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振实 《科技交流》2005,35(2):86-88
在公路与城市道路,特别是城市互通式立交桥的路线方案研究、方案比选及设计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计算,尤其是缓和曲线部分。目前,我国高等级公路建设迅猛发展,设计理念不断更新,线形设计更加注重安全、舒适、美观大方而不过分考虑经济因素,由于线形的美化而引起的计算相对复杂和繁琐,我们应当积极应付,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工程勘测设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飞速发展的高等级公路勘测设计中优质高效地完成设计任务。  相似文献   

2.
针对悬臂拼装短线法预制、施工、合龙段线形控制难度大、精度要求高的问题,结合郑州东四环快速化工程项目节段预制悬臂拼装连续梁桥施工实例,基于精细化有限元分析与短线法理论,提出了施工线形及多种纠偏措施的主梁线控技术。通过精细化分析与现场实测数据的对比,提出不同的线形纠偏方案,并选取合适方法对悬臂拼装连续梁的线形进行有效控制,最后经过线形控制及纠偏得到良好的合龙线形。研究表明,运用空间三维坐标转换原理,得到理论安装线形,通过有限元施工阶段模拟,可为悬臂拼装节段梁的受力及线形参数提供参考;结合不同方法的特点充分利用各方法的优点共同控制线形变化,有效提高线形控制的精度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近几年我院承担的几条高速公路设计经验,结合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就线形设计中直线、缓和曲线、小偏角平曲线、纵断面设计及平、纵断面组合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4.
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受力分析研究及设计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信文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2):51-53,64
研究目的:采用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既施工便捷、节省投资,又可极大改善桥梁的行车舒适性,应用愈来愈广泛,需要对这种连续梁结构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方法:利用结构计算程序,掌握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结构的受力特点。同时将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与其他类似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其经济指标。 研究结果:解决了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结构计算的难点和要点,达到了预期目的。 研究结论:应该将现浇整体化层作为受力单元进行分析;墩顶连续段应满足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的要求;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的预制空心板部分应该按照A类或B类预应力构件设计要求设计;先简支后连续预应力空心板梁结构在中等跨径连续梁结构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结构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5.
缓和曲线作为一种空间过渡曲线,其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车辆行驶的平稳性和旅客舒适性。介绍了利用缓和曲线边界条件确定其代数方程式的一种通用方法:根据边界条件列出曲率待定方程,并利用曲率边界条件确定出缓和曲线曲率方程,然后对曲率方程二次积分得到缓和曲线的方程。此方法适用于推导缓和曲线方程,可为公路缓和曲线线形设计提供参考。采用此方法设计出了一种连接直线与直线的新型缓和曲线,并建立5种不同工况,以横向加速度及其时变率为评价指标,对新型缓和曲线和回旋线进行了行驶动力学性能评价,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这种新型缓和曲线在行驶动力学性能上明显优于回旋线,为高速公路缓和曲线的线形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CRTSⅢ型无砟轨道板钢模系统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CRTSⅠ、CRTSⅡ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板的优缺点及轨道板的现场施工技术,研发了一种能够实现在圆曲线段及缓和曲线段一次成型的新型轨道板—CRTSⅢ型有挡肩后张双向预应力绝缘无砟轨道板。本文对其设计思路、结构形式以及轨道板的制造与测量技术做了系统的阐述,得出以下结论:该轨道板的调整精度符合设计标准,达到轨道线路曲线地段对轨道板的特殊要求,成功地实现了用预制方式生产有挡肩高精度轨道板的设计思想;研发的新型有挡肩二维钢模专用检测系统能够实现对钢模和轨道板成品质量的自动测量,成功地实现了根据空间线形的需求来精确测量并调整定位的目标。CRTSⅢ型轨道板在成灌高速铁路、武汉城际铁路、京沈高铁及成绵乐客运专线的成功运用充分说明了其设计理念是先进的,经济效益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7.
铁路实际线形测量与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了一种铁路轨道实际线形控制测量及其离散点坐标测量的思路和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测量精度能够满足轨道线形测量和分析的要求;之后利用轨道离散点坐标,分别提出了轨道直线、圆曲线以及缓和曲线线形拟合计算的数学模型。理论分析和实验计算结果表明,这些数学模型能够拟合出铁路常见曲线的线形,可用于既有铁路实际线形测量和新建铁路竣工线形测量的线形拟合计算,能够在铁路轨道实际线形测量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针对普速铁路平面线形重构设计问题,结合相关规范要求系统梳理了平面线形参数限制因素。在此基础上,以整体平面调整量平方和最小为平面线形重构设计目标函数,提出了无约束、原始台账约束和多参数约束条件下的平面线形重构原则,并结合实测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约束条件下平面调整量、曲线参数和行车安全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采用多参数约束条件所得平面线形既可达到现场工程量较小,又可满足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和行车安全性要求,其重构设计结果最优。建议在普速铁路数字化捣固方案设计时,采用多参数约束条件对平面线形进行重构设计,结合现场实际和相关规范要求对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长度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铁曲线预留工程,在其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为了减少曲线预留工程改造或废弃,需要研究远期顺接线路设计方法来妥善解决顺接问题。围绕在保证预留工程曲线线形不变情况下,变化顺接线路走向,通过分析曲线参数与要素并对各种曲线进行分类探讨,得出调整曲线半径和缓和曲线等要素进行线路顺接设计的方法。采用该方法解决圆曲线、缓和曲线、竖曲线、竖缓重叠的完好顺接并推导出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工程设计中,在不影响线站位合理布设情况下,尽量用好线形条件开展设计,实现线路顺接,减少曲线预留工程的废弃或改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高缓和曲线线形及线间距加宽的分析,提出了高速铁路平面曲线设计方法,即右线缓和曲线长度及曲线半径的取值。  相似文献   

11.
根据旧桥加固加宽的方法和设计施工特点,以现役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的加固加宽为例,介绍采用碳纤维片材加固桥梁的施工工艺,并重点论述桥梁加宽所涉及的新旧盖梁连接、新旧空心板连接、新旧桥面铺装连接以及加宽部分预压等工作内容的设计要点和施工工艺,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在繁忙的铁路线上修建上跨立交桥,根据既要保证铁路的安全运营,又要考虑施工的顺利进行的特点,研究桥梁的设计中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提出在适用不同线路条件下的桥梁结构形式,对日渐增多的跨线桥工程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研究方法:结合上跨铁路立交桥的设计工点和设计经验,采用综合经济技术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从保证铁路安全运营的角度来综合考虑跨线桥的施工方法和结构设计,分别提出了适合于铁路区间和枢纽的常用桥跨方案。研究结论:位于铁路区间的桥跨结构采用预制架设法施工,适宜采用箱梁、T梁和空心板梁,位于铁路枢纽的桥跨结构采用转体、悬臂或顶推法施工,适宜采用斜拉桥、大跨刚构桥和钢混结合梁桥。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对空心板连接铰缝钢筋锈蚀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作用荷载不大时,铰缝内钢筋锈蚀对空心板间的连接作用影响不大,可将其与空心板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参与工作;作用荷载较大时,铰缝内钢筋锈蚀使铰缝对空心板间的连接作用下降.  相似文献   

14.
对列车荷载通过桥梁而梁体发生挠曲变形时,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受到的附加挠曲力进行分析。首先推导了桥梁挠曲变形对无砟轨道结构受到的附加挠曲力的计算方法,然后分别对我国时速300~350km、200—250km的几种主要桥梁、上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的轨道板和底座板受到的附加挠曲力进行计算,为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不同浇筑方式下的UHPC空心板结构的受力性能,通过两点对称加载法分别对1块UHPC整浇空心板和2块抗剪腹筋数量不同且分2次浇筑的UHPC叠合空心板进行弯曲加载试验,对试件的承载力、挠度、裂缝形态以及混凝土应变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腹筋叠合空心板和整浇空心板在对称荷载作用下纯弯段满足平截面假定;整体浇筑可以提...  相似文献   

16.
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为简支拱型大跨度钢桁梁桥,为防止梁端转角或错台量过大,降低梁端扣件系统受力,梁缝处设计采用了过渡板结构。为保证过渡板设计合理性和安全性,建立过渡板有限元实体模型进行受力分析,并首次运用轨道极限状态法对过渡板结构进行配筋设计。分析表明:(1)温度梯度作用对过渡板(420 mm厚)受力影响较大,在设计荷载中占据主导因素,在正温度梯度下,过渡板底部弯矩达到124.155 kN·m/m;(2)过渡板底部纵向弯矩在荷载基本组合作用下达到最大值,且实配配筋率最大,配筋时应注意以裂缝宽度为控制指标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7.
以路桥过渡段CRTS Ⅲ型板式无砟轨道为研究对象,采用ABAQUS软件,建立非线性分析模型,基于混凝土塑性伤损理论,研究严寒地区路桥过渡段无砟轨道结构的变形及损伤.结果表明:过渡段冻胀变形对底座板损伤影响较大,而过渡段沉降变形对复合板(轨道板与自密实混凝土结合体)和底座板损伤均有影响;当过渡段长度较短时,冻胀变形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非对称悬臂施工大跨度连续刚构桥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边墩较高情况下的连续刚构桥边跨现浇段的施工难度,设计非对称悬臂施工方案以降低边跨现浇段的长度。分析非对称悬臂施工方案的孔跨布置及梁段划分,介绍该桥的预应力设计,建立考虑施工阶段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对称悬臂施工阶段的梁体应力,并针对不对称悬臂施工梁段的预应力钢束进行不同锚固位置的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选择合理的锚固位置。针对不对称悬臂施工对梁体累计位移的影响进行参数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施工过程中的线形控制重点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综合现浇长板和预制短板两种浮置板轨道的优点,提出一种通过高性能混凝土湿接缝将预制短板连接成长板的浮置板设计方案.通过对该方案和对比方案的车轨耦合动力计算及对其不利状态下的静动力分析,从多方面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并为其设计及应用提供依据. 研究结论:(1)长板正弯矩相比短板有所增大,湿接缝位置相对于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