后梳理了绿色公路的建设实践与成效。最后总结归纳了G242改扩建工程黔东南段的建设经验,可以为行业其他国省道绿色公路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背景,详细总结了海南省多条高速公路项目在生态选线、纵断面优化设计、桥隧比调整、土石方调配、路域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保和低碳节能施工等方面的实践应用,探索实现公路与自然和谐共生,推行公路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完善标准规范,推动示范引领等方面的经验,工程经验对类似项目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绿色公路体系建设,依托广东省河(源)惠(州)(东)莞高速公路龙川至紫金段全过程、全方位地开展绿色公路建设技术系统应用实践,围绕全寿命周期、绿色施工技术、信息化建设、生态环保、景观融合等五方面,实施29项重点支撑项目,取得显著的节能减排效益和社会效益,打造绿色公路,为生态敏感山区绿色公路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